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班牙雙柱銀幣,在我國俗稱“本洋”。雙柱銀幣包括“雙球雙柱”和“人像雙柱”,“雙球雙柱”鑄造在前,“人像雙柱”鑄造在后,是最早流入我國的外國銀幣。雙柱銀幣現(xiàn)在在我國大城市的錢幣市場上還能買到,但多半品相很差。偶有好品相的,價格不菲。近幾年,書報上介紹“人像雙柱”銀幣的較多,涉及“雙球雙柱”銀幣的則很少。筆者藏有一枚“雙球雙柱”銀幣,參照資料介紹于后,與《收藏界》廣大讀者共賞。
西班牙位于歐洲西南部伊比里亞半島上。主要是西班牙人,多信奉天主教,官方語言為西班牙語,首都馬德里。十五至十六世紀曾是海上強國,向美洲、亞洲和非洲侵略,占有許多殖民地。十六世紀末葉后逐漸衰落。1479年統(tǒng)一王國形成,1873年爆發(fā)資產(chǎn)階級革命,建立第一共和國。1874年王朝復辟。193i年王朝被推翻,建立第二共和國。1936年成立由人民陣線領導的聯(lián)合政府。同年佛朗哥發(fā)動內(nèi)戰(zhàn),于1939年奪取政權。1947年宣布為君主國。1978年制定憲法,確立為君主立憲制政體。1973年3月9日同我國建立外交關系。
西班牙銀幣是隨著侵略、擴張和占有殖民地而產(chǎn)生和發(fā)展起來的,所以西班牙本土很少鑄造銀幣,它的鑄造廠都建立在墨西哥、危地馬拉、秘魯、智利、哥倫比亞、玻利維亞等國。由于墨西哥產(chǎn)銀最多,因此它生產(chǎn)的西班牙銀幣時間最早,數(shù)量最多,流通最廣。
有人認為在墨西哥鑄造的西班牙銀幣應稱“墨西哥銀幣”,以此類推。我以為此意見不妥,只要是西班牙銀幣,不管它是在哪個國家鑄造的,都不會改變西班牙銀幣的本質,都還是西班牙銀幣。
西班牙最初(1536~1732年)鑄幣,是用手工打造的形狀不規(guī)則的剪鑿銀幣。1732年開始用螺旋壓機造幣。正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至1771年,西班牙鑄造的是“雙球雙柱”銀幣。此銀幣距今已有230多年,在中國能存留下來的已是極少。但是“雙球雙柱”銀幣是最早的“本洋”,是我國清代最早流入的主要外國銀幣,對推動經(jīng)濟貿(mào)易和經(jīng)濟發(fā)展,起過重要作用。
“雙球雙柱”銀幣鑄造時間長達39年,并目,在多個國家鑄造,因此一定會有很多不同的版別。本人收藏的這枚“雙球雙柱”銀幣是1765年由墨西哥城造幣廠鑄造的,磨損較多,尤其是邊齒,但文字及圖案品相尚好。
該幣正面:兩個東西半球形的世界地圖居于錢幣正中,上為皇冠,下為大海波濤。左右雙柱象征大力神海格力斯,柱頂有不同形狀的皇冠。柱上的綬帶上書有拉丁文:“PLVSVLTRA”(海外還有天地),意在鼓勵西班牙人向外擴張殖民地。波濤起伏的海浪上置有兩半球,也有人解讀為新舊大陸。雙球和雙柱上都載有皇冠,象征西班牙王國稱霸于世界。上圈文字VTRAQUE VNUM,意為舊大陸與新大陸通用;M,是墨西哥MEXICO的首尾二字母,表示墨西哥城制造;下是鑄造年號1765年。
該幣背面:幣中央是西班牙皇徽和皇冠,盾形皇徽有斜角對稱圖組成,張口直立雄獅代表亞拉岡王國,古城堡代表卡斯提王國,盾形中間是三朵百合花,下接長菱形中是一帶葉石榴花(西班牙國花)。幣邊西班牙文字CAROLVS·Ⅲ(查理三世,或譯作“卡羅列斯”、“卡洛斯”)D·G(DEI·GRATIA,蒙神之恩的縮寫)HISPAN·ETIND·REX(西班牙及西印度國王),通句意思即:蒙神之恩,查理三世為西班牙及印地安國王?;驶沼颐娴?,即為西班牙面值8瑞爾(REAL);皇徽左面的MF,是鑄造批次及數(shù)量的標記。
該幣因為有磨損,重26.48克,直徑38.7毫米,厚2.5毫米,滾谷穗形邊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