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華麗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上海 200237)
社會學與社會工作
社會工作視野下的親職輔導
劉華麗
(華東理工大學社會工作系,上海 200237)
社會工作視野下的親職輔導有別于普泛的家庭教育指導,也不同于教育學或心理學意義上的親職教育。它以父母親為工作對象,注重從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幫助父母親履行其親職角色,以促進個體或家庭的社會適應?;谖鞣脚c港臺地區(qū)的經驗,我們可以從補救性、預防性、發(fā)展性三個層面發(fā)展中國的親職輔導體系。
親職教育 親職輔導 社會工作 未來發(fā)展
親職輔導的核心是子女教養(yǎng)問題,這個問題由來已久。與之相應的概念有家庭教育指導、親職教育等;提供類似服務的組織與機構,則涉及教育界、社會工作界、心理學界與政府相關部門等。但作為社會工作的專業(yè)服務領域,親職輔導在中國內地還是有待關注與發(fā)展的。
孩子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因為孩子的健康成長關系到家庭、民族、國家的未來與希望。所以,古往今來對孩子教育的探討不乏其例。如古希臘的學者已有關于家庭生活和養(yǎng)育孩子的思考,猶太人的《塔木德》更是享譽世界的家庭教育經典。中國也有孟母三遷的故事,及《顏氏家訓》等家法、家規(guī)之書。
但對父母親如何扮演好親職角色,以有效教育子女的關注則是較晚近出現的。這與近代工業(yè)化的發(fā)展與城市化的進程有關,在此過程中,傳統社區(qū)逐步瓦解,家庭日益核心化,角色專業(yè)分工相應細化,傳統的價值觀與家庭結構不斷受到沖擊;父母親開始感到教養(yǎng)子女的壓力,他們發(fā)現:傳統的家長角色已經難以應對巨變中的家庭需要。
18世紀,教養(yǎng)子女的問題在西方社會日益引起關注,教會組織率先回應這種需求,開始在信徒中對父母親進行教育,教導家長如何以圣經中的標準教育小孩。19世紀,小規(guī)模的教育團體陸續(xù)出現,同時也編輯、出版了一些怎么教養(yǎng)小孩的書。這些早期的家庭教育與實踐,雖然是以親子教育為主軸而發(fā)展的,但與以往不同的是,其對象主要落實在父母親,而非子女身上。
一戰(zhàn)后,一股由私人基金會支持贊助的親職教育潮流在西方國家興起。在20世紀30年代,親職教育的理念被西方諸國倡導,德國稱之為Elternbildug,即雙親教育;美國稱之為Parental education,即父母親教育。至此,現代意義上的親職輔導或親職教育已初步形成,它所指的是針對父母親開展的專門化教育與服務,以幫助父母親成為合格而稱職的家長。
此后,親職輔導與教育在規(guī)劃、研究、立法、推行、實施等不同層面獲得了普遍關注與蓬勃發(fā)展。如德國設立母親學校、雙親學校、夫婦研習會;日本設立親子劇場、公民館;美國設雙親研習機構、研制“父母行為量表”來測量父母的親職教育水平等。家庭法案在這些國家也紛紛確立,有關的機構與組織如雨后春筍般涌現。既有正式的學校,又有非正式學校機構,后者如政府機構、社會服務機構、心理輔導中心,以及成人學校等。
在這個過程中,兒童權益及其保護的問題在全世界獲得普遍的關注。同時,社會也日益達成一種共識:幫助兒童健康成長的關鍵是幫助其父母親成為合格而稱職的父母。因此,不少西方國家的政府組織建立的親職教育權威機構或教育項目,整合了國家各方面的親職教育資源,創(chuàng)設出科學而有效的親職教育與輔導方案,然后由國家立法或行政組織大面積推廣。
澳 大 利 亞 的 家 長 充 權 項 目 (Parent empowerment)便是這樣一個國家級的父母專業(yè)化教育項目。該項目以提高家長的教育效能為宗旨,在實施形式上創(chuàng)設了著名的3P(Triple P,Positive Parenting Program)及 STEP(Systematic Training for Effective Parenting)培訓模式,以協助家長有效地掌握管教子女的技巧。
美國 PAT國家中心(Parent As Teacher,讓父母成為教師)也是目前國際上最著名的親職教育機構之一。該中心組織各方面的技術資源和資金渠道,開發(fā)了多種形式的家長培訓項目。其核心理念是:兒童早期生活經驗對未來的最優(yōu)化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也是未來在學校生活和人生道路上成功的基石;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也是最重要的教師;所有的父母教育方案、家庭支持課程、教育訓練、材料內容以及服務措施都必須建立在科學研究的基礎上;所有年幼兒童及其家庭,無論其地域位置、經濟狀況或人格特征方面的差異,都平等享有發(fā)展機會;在為家庭提供服務的過程中,要充分理解并照顧到不同文化的習俗和差異。①蓋笑松、王海英:《我國親職教育的發(fā)展狀況與推進策略》,《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第6期。
