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第四大島舟山,有大小島嶼1339個,歷史悠久,古跡眾多,諸如抗清遺址“同歸城”,城防古建筑“瞭望樓”,以及名揚海內(nèi)外的“三忠祠”、“留芳井”“震遠炮臺”等,而臺灣著名女作家三毛祖居,也在距市區(qū)10公里的小沙鎮(zhèn)陳家村,原為一座南方普通四合院式磚木結(jié)構(gòu)建筑,最初建于民國初年,由三毛祖父操持,三毛的父親陳嗣慶就在這里出生,并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前些年,在當(dāng)?shù)卣拇罅χС窒?,做了全面的修繕與充實。如今已成為“三毛紀(jì)念館”,并列入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懷著一種難以名狀的崇敬而又復(fù)雜心情,緩緩步入館內(nèi),一眼望見三毛留于茫茫無際的撒哈拉沙漠的巨幅噴繪彩照,她目光炯炯,表情凝重,全神專注地望著遠方,在追思,在遐想,在虔誠默默的對人生未來期盼著什么。整個紀(jì)念館規(guī)模不是很大,有正屋15間,剛好分5個主題展廳,即“充滿傳奇的一生”、“風(fēng)靡世界的三毛作品”、“萬水千山走遍”、“親情、愛情、友情、鄉(xiāng)情”、“想念你!三毛”,堂前門框正中,懸掛著“三毛祖居”的匾額,文筆嫻熟,飽蘸濃情,是出自三毛父親當(dāng)時賬房先生竹青之手。展現(xiàn)在眼前的一件件珍貴遺物中,有照片,有手稿,有畫作以及這位年輕有為女作家馳騁南北,浪跡天涯所用過的旅行袋、旅游鞋和留下的紀(jì)念品手鐲、彩石、陶罐、鼓鈴……而最為使人感動的,還是那副銀灰色的非洲駱駝頭骨,別看它普普通通,并無稱奇之處,這可是三毛最心愛的人、丈夫荷西在罕無人跡、寸草難見的撒哈拉沙漠,冒著烤死、走死的嚴重威脅,終于如獲至寶般尋得的,并在結(jié)婚前一小時,送給愛妻三毛的非同尋常的“厚禮”。
三毛,原籍浙江定海,也就是現(xiàn)在的舟山,1943年3月26日,生于重慶,6歲便遷居臺灣,父親陳嗣慶是個律師,生有二兒二女,三毛排行老二,下邊還有兩個弟弟,她原名陳懋平,上學(xué)時因為中間的“懋”字筆劃多太難寫,就自作主張,省略了。也有的說,因為家里人常稱其“平平”,諧音與“毛病”相近,很不喜歡。至于筆名“三毛”,則是因為特別喜歡張樂平所畫《三毛流浪記》中的小主人公,三毛以及他那種無拘無束、浪跡無涯的漂泊生活,使她羨慕,令她向往,而她自己的解釋則是:“最初寫小說時候,一直不喜歡一個文縐縐的筆名,因為自己就是一個很通俗的人物,我想了一會兒。就想到這個名字——三毛,也表示就是口袋里只有三毛錢的小人物?!?/p>
三毛與故鄉(xiāng)、祖居有著不可切割的濃濃深情,正如她所由衷表白的那樣:“愛故鄉(xiāng)之情是與生俱來的”,“這塊土地卻是我的心肝寶貝”,1989年4月20日下午5時許,一艘渡輪??吭谥凵进喌吧酱a頭,身著紅色運動服、白色長裙、一頭披肩長發(fā)的三毛。激情滿懷,淚流滿面,不住地說道:“故土,故土,這是故鄉(xiāng)的土地!”在這短短一周終生難忘的日子里,她拜見了已86歲高齡的堂伯母,給老人恭恭敬敬地叩了三個頭:在小沙陳家村祖父墳頭。緊抱墓碑。泣不成聲,還親手取了幾把泥土裝在一個小盒子里,又在祖居旁的井里,吊上一桶水,如饑似渴地喝了幾口,深情地說,“故鄉(xiāng)的水,好甜啊!”同樣裝上一瓶,帶給臺灣的二老……
三毛從小喜愛文學(xué),熱愛寫作,刻苦攻攀,力耕勤播。繼處女篇《沙漠中的飯店》問世后,又一力作《撒哈拉的故事》一發(fā)表,便在港臺等地引起巨大轟動,作品中所描寫的自己頗具傳奇經(jīng)歷和對沙漠、對大自然的深情,以及書中所描繪的新奇奧秘的異國風(fēng)情,都強烈地吸引著各個層面的讀者。如同打開閘門的春潮,一發(fā)而不可收,緊接著又有《雨季不再來》、《稻草人手記》、《哭泣的駱駝》、《溫柔的夜》等小說、散文不斷出版,酣暢如云的文筆,細膩入微的描寫,真摯動容的情感以及斑斕多彩、生動迷人的海外風(fēng)光,構(gòu)成了自己獨具的“三毛世界”。
公元1991年1月4日凌晨,一個令人無比沉痛和震驚的消息從臺灣傳來:深為海內(nèi)外華人喜愛的著名女作家三毛,以一只咖啡色長筒絲襪吊死在臺北榮民醫(yī)院中正樓7層72號,頭等病房的衛(wèi)生間里……風(fēng)華正茂且享譽全球的三毛,竟然以如此凄慘方式結(jié)束了自己戲劇性傳奇一生,而且沒有留下一紙遺書,一句遺言,不能不更加蒙上一層神秘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