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問題與現狀
在我國,教材改革一直是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教材建設歷來受到重視。人本主義大師羅杰斯在《自由的學習》中指出,教材有意義而且符合學生學習目的者才會產生學習。近年來,由國內學者編著的各類心理學教材、譯著或譯叢似有繁榮之感,但其傳遞的知識質量似乎要大打折扣。如公共課心理學教材,國內至少有幾十個版本,重復建設比較嚴重。
我國臺灣學者張春興教授指出,高水平的心理學著作應具備五個條件:(1)撰寫體例必須符合心理學國際通用規(guī)范,(2)組織架構必須涵蓋所屬學科最新的理論和方法,(3)資料選取必須注重其權威性和時近性,且須翔實注明其來源,(4)撰寫取向必須兼顧學理和實用,(5)內容廣度、深度、新度必須超越到目前為止國內已出版的所有同科目專書。若以這種要求衡量我們的心理學教材,則大多數都不合乎標準。
一些業(yè)內人士指出,目前國內出版的心理學教材大致分為三類:(1)重科學性和嚴謹性,忽視趣味性;(2)重趣味性,忽視科學性和嚴謹性;(3)既重科學性和嚴謹性,又重趣味性。這種現狀不僅有礙于心理學的發(fā)展,而且很不利于心理學的普及和推廣。
二、問題的根源
1.功利主義取向
近年來,功利主義在高校不斷漫延,多出成果、出好成果成為很多高校的辦學理念。教材編寫和出版同樣如此,周期越來越短,質量越來越難以保證。事實上,編寫一本高質量的教材,至少要三五年的時間。好的教材需要反復雕琢,深入研究,如內容是否科學,結構是否嚴謹,知識組織是否符合閱讀習慣,等等。我們主張,在心理學教材編寫問題上,高校應給參編教師充裕時間,編著者應本著對學生負責的態(tài)度,相關部門還應建立教材質量的評估和監(jiān)督機制。
2.內部脫離生活
無論是哪個領域的心理學教材,其內容都不應脫離生活。羅杰斯認為,任何教材都必須符合學生的生活經驗,因為只有增進了他的生活經驗,才有助于實現他的生活目的。心理學的目的不是培養(yǎng)學究或理論家,而是要最大限度地提升人們的生活質量。這方面我們應該向西方學者學習,他們的教材語言流暢,通俗易懂,深入生活,將心理學理論知識與人們日常的生活和工作緊密聯系起來。
3.不以學生為本
在所有學科教材中,心理學最有理由做到以人為本,因為心理學研究的是人。教材不是知識的羅列,不單要考慮教,更要考慮學,而且要使學生學得輕松、學有所獲,出發(fā)點是學生而不是教師,更不應該是編著者。長期以來,我們的心理學教材有學科為本的偏向:過分偏重知識的科學性、結構的嚴謹性、體系的嚴密性、表述的精確性;還有的教材以教師為本,單純從教的角度或考試的角度出發(fā),沒有顧及學生的需要。
三、以人為本:《情緒心理學》的嘗試
基于上述分析和思考,我們嘗試通過《情緒心理學》體現人本思想。為了實現這一目的,在編撰過程中我們努力做到四個“結合”:(1)理論性與實踐性相結合。在闡述情緒理論的同時,特別重視情緒研究成果在實踐中的應用價值。(2)科學性與可讀性相結合。引用的理論觀點和實證研究,大多出自情緒心理學家的權威研究。(3)學術性與趣味性相結合。每個觀點、證據以及每項研究力爭有據可依,舉例力求貼近生活。(4)經典性與前沿性相結合。除介紹情緒的經典研究外,教材竭力反映情緒領域的研究前沿,文獻資料是近十年來國內外情緒研究的新成果。
在編排風格方面,我們認真借鑒了國內外優(yōu)秀心理學教材的做法。每章前面都有一個與本章節(jié)內容相關的“引言”,“引言”大部分內容都是日常生活中的情緒,目的在于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啟發(fā)性。教材除注重嚴謹的知識結構及科學的理論觀點外,還特別注重表述的通俗性,力求使內容和舉例更貼近生活。與其他心理學教材不同的是,《情緒心理學》弱化了對概念的解釋,這可能是由情緒本身的性質所決定的。
“知識鏈接”是本書在編排風格上的又一大特色,它不僅為教材增添了趣味性,更重要的是對正文內容做了有益的補充,有利于學生知識面的拓展。例如,在“情緒的生理學”這一節(jié)中,我們插入“測謊儀能識別謊言嗎”鏈接,在“情緒表達與文化”中插入“不同文化中情緒的性別差異研究”鏈接,等等。此外,好的教材不僅要傳遞科學、鮮活的知識,更要啟發(fā)人們思考。為此,每一章節(jié)還列出“思考與討論”題,這些問題既可作為課堂討論的問題,又可引導學生課后復習、思考以及查閱相關資料。所列問題大多是開放式的,在書上找不到現成答案,必須經過深入思考才能作答。
總之,從內容到形式,《情緒心理學》的編寫是基于對學生的閱讀和學習方面考慮的,我們希望學生能夠學得更主動,更積極,更有效,從而減少死記硬背,增加積極思考,真正做到學有所獲,學以致用。◆(作者單位:廣州大學教育學院)
□責任編輯:王鋒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