至此,親職輔導從初期立足于父母親教育開始,到專業(yè)化的方法與服務體系的逐步完善,已經走過了近百年的歷史。在以往,親職教育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已成為父母者,尤其是那些孩子出現問題時前來求助的父母。到現在已轉向新的理念:從決定要不要成為父母就已經進入親職教育的領域。同時,親職輔導也被放入家庭生命周期內來進行討論,不同階段的親職輔導有不同的方向與主題,不同結構的家庭其親職輔導的內容,也有其特殊的服務項目與內容。在這個過程中,親職輔導完成了由治療性、補救性向預防性、發(fā)展性的轉化,其重要性也獲得社會的普遍認同。
如前所述,“親職輔導”是由早期的“家庭教育”,或說“家長教育”發(fā)展而來的。其實質是一種專業(yè)化的“親職教育”,是現代“家庭教育”的一部分。
1.家庭教育與親職教育
在我國,以家長學校建立為標志的“親職教育”起源于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由政府推動,在各省市積極開展家庭教育指導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召開了三次重要的全國性家庭教育學術會議,推進了對家庭教育指導的研究與關注。尤其20世紀90年代后,原國家教委、全國婦聯聯合制定《全國家庭教育工作“九五”計劃》、《家長教育行為規(guī)范》和《家長學校指導意見》等文件,使全國家庭教育指導工作走向有序發(fā)展的新階段。
中國學術界在90年代,提出了“家庭教育指導”這一概念,把它與“家庭教育”一詞區(qū)分開來,特指:由家庭外的社會組織、機構組織,以兒童家長為主要對象,以提高家長的教育素質、改善教育行為為直接目標,以促進兒童身心健康成長為目的的一種教育過程。此一概念的提出喻示社會開始認識到,孩子教育的問題更是家長教育的問題,只有家長具備良好的教育素質,能行使正確的教育行為,孩子身心的發(fā)展才有保證。
我國港臺地區(qū)較廣泛使用的則是“親職教育”一詞。臺灣學者王連生在《親職與幼教》一書中,指出“親職教育”是指引父母親“如何扮演角色,調整親子關系,認真教育子女成器成材,做人成功的非正規(guī)教育過程或社會教育活動?!边@種“親職教育”是更強調針對父母親的教育,它和“家庭教育”不同?!凹彝ソ逃焙x廣泛,既包括父母親對家庭中尚未成年的孩子進行的教育,也可以包括祖輩等其他年長者對這些孩子的影響與教育;甚至更廣泛的意義而言,還可以指代際間的相互教育。
王連生先生曾對“親職教育”和“家庭教育”作了區(qū)分,主要涵蓋于以下五個方面:
其一,在教育重心上,前者采取孩童中心的立場。父母施教宜顧及孩童的生活需要及困難;后者采用父母中心的立場,父母以成人眼光、期望來施教。
其二,在教育原理上,前者注重親情的交融與內心的感動;后者注重倫理的啟迪與精神的感召。
其三,在教育模式上,前者采用輔導的方式,注重鼓勵與引導;后者采取訓導的方式,注重訓誨與管理。
其四,在教育氣氛上,前者強調民主,但不流于放任態(tài)度;后者偏重權威,而易趨于嚴格管教。
其五,在教育方法上,前者運用多種角色,透過親情交流,試圖使父母與子女之間,彼此溝通和了解,減除代溝的存在;后者利用身教和管教交互作用,企盼子女依父母單一標準的價值觀行事。①焦彩麗、楊佳琪:《家長教育資格及親職教育》,《教育導刊》2005年第8期。
可見,“親職”的概念相對“家庭教育”來說,對父母的角色有更為明確的界定。臺灣的《家庭教育法》中將“親職教育”與子職教育、兩性教育、婚姻教育、倫理教育、家庭資源與管理教育和其它家庭教育事項,并列作為家庭教育的范圍。在此,“親職教育”是與子職教育相對應的概念,注重探討父母親如何為人父母,以恰當地承當其職責。
換言之,“親職”強調的是父母親的職責,要求父母親首先要學習“做好父母親”,然后才是“教育好子女”。與此相應,“親職教育”便是一種幫助父母親自身成長的輔導與教育,它注重如何使父母親具備扮演“好父母親”的知識與能力,從而教養(yǎng)“好子女”,以維系家庭幸福與和諧。而傳統意義上的“家庭教育”強調的多是父母親與其他長輩盡管教孩子之責,使其成為社會認可的有用之材。所以,“家庭教育”側重于對子女的教育,而“親職教育”則是父母親的自我教育與再學習。由此可見,“親職教育”是對以往傳統“家庭教育”的繼承和超越,更有其針對性與合理性。
2.親職教育與親職輔導
