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 希
(湘潭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 湘潭 411105)
自美國控制論專家扎德(L.A.Zadeh)1965年在《信息與控制》雜志上提出了著名的模糊理論,使“模糊集”成為一個科學術語以來,就誕生了一系列模糊學的邊緣學科。語言的模糊性研究以及模糊語言學的研究也就應運而生了。本文試圖從宏觀的角度對語用模糊的術語界定,產(chǎn)生原因以及功能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以期推動對語用模糊現(xiàn)象的進一步深入研究。
“語用模糊”這個術語最早是七八十年代由利奇[1];布朗和列文森[2]提出來的。90年代,國內(nèi)外的學者們對語用模糊的界定,以及與語法歧義的對比進行了比較系統(tǒng)的研究。而學術界對語用模糊的術語和概念一直存在爭議[3]118-119。如俞東明[4]沿襲了托馬斯[5]的定義:語用模糊(Vagueness)是指說話人在特定的語境或上下文中使用不確定的,模糊的或間接的話語向聽話人同時表達數(shù)種言外行為或言外之力這類現(xiàn)象。而從Kempson[6]的Vagueness發(fā)展而來的何自然則認為語用含糊是指“從語言的使用和理解的角度談語言的不確定性”。我們不但要研究看似是詞匯,實際上是話語中的“模糊限制語”(hedge),還包括那些被不少人認為是“語義模糊”,而實際上是語用模糊的現(xiàn)象。
綜觀以上兩派對于“語用模糊”的界定。俞認為何自然用 pragmatic vagueness,實際上是指語義模糊(vagueness)和模糊限制語(hedges),前者屬于語義學的研究范疇,而后者主要是模糊語言學的研究對象。本文認為語用模糊的研究范圍應該包括所有能引起模糊理解的話語和表達,其中包括能引起語用模糊的模糊限制語。因為,很多語用模糊的產(chǎn)生是由于模糊限制語(hedges)的使用導致的。Lakoff[7]指出:模糊限制語即有意把事物弄得含混不清的詞語。它可以把說話的真實程度,話語內(nèi)容作糾正或直觀測定,對話語作間接評估,它直接影響到話語的語用結構和功能。本文認同托馬斯的定義,但是他卻把間接言語行為排除在語用模糊的研究范圍之外,認為根據(jù)語境不同,一句話可以有很多種理解。例如:
(1):Is that your motorcar?
間接言語現(xiàn)象是指通過實施另一種言語行為來間接地實施某一種言語行為[8]。這句話根據(jù)語境不同,可以有以下很多種理解。1)如聽話人擁有的是輛舊摩托車,則其言外之意表示一種嘲諷。反之,則是表示一種贊賞。2)如果是聽話人亂停車,則可能表示一種責備或警告。3)還可以表示說話人想搭便車的交際意圖。俞認為語用模糊的言外之的只有一種,而言外之力可以有很多種。從而確定該句不屬于語用模糊的范疇。
然而,本文認為從發(fā)話人的角度來看,在當時的情境語境下,發(fā)話人應該很清楚自己的發(fā)話動機,所以,該話語不可能存在數(shù)種言外之的。況且,因為話語存在數(shù)種言外之的,就把該話語劃到語用模糊范疇之外,似乎也缺乏足夠的證據(jù)。
模糊語言現(xiàn)象是人類自然語言中一種非常常見的現(xiàn)象。它的使用頻率非常高。根據(jù) J.Channell[9]在 Vague Language一書中指出,經(jīng)統(tǒng)計,在一個醫(yī)院特護病房,醫(yī)生們的話語平均每小時用了150-450個模糊語。那么人們?yōu)槭裁磿绱祟l繁地使用模糊語言呢?Ullmann[10]把人們頻繁使用模糊語言歸于以下四因素:
(一)詞的一般特性,他認為詞的所指不是某個單一的物品,而是一類有相同成分的事物或事件的結合體。如果我們更加細致地分析鳥這個詞所指代的一類事物,可以看出,有些鳥類(如知更鳥)具備非常典型的鳥的特征(會飛,可棲于樹上等),而有的鳥類不具備典型的鳥的特征,如企鵝。
(二)意義不是單一的,它通常需要依靠語境來理解。例如:
(2)There is a bank over there.
