按《宋史·孝宗本紀(jì)》記載,南宋孝宗淳熙元年(公元1174年)“罷鐵錢,改鑄銅錢”。筆者這里所展示的三品銅質(zhì)“淳熙元寶”小平錢(見圖),均系孝宗元年始鑄的珍稀幣種,也是孝宗繼位以后所鑄的第三個午號錢。
孝宗以來,錢文始用貞元典故,即指唐德宗在位時,因建中、興元年間發(fā)生動亂,便借用唐太宗“貞觀”和玄宗“開元”兩個年號中的各一字,組成新的“貞元”年號,以示對盛世的效法和向往。孝宗的前兩個年號分別為“隆興”和“乾道”,是各以前朝的“建隆”和“紹興”組成“隆興”,又以“乾德”與“至道”組成“乾道”。而“淳熙”則是以“淳化”和“雍熙”(無此年號錢)各拆一字組成這一新的年號。
其實,諳知淳熙錢來歷的人都知道,孝宗在改用淳熙年號之前曾以“純熙”為年號,并有純熙鐵質(zhì)小平錢為佐證。《建炎以來朝野雜記》甲集卷三“年號”一節(jié)中云:乾道九年(1173年)時,認為乾道用九之?dāng)?shù)已極,乃改為純熙,尋又易“純”為“淳”,言欲致淳化、雍熙之美也。為何要改來改去呢?在同書乙集卷七對此有這樣的記述:乾道九年十一月戊戌,癸巳歲冬至日,上(孝宗)祀南郊肆赦,改明年無為純熙,既宣制矣,后六日甲辰,中書門下省會,若含淳化、雍熙言之,當(dāng)用淳熙字,廒幾仰體主上取祖宗之意。這大概就是由純熙改淳熙之始末了。這里似看不出所謂南宋朝廷怕純熙寓意會刺激北部金國反感而會引起不安之說,純屬循“貞元”故事。
筆者這里所展示的三品“淳熙元寶”銅質(zhì)小平錢,一枚為隸書版,一枚為行“元”版,一枚為篆書小字版。其中隸書版(圖A)直徑為24.5毫米,厚1.2毫米,穿徑5.5毫米,重4克,在泉書中被定為一級,存世罕少,數(shù)僅以枚計。行“元”版(圖B),筆者查了眾多相關(guān)圖譜,銅質(zhì)小平錢中均未見載,只是在《華氏圖譜》下冊第35頁有一異范鐵質(zhì)折二型拓樣,為隸、篆、行三書體錢,注曰:“該錢集隸、篆、行于一身,奇矣?!奔氂^之,圖B所示這枚“淳熙元寶”小平錢,“淳熙”二字似為隸書,“元”字為行書,“寶”字帶篆,此幣究竟幾種字體于一身,還愿聽泉友和專家點評。該錢直徑23毫米,厚1.2毫米,穿徑6.5毫米,重3.2克。第三枚為篆書小字版(圖C),直徑23.2毫米,厚1.2毫米,穿徑5.7毫米,背穿上月紋,重3.5克。淳熙錢篆書雖多,但銅質(zhì)篆書小字小平錢似僅此一種,其他所見多為鐵錢。本文所述第一品、第三品與《華氏圖譜》第二冊第26、27頁所刊拓樣基本一致,而第二品該書也未載。該三品錢幣,不僅從文字上和形制上,且從銹色包漿上看,筆者認為似非為后人所能偽造之,對于它的真?zhèn)渭笆詹貎r值愿聽泉友及專家賜教。
筆者對宋錢及其版別研究不深,更不像北京泉友游來柱先生那樣精細,乃至對錢文每一個字的書體、大小、升降、進退(正偏)、長短、寬窄、粗細、俯仰、接廓離廓等等都區(qū)分成不同版別,并制成拓片對字形字體逐一對照加以研究。南宋一直沿襲北宋錢風(fēng),而淳熙錢是它的歷史轉(zhuǎn)折,到淳熙七年發(fā)生了明顯變化,不僅有紀(jì)年錢的出現(xiàn)和大額錢的增加,更重要的是逐漸統(tǒng)一字體,用宋體代替以前的真、篆、隸、行等字體,結(jié)束了自唐(958年)以來的對子錢(據(jù)說宋體為南宋權(quán)奸秦檜所創(chuàng)),從而也就沒有什么字體上的版別之分了。關(guān)于孝宗鑄鐵錢一事,文章開頭說“罷鐵錢”,實際上從未停鑄過,到淳熙五年就已恢復(fù)兩淮錢監(jiān)重鑄鐵錢,以解決鑄錢原材料匱乏及軍費開支所需。
孝宗是我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綁架”上臺的皇帝。孝宗名趙眘(shèn音滲),是太祖趙匡胤的七世孫,秀王之子。他原本是太祖少子趙德芳一系后裔,而太宗趙光義一系的趙構(gòu)(高宗)無嗣,他少年進宮作為高宗嗣子,因為聰明伶俐,為趙構(gòu)所喜愛,被視為親生。高宗在內(nèi)憂外患情況下,早有禪位之意,但每次都被趙眘哭鬧所固辭。直到紹興三十二年(1 162午),高宗親筆御書退位詔,傳位給已是三十六歲的趙眘,仍被他推辭不授,無奈之下,命內(nèi)侍挾持登上帝位。他繼位后想有一番作為,任用主戰(zhàn)派,追復(fù)岳飛功名,想恢復(fù)中原,但因參戰(zhàn)將領(lǐng)不和,導(dǎo)致“符離之戰(zhàn)”失利。后在秦檜余黨蠱惑下,與金達成“隆興和議”,將已收復(fù)的州郡失地又重新割讓出去,宋金戰(zhàn)事暫平息,但金亡南宋之心一直未死。與孝宗同期的理學(xué)家朱熹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人物。
孝宗在位二十六年(1163~1189年),用淳熙年號共十六年,因此淳熙錢普品較多,后期大量鑄鐵錢,致使鐵錢遠遠多于銅錢。這里尤以淳熙初年所鑄小平銅錢珍品為罕,為泉界所重。
以上若有誤,望泉友、專家斧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