“親職教育”一詞來源于英文 Parental education,其涵義比較廣泛。在臺灣,“親職教育”涉及的領域有教育界、社會工作界、心理界等不同層面。并且,臺灣“親職教育”的實施工作主要由學校承擔。近年,臺灣社政、司法、醫(yī)療及文化等政府部門與不同的民間團體和基金會組織,也不斷地參與到親職教育的隊伍中,從而形成一種綜合取向的親職教育模式。
這種取向有利于綜合各方資源,但也易模糊專業(yè)的界限。為了更好地界定社會工作意義上的親職服務,本文以“親職輔導”一詞來指稱家庭社會工作領域的“親職教育”,以與其他領域,尤其是教育界、心理學界通用的“親職教育”相區(qū)分。此意義上的“親職輔導”特指由社會工作機構的從業(yè)人員實施的,經由專業(yè)服務幫助父母親習得有關兒童青少年發(fā)展及相應教養(yǎng)方面的知識,從而調整對待子女的態(tài)度和方法,以扮演適當親職角色的助人服務。
從本質上說,“親職輔導”以父母親為對象,是一種成人教育。大多數人都是在已成為父母,才想到要學習如何教養(yǎng)子女,所以“親職輔導”面臨的對象主要為面臨子女管教問題的父母親。這些父母親應該都完成了基本的社會化,是法律與社會意義上的成人。但每個人的生命周期中,隨著年齡的不同,會面臨新的成長任務,這就需要個體去再學習、再調整。所以,“親職輔導”的過程其實是成人再學習、再調整的過程,并且這種學習與調整是終身性的,即它將隨著子女的成長、家庭的變化而不斷學習、調整。
所以,“親職輔導”是“親職教育”的一種特殊形式。就對象而言,家庭社會工作領域的“親職輔導”與教育界、心理學界通用的“親職教育”都是以父母親為服務對象。就目標而言,二者最終目的也趨于一致,即通過幫助父母親扮演好家長角色,來教養(yǎng)好子女,從而促進兒童與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但在專業(yè)層面,家庭社會工作領域的“親職輔導”與普泛的“親職教育”還是有區(qū)別的。
第一,親職輔導實施的主體是社會工作機構,是由機構的社會工作人員,運用專業(yè)相應的知識、方法與技巧,在社會工作職業(yè)的價值理念下開展的助人服務。
第二,與通常教育理念不同,社會工作注重案主潛能的發(fā)揮,不把父母親視為被動的受教育客體,強調案主自決的原則,充分尊重服務中的平等關系。
第三,與心理學界、教育界關注角度不同,社會工作更強調環(huán)境的適應,從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分析父母親及其家庭面臨的教養(yǎng)問題,注重資源的整合,因而不只關注個體或家庭,更能從服務對象生存環(huán)境的層面介入,從而深化其服務效果。
綜上所述,“親職輔導”以父母親為介入點,其實是抓住了兒童教養(yǎng)的核心。同時,社會工作專業(yè)化的導入,有利工作者從人與環(huán)境互動的角度看問題。面對每個家庭都可能遭遇的親子問題,社會工作者可以幫助父母掌握人類成長與環(huán)境的相關知識,知曉自身的教養(yǎng)方式與態(tài)度,了解何種因素影響著自身的教育方式與態(tài)度,這種方式與態(tài)度又如何影響自己的子女,從而理解自己的子女,并努力創(chuàng)造出適合孩子發(fā)展的家庭環(huán)境,以更有效地培育身心健康的兒女。
隨著21世紀的到來,家庭教育及其指導在中國的關注有了更深層面的落實。如許多城市社區(qū)紛紛成立0-3歲的家長教育指導中心,家長學校也在社區(qū)、醫(yī)院、學校得到推廣。同時,社會工作職業(yè)化的邁進與心理咨詢機構的設立也為親職輔導提供了專業(yè)的平臺。但總體而言,專業(yè)社會工作意義上的親職輔導在我國還未真正呈現,目前的發(fā)展尚為較普泛的家庭教育,并且在制度建設、組織發(fā)展與專業(yè)素質上都存在不少缺陷。
縱觀世界,家庭教育與親職輔導正日益趨向專業(yè)化、制度化、系統化。我國的親職輔導工作需要加快力度發(fā)展,以跟上國際的步伐,更好地維護兒童青少年的權益,促進其健康發(fā)展。基于西方與港臺地區(qū)的經驗,今后我們可以發(fā)展不同層次的親職輔導體系:
1.補救性的親職輔導
此類輔導是針對已經出現較嚴重問題的家庭采取的矯正措施,其目的在于消除或減少身心功能的喪失。比如,一些國外法庭對施虐父母宣判時,會強制要求他們去參加親職教育課程;家庭服務中心會就兒童行為矯正向其父母提供家庭輔導,以修復家庭功能。這些做法都是在家庭教育出現問題以后采取的補救性措施。
所以,補救性的親職輔導所服務的領域會涉及較嚴重的家庭問題與子女行為問題。如家庭暴力、兒童虐待、心理疾病、網絡成癮、吸毒偷竊、青少年犯罪等等。通常這些家長自身帶有許多問題,屬于高危險群的父母,因此需要更深層面的關注。
對于這些父母,社會工作者可以設計些比較個別化的服務計劃,包括個別指導,家訪指導,以及小團體研習。社會工作者還可能需要與教育界、心理學界、法律界的相關人士一起介入輔導工作,提供較長期的專業(yè)化治療與康復輔導,并注意跟進與后續(xù)的服務。