根據(jù)不同的語境,“bank”可以做兩種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語境中,它可以指代“河岸”或“銀行”。我們完全可以根據(jù)雙方談論的上下文語境來判斷這句話的準確意思。如果脫離了語境,我們將無法確定此話的含義,此言語行為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
(三)非語言世界本身就是模糊的。比如,到底多高的人算是高個子?多矮的人算是矮個子呢?再比如,公元前四世紀出生的尤布利得斯提出了著名的“連鎖推理悖論”:麥堆是一個模糊概念,一粒麥子自然構不成一個麥堆,那么多少粒麥子才能構成一個麥堆呢?這是一個誰也無法判斷的事情,數(shù)字是個精確的概念,但是麥堆卻是個模糊的概念,用精確概念來衡量模糊概念自然是不合適的,因此構成了悖論。
(四)人們自身對于某些詞的所指不熟悉或不確定。比如,在日常言語交際中,我們通常會用一些模糊限制語(大概,大約,上下,左右等)來表達自己想要表達但是又不太確定的思想。
對于語用模糊產(chǎn)生的根源,對模糊性的認識不同,就會有不一樣的回答。有人認為,由于客觀世界的模糊性,造成了人們表達的模糊,因為世界是個連續(xù)體;也有人認為,言語交際的模糊源于我們思想結構的模糊,即源于人們的認識主體;還有人認為語用模糊源于語言符號的模糊性。
然而,本文認為,語用模糊不僅源于客觀世界,也源于人們的認識主體以及由于認識主體的模糊性和局限性,創(chuàng)造的模糊語言本身。是客觀世界,認識主體和語言的模糊性三方面造就了語用模糊。
語言的最終目的是為了交際,模糊語言的正確使用和理解成為了言語交際的重要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我們只有熟練地掌握了一門語言中的模糊語言,才能輕松自如地使用這門語言。因此,語用模糊的準確使用對于第二語言學習者和外語學習者在真實的交際環(huán)境中順利地進行交際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本文認為,語用模糊在交際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發(fā)揮著作用:
(一)使說話者能談論自己不太熟悉的話題或者避開話題。如果,說話者對于談論的話題不太熟悉或者缺乏某一領域的專業(yè)詞匯,那么,他可以借助模糊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使交際暢通。例如:
(3)A:What does your sister do?
B:She is one of those persons who look after people in the hospital.
A:So,she is a nurse?
B:Yes,that is the word I was looking for.
以上話語交際者B不熟悉“護士”這個詞匯,所以,他選擇了用模糊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種語用上的模糊,沒有影響A與B之間的交談,反而使他們之間的交際能順利進行下去。
另一方面,我們從說話者的動機來看,在特定的語境下,有時說話者會采用避開話題的語用策略,來傳達其言外之力,以達到交際效果。例如:
(4)甲:你家的碗挺不錯的,大概是醴陵產(chǎn)的吧?
乙:我家的鍋比碗更好,不信你去看看。
在某種特定情況下,有可能甲乙雙方都采用了左右而言它的語用策略,各有各的動機,所以模糊其詞。甲乙是窮朋友,某一天,甲來拜訪乙,于是乙留甲吃飯,甲吃完了一碗飯,又不好意思再添,于是含蓄地向乙發(fā)出“碗已空了”的訊息,進一步表達“請?zhí)盹垺钡难酝庵?,而乙當然也明白甲的言外之意,但是,乙也是窮得叮當響,又不好意思直接說明沒有飯了,于是也采用了同樣的模糊語言,來傳達自己的交際意圖。
(二)更好地體現(xiàn)禮貌原則。Brown&Levinson[2]指出,言語交際中的禮貌策略之一是,當說話者要表達一些可能傷及聽話者面子的語言時,通常會選擇一些模糊語言。出于面子的考慮,在某些言語交際中,用模糊語言來表達更加委婉,含蓄和禮貌,而聽話者也更加容易接受。更確切地說,語用模糊是重要的禮貌策略之一。例如:
(5)[a notice displayed in a hotel.]
