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林珍,潘斐彩
(桐廬縣第一人民醫(yī)院 ,浙江 桐廬 311500)
眼是人體最重要的感覺器官之一,結構復雜而脆弱,即使遭受輕微損傷,也有可能造成嚴重的視力障礙甚至失明。角膜、晶體、玻璃體為無血管組織,抵抗力較低,一旦受傷極易感染[1]。堿能溶解脂肪和蛋白質,與眼接觸后能很快滲透到深層,使細胞分解壞死,危害嚴重。燒傷的輕重與致傷物質的性質、濃度、接觸時間和面積、搶救是否及時有效有很大關系[2],因此,加強堿燒傷的急救與護理,顯得尤為重要。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本院眼科收治38例眼角膜堿燒傷患者,現(xiàn)將急救及護理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38例(51眼),男25例,女13例;年齡15~75歲;單眼外傷25例,雙眼外傷13例;石灰燒傷28例(37眼),水泥燒傷5例(6眼),氨水燒傷3例(4眼),氫氧化鈉燒傷2例(4眼);燒傷程度按全國眼外傷職業(yè)性眼病學組通過的分度標準評定,Ⅰ度燒傷13眼,Ⅱ度燒傷31眼,Ⅲ度燒傷7眼;就診時視力從眼前手動~0.3;就診時間在傷后1~72h,平均3.6h。
1.2 急救處理 分秒必爭,用中和藥液進行徹底沖洗對預后至關重要。一般用等滲鹽水反復徹底沖洗,沖洗液不能少于1000ml,如有固體物質存留結膜囊內,應徹底清除;球結膜作放射切開;用維生素C注射液持續(xù)結膜囊沖洗;前房穿刺放出部分房水以減少堿性物質對眼內組織的損傷;自體血0.5ml結膜下注射1次/d;1%阿托品擴瞳3次/d,以防虹膜黏連;清除壞死組織,用抗生素眼膏和滴眼液預防感染;適時適量應用皮質類固醇激素滴眼液。
1.3 結果 隨訪6~10月,38例(51眼)視力恢復至0.06~0.8不等,均未發(fā)生角膜穿孔或瞼球黏連;Ⅲ度燒傷眼角膜有不同程度的新生血管,甚至結膜化,但未達瞳孔區(qū);指測眼壓正常。
2.1 沖洗護理
2.1.1 沖洗液準備 根據(jù)醫(yī)囑準備表面麻醉劑(倍若喜滴眼液)、等滲鹽水、維生素C、抗生素眼藥水和眼膏。
2.1.2 沖洗方法 滴表面麻醉劑;安置患者頭高位并略向患眼側偏轉;將1000ml等滲鹽水倒入水壺中直接沖洗眼球及結膜;用維生素C溶液(等滲鹽水500ml+維生素C 10.0g)持續(xù)結膜囊沖洗,方法:將輸液管的針頭剪去后置于患者內眥結膜囊處,患者頭向患眼側偏轉,打開輸液器調節(jié)器,使之維持在50gtt/min左右,持續(xù)結膜囊沖洗3h以上?;颊呓皂樌瓿蓻_洗。
2.1.3 沖洗注意點 實施眼沖洗時動作輕柔,控制沖洗的速度、距離和壓力;囑患者輕轉眼球,仔細檢查上下穹隆部有無殘留的化學物質顆粒 ,以求徹底清除;翻轉眼瞼時如患者不配合,用瞼板拉鉤翻出;囑患者不要用力擠眼,亦勿擦眼,保持患眼清潔。
2.2 病情觀察 強堿燒傷時,因強堿與組織中的脂類快速發(fā)生皂化反應,釋放大量炎性因子及膠原酶,角膜基質層溶解,使堿液很快穿透組織向深層滲透,使病情危急,因此,沖洗后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沖洗后患者一般皆有眼部疼痛、異物感,囑患者不必驚慌,3~4d后會消失,如加重予持續(xù)觀察,并報告醫(yī)生;球結膜充血在沖洗3~4d后會逐步減輕,如加重,按醫(yī)囑給予抗炎治療;觀察眼部分泌物,如量增加、膿性,及時通知醫(yī)生;注意球結膜、角膜色澤變化,如色澤變白,警惕眼部組織壞死,立刻通知醫(yī)生,并持續(xù)觀察。本組患者皆有上述癥狀,但3~4d后癥狀逐減減輕或消失。
2.3 心理護理 由于堿燒傷多屬突發(fā),患者無心理準備,因此出現(xiàn)緊張、恐懼情緒。安慰、鼓勵患者,向患者介紹治療方法、注意事項,使其對治療充滿信心;治療過程關心患者,予心理支持,治療操作要嫻熟、準確、輕巧,減輕患者痛苦。
2.4 用藥護理 遵醫(yī)囑使用滴眼液及眼膏,一般各種滴眼液及眼膏間隔30min使用;給患者滴眼時,護士左手拿1根無菌棉簽,右手拿滴眼液瓶,棉簽輕輕翻開下眼瞼時,向眼球滴2~3滴滴眼液,滴藥后囑患者輕輕轉動眼球,再閉眼,使藥液均勻分布在眼球表面;使用眼膏時,左手拿1根無菌棉簽,翻開下眼瞼,右手持棉簽取少量眼膏,將棉簽上眼膏輕輕涂抹,抹藥后囑患者輕輕轉動眼球,再閉眼;用藥后,注意觀察藥物副反應,如患者出現(xiàn)臉色潮紅、面部紅疹,及時報告醫(yī)生。本組38例患者皆使用阿托品、抗生素、皮質類固醇激素滴眼液;32例使用抗生素眼膏,皆未出現(xiàn)副反應。
眼角膜堿燒傷后3d內為急性期,眼沖洗是重要的急救措施,一次性沖洗后,結膜囊及房水pH值在半小時后再度升高,必須予結膜囊持續(xù)沖洗,沖洗動作輕柔,要加強病情觀察,按醫(yī)囑使用滴眼液及眼膏,同時加強心理護理,使患者積極配合治療,以防止角膜穿孔及瞼球黏連等嚴重并發(fā)癥,為進一步治療創(chuàng)造良好的條件。
[1]王偉,徐海峰.外傷性感染性眼內炎病因和致病菌臨床分析[J].中華實用眼科學,2002,24(5):490-492.
[2]張荷珍,于潔,龐秀琴,等.眼內炎的臨床及病原學分析[J].眼外傷職業(yè)眼病雜志,2005,25(4):226-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