2.預防性的親職輔導
預防性的親職輔導是針對某些可能發(fā)生問題,或出現輕度問題的家庭提供的家長服務。雖然這些家庭還未出現明顯的子女行為問題,但由于家庭結構、孩子成長環(huán)境、父母或孩子自身方面的特殊性,子女今后的發(fā)展較易出現問題。比如犯罪人員家庭、貧困家庭、單親家庭、離異家庭等各種處境不利兒童的家庭,以及家庭中有成員殘障、子女轉學、親人離世等等事件發(fā)生,都較需提供幫助。
此層次的親職輔導目的在于防范問題于未然,或者早期發(fā)現早期解決,避免問題的惡化。比如某些國家的法庭會要求申請離婚的父母接受親職輔導,以預知離婚對孩子的可能影響,以盡可能地減少對子女造成的傷害,并學習相應的預防措施。再如,對于父母與子女經常彼此抱怨的家庭,親職輔導的介入可以改善親子溝通,預防二者關系的沖突與破裂。
對于這些家長,親職輔導的內容可以重點增加有關改善與解決問題能力的內容。主要有:良好的溝通能力、問題解決的能力、正確的管理態(tài)度、情緒自我控制的能力、了解子女的能力、有效管教子女的方法、自我覺察的能力等。小組交流與研討的方式是這些內容學習的有效方式;同時,針對某些家長的需要,還可輔以個案輔導。
3.發(fā)展性的親職輔導
此層次的工作是針對社會適應正常化的家庭,他們的子女不存在通常意義上的心理、行為問題。所以,其輔導對象通常是身心功能健全,親子關系以及家庭功能良好的父母,屬于發(fā)展性的親職輔導。這種發(fā)展性的親職輔導目的在于提供父母相關的指導,幫助父母角色功能的良性發(fā)揮,以培養(yǎng)身心健全、品行優(yōu)良的子女,促進家庭的和諧與美滿。
其輔導內容可以視父母的需要,從下列項目中選擇安排:家庭計劃與優(yōu)生保健、如何改善家庭溝通、管教子女的藝術、如何建立親子關系、如何幫助子女成長、家庭營養(yǎng)與衛(wèi)生、如何適應家庭壓力、如何教養(yǎng)嬰幼兒、兒童學前教育的安排、青少年犯罪預防等。
由于發(fā)展性的親職輔導,以提升為人父母者與將為人父母者的知識、能力為主,所以通常采取專題演講與座談會的普及化方式來實施。當然,機構也可以采用系列課程講授的形式,讓專業(yè)人士上課,以滿足部分家長特殊的需要。此外,機構還可以通過發(fā)放父母手冊或簡單易讀的親職教育參考進行宣傳、教育。
現代社會與家庭的變化非常巨大,代際間的文化、心理與環(huán)境差異日益明顯。現代的父母不能再依據“父母怎么樣教我,我就怎樣教子女”,否則子女難以適應。并且,現代社會問題與家庭問題的復雜性,也使得為人父母者需要進行專門的學習。如今在美國社會,家長的資格要經過考試加以確定,規(guī)定只有獲得了學士以上學位的家長才有資格擔任自己孩子家庭教育的指導教師。為了促進下一代的健康成長,我國親職輔導的發(fā)展有賴于全民的參與和不斷的創(chuàng)新。
Parent Counselling in SocialW ork Perspective
LIU Huali
Parent counseling in socialwork perspective is different from general family educational guide,and from parent education in pedagogy or psychology.It takes parents as the work object,paying attention from the angle of interaction between human and environment.This is useful for parent to play their roles and improve social adaptation of the individual or family.According to the experience of the West and the harbor mesa area,the Chinese parent counseling will be developed from three levels,that is,the remediable level,the preventive level and the developmental level.
parent education,parent counseling,socialwork,future development
本文得到上海市重點學科社會學(B501)的支持。
劉華麗(1970-),女,江西南昌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家庭社會工作、社會工作本土化。
C916
A
1008-7672(2010)06-0016-06
徐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