Dear Guest,we have found it necessary to introduce an anti-theft alarm system on our stereos.We would therefore ask you not to disconnect this set.Thank you for your cooperation.
在以上公告中,賓館是想傳遞這樣一個信息:不要偷立體聲音響!然而,為了不冒犯顧客的消極面子,賓館沒有采取一種直接警告的方式,而是非常委婉地用一種模糊的語言來表達他們的意愿,既達到了交際目的,又保護了顧客的消極面子。
(三)能體現(xiàn)說話者的機智和幽默。我們通常會被日常生活中的幽默和笑話逗樂得合不攏嘴,其實這些幽默也絕大多數(shù)是運用了語用模糊的策略。例如:
(6)兒子:爸爸,我哪都不去,就進醫(yī)院。
爸爸:你小子,人家就怕進醫(yī)院,你還一個勁想進去。
“進醫(yī)院”有可能是工作,也有可能是去看病。兒子用的是進醫(yī)院工作的語義,而從不徇私的院長爸爸卻有意岔開話題,巧妙而風趣地表明了自己的態(tài)度。
在莎士比亞的名著《威尼斯商人》中,波西婭通過模糊日常概念(割肉必須流血)和法律概念(有權割肉但無權讓人流血)的區(qū)別,救了仁愛善良的好朋友安東尼奧,并且使貪婪兇殘的夏洛克的陰謀詭計終未得逞。
由此可見,語用模糊不僅是日常言語交際中的普遍現(xiàn)象,它還能體現(xiàn)說話者駕馭語言的能力,因此,要成功地掌握一門語言,培養(yǎng)恰當?shù)厥褂煤屠斫庹Z用模糊的能力尤為重要。
語用模糊是一個非常值得深入研究的話題,尤其是對于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具有舉足輕重的指導作用。一方面,它能幫助二語學習者或外語學習者在交際中用恰當?shù)恼Z言表達禮貌或者靈活地運用一些交際策略;另一方面,它也有助于交際者順利地理解對方的話語,使交際順利進行。
綜觀語言模糊性問題的研究,我們發(fā)現(xiàn)我們一直都重語義模糊而輕語用模糊,甚至有學者認為,所謂模糊語言主要指語義模糊。國內(nèi)外很多學者對于語義模糊做了大量的研究,如伍鐵平,石安石等。吳涌濤在《模糊理論的若干問題》[11]中指出:“某些學者對于模糊語言的定義實際上是對模糊詞的定義,模糊性的研究必須從符號,符號的所指對象和符號的使用者三方面考慮”。澳大利亞學者Burns認為,語用觀點比純粹的語義觀點要合情合理一些。維特根斯坦認為,一個詞的意義就是它在語言中的使用。因此,我們對于模糊語言的研究決不能脫離語境,輕視語用模糊的研究。
另外,目前對于語用模糊的研究尚存在很多的問題。第一,對語用模糊術語的界定存在很多分歧和爭議。學者們各持己見,看法尚未達成一致。第二,對于語用模糊的研究尚未深入,我們只有深入地研究了語用模糊現(xiàn)象的內(nèi)在本質,才能更好的指導第二語言習得和外語教學,這也將是我們今后努力的方向。
[1]Leech,G.N.Language and Tact[M].Linguistic Agency.University of Trier.1977.
[2]Brown,P and S.Levinson.“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InEsther N.Goody(ed.)Questions and Politeness:Strategies in Social Interaction[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張喬.模糊語義學 [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18-119.
[4]俞東明.語法歧義與語用模糊對比研究 [J].外國語.1997,(6).
[5]Thomas,J.Meaning in Interaction: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London:Longman.1995.
[6]Kempson,R.M.Semantic Theory[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7]Lakoff,R.T.Talking Power[M].New York:Basic Books.1990.
[8]Searle,J.R.Speech Acts:An Essay in Philosophy of Language[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1969.
[9]Channell,J.Vague Languag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44.
[10]Ullmann,S.Semantics[M].Oxford:Blackwell.1962
[11]吳涌濤.模糊理論的若干問題 [J].外語學刊.19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