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1101),字子瞻,號東坡居士,眉洲眉山(今屬四川省)人,宋代杰出的文學家。自熙寧四年(1071)。蘇軾赴杭州上任途中和弟弟蘇轍(字子由)分別后,六年來沒有見過面。熙寧七年,蘇軾請求調(diào)往北方,能夠和擔任齊州(今山東濟南)掌書記的弟弟蘇轍更近一些。后來蘇軾被貶密州(今山東諸城)做太守。密州雖離齊州不算太遠,但兩年多來,他們也,沒能見上一面。對久別弟弟的思念,加上政治上的失意。蘇軾滿腹惆悵,于中秋之夜飲酒“達旦”,對月抒懷,寫下了這首中秋詠月詞。
蘇軾是一個性格豪放、氣質(zhì)浪漫的詩人。當他在中秋之夜,醉酒之中,望著那團集中了人類許多美好理想和憧憬的圓月,他的思想感情猶如插上翅膀一般,天上人間自由地飛翔著,反映到詞里,逐漸形成二種豪放灑脫的詞風。
詞的上片,寫詞人“歡飲”時的想象,其中蘊含詩人的身世真摯感和思想矛盾,開篇兩句“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化用李白《把酒問月》詩“青天有月幾時來,我今停杯一問之”的句子,開篇直入。點明是飲酒賞月。詞人因思親情切而頓生寂寞之感,不由得把酒問月,并想象著月宮今夕的情景?!安恢焐蠈m闋,今夕是何年”這兩句筆勢曲折,看是描寫月色,實際上也暗含著不知道當時朝廷政局如何的疑惑,而并非真問天上今天是什么日子?!拔矣孙L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三句,說他想要回到神仙居住的“瓊樓玉宇”中去,但當他想到月宮的清寒,又不免遲疑起來。這說明作者的思想上存在著矛盾,即“出世”與“人世”、做官與歸隱的困惑心理。想回到朝廷中去,又害怕難以容身:歸隱去吧,又與自己報國救民的抱負相違。“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想到廣寒宮的清寒,于是顧月而舞,連自己在“天上”還是在“人間”也分不清了。這兩句緊承上三句,寫詞人在月光下翩然起舞,月光下自己清朗的身影伴著自己的舞姿而閃動,這是多么愜意呀!天上瓊樓玉宇再美,哪有人間這樣的樂趣呢。在這里,作者由超塵出世思想一下子轉(zhuǎn)為喜愛人間生活,這真是大起大落,出神入化之筆。
詞的下片,寫“無眠”時對人生哲理的探求,抒發(fā)對親人的思念之情?!稗D(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眮淼米匀?,寫月兒照遍了華美的樓閣,低低地照進了雕花門窗,照著那心事重重夜不能寐的人兒?!稗D(zhuǎn)”“低”表示夜深。“無眠”表示離情正濃,由此引出下面“何事”一問?!安粦?yīng)有恨,何事偏向別時圓?”這兩句以抱怨的語氣抒發(fā)佳節(jié)思親的感情。詞人說,明月啊,你不應(yīng)對人們有什么怨恨吧,你為什么偏偏在人們離別、孤獨之時又圓又亮?這豈不令人望月傷感嗎?詞人以為月當照人于歡聚之時,故有此問。但詞人的思想是豁達的,他時時要尋求自我解脫,“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边@三句轉(zhuǎn)為安慰的語氣:月亮有虧有圓,人間有合有離,自古以來都是這樣,既然如此,又有什么可值得悲傷的呢?結(jié)句“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意思是說。只希望人人年年平安,雖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這美好的月光。這兩句是對子由說的。到此,詞人終于釋卻離怨,從“千里共嬋娟”的美好想象中得到人生的慰藉,真可謂道盡千載離人之心。
寓哲理于抒情之中,是這首詞的一個顯著特點。全詞用擬人的手法。賦予“天”和“月”以人格化的神奇。不管是上片的問天,還是下片的問月,歸根結(jié)底,都是問人生。經(jīng)過詞人的一番認真探尋,終于悟出“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這既是對兄弟不能團聚的安慰,也是對自己不幸遭遇的排解,并給人以人生哲理的啟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