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常熟市教育局教研室(100875) 周云華
【題記】我們習慣了埋頭工作,習慣了自己學習研究,也習慣了檢查督導,我們習慣了很多很多……現(xiàn)在我們得習慣交流,習慣相互學習和不斷創(chuàng)新。
常規(guī)教研工作在推進學科教學質量方面的作用是毋庸置疑的。近年來,我市通過對地理學科加強常規(guī)教研工作的管理,不斷創(chuàng)新教研機制,優(yōu)化教研方式,豐富教研內涵,提升教研品位,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學科教學質量穩(wěn)步提高,教師專業(yè)成長躍上新高,學生綜合素質全面提升。
為使常規(guī)教研工作扎實有效,地理學科從05年開始就成立了“導師團”。導師團由學科教研員和大市學科帶頭人為主的名師組成,目前我市導師團共有六人組成。每兩年改組其中的三分之一,確保導師團的活力。導師團的主要職責是理論引領和專業(yè)示范。具體做法如下:
立足教改實際,導師團認真研究地理教師專業(yè)成長的特點和規(guī)律,運用系統(tǒng)方法確定引領目標和引領內容。通過調查摸底,全面收集本市初高中地理教師專業(yè)發(fā)展方面的詳細信息,作為制訂培訓計劃、開展培訓活動的重要依據。培訓計劃以三年為一周期,從時間的安排、地點的選定、內容的組織、形式的呈現(xiàn)、目標的達成等方面進行全面的部署。再以學年為單位,制訂學年培訓計劃,確定培訓主題,進行分步實施,逐層推進,一般一學年不少于三次專業(yè)培訓活動,如09年我們確定的培訓主題是“高效教學與高效課堂”。在培訓形式上力求多樣化,有外請學科專家和導師團成員強強聯(lián)手的導師講座;有導師團的老師輪流組織的沙龍研討;有通過學科教研網——“琴川百家”進行的專家坐診(在線交流)等等。受訓教師人手一冊培訓活動記載表(內有活動時間、地點、主講人、主題、活動形式、評價及反思等,此表作為教師業(yè)績考核的重要依據之一),更有力地保證了每次培訓的效果。
如果說“專業(yè)培訓”是提升師資水平的“面的鋪開”,那么針對地理學科的特點,導師團對每一位工作著、發(fā)展著、進步著的青年教師給予關注與支持,則是推動導師和青年教師專業(yè)化雙向發(fā)展的“點的突破”。通過組織多層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各類課型的導師手把手示范的送教上門、青年教師的探索性嘗試和請導師走進自己的課堂,賜教研究,把脈問診。一方面使青年教師通過教學實踐,展示了風采,鍛煉了駕馭課堂的能力。另一方面,通過專家的點評和高屋建瓴的引導,使青年教師反思自己的問題出在哪里,為什么會出現(xiàn)這樣的問題,如何解決,以此在實踐中不斷創(chuàng)新和提升自我。此外,我們還定期召開導師與青年教師的座談會,建立聯(lián)系機制,常交流,促溝通,在觀察與體驗中思考,在思考與感悟中提升。市中的陸文博老師就是在導師團的帶教下通過個人研修迅速成長起來的一位年輕教師,在09年蘇州市高中地理基本功比賽中榮獲一等獎,目前已評為市級教學能手。
組建學科調研小組也是近年來我市地理學科常規(guī)教研工作的一個新舉措。學科調研小組一般由三人組成,分別是學科教研員,外加兩位教學骨干。學科調研小組的成員不固定,由學科教研員根據教研工作的需要臨時分層抽調組成。如調研省常中(含教研室集體調研和學科個別調研)時一般就抽調市中(我市目前有省常中和市中兩所四星級學校)的兩位學科骨干參與,調研市中時由省中的兩位教學骨干參與(當然,也可由省市中各一名教學骨干組成)。三星級學校也不例外,這樣分層組建學科調研組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確保教研工作的高效運轉。調研組的主要職責是教學診斷和反思成長。
課堂教學是學科教學的主陣地,對課堂教學進行科學的診斷,并為之開出“治療的良方”,是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開展校本研究、推進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重要抓手。教學診斷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內在客觀要求,也是學科教學質量提升的有效途徑。肖川教授認為,“教學診斷是由教育專家或學校內部,為使教學能更好地適應學習者的需要和背景情況,對教師的教學情況和對學生能否達到教學目標所必需的基礎知識(包括知識、技能、態(tài)度、情感等)所做出的評定?!苯虒W診斷通常要經歷“診——斷——治”三個階段。所謂“診”就是提出問題和發(fā)現(xiàn)問題。所謂“斷”就是對于提出的問題要進行原因分析。所謂“治”就是針對“患病”的原因,對癥下藥,提出改進意見。通過診斷,設計出一種改進教師的教和排除學生學習障礙的教學方案。如許多青年教師普遍存在著講評效率低的問題,針對此情況調研組老師在認真研究的基礎上推出了高效講評課模式,產生了很好的效果。
學科調研不僅對授課教師是一種重要的教學診斷手段,同時又是促進參與調研教師教學水平的一種有效舉措。調研教師在對授課教師進行教學診斷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自己的課堂教學,現(xiàn)場診斷結束后,參加調研的教師還須與上課教師一道結合其他教師和教研員的點評,進行反思與教案的再設計。在這個過程中,調研教師要統(tǒng)攬學科課程標準,在對比、反思、再設計的過程中,逐漸增進對地理學科教學的理解和認識,提升教學指導與診斷的能力。經過這種診斷式調研,自己的導課、聽課、評課能力增加了,通過課堂教學的診斷,促進教師學習理論,充實學科知識,轉變教育觀念,改革教學行為,不斷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隨著此項活動的有序推進,我市一批骨干教師脫穎而出,有的已走出蘇州、走向全省。如市中邵俊峰老師在多年調研工作的基礎上形成的論文《對地理新課程“問題研究”的實踐與思考》發(fā)表于《中小學教材教學》,并被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全文轉載。
學科教研必須把教學內涵發(fā)展、錘煉教師隊伍、提高質量效益和爭創(chuàng)教學特色作為突破口來抓。我市地理學科經過試點和推廣取得了有一定實用價值的研究成果,使教學工作進入了良性發(fā)展軌道,初步探索出了一條研訓結合、科研興教之路,一個專兼結合、研訓一體、內引外聯(lián)的教研新格局正在形成。
每學年常規(guī)教研活動的第一個儀式是進行跨校教師師徒結對。一般新畢業(yè)的教師,教研室都會結合他們自身的特點及實際,為其量身定制,確定師傅(師傅一般須是市級學科帶頭人以上的骨干教師,且有豐富的青年教師指導經驗)進行帶教。師徒關系三年,簽定協(xié)議(一式三份,一份留教研員處,師徒各留一份,以備考核),師徒實行一學期一考核,考核量化,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青年教師可以通過對老教師經驗的分享、反思、借鑒和吸收,提升自己的經驗,經驗只有被激活,被分享,才會不斷升值。此舉雖不是什么重大的創(chuàng)新,但對區(qū)域內地理教師隊伍建設來講,無疑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它可以很好地解決一定區(qū)域內對教師培養(yǎng)的制約發(fā)展因素,增加了教學研究的氛圍和輻射作用。此舉的重大意義在于營造教學質量強勢學校、加快區(qū)域教師隊伍建設、豐富地理學科管理內涵、推進校際聯(lián)動步伐和創(chuàng)新。
同伴互助的實質是教師通過彼此的交往、互動和合作,群策群力,來加強團隊戰(zhàn)斗力,全面提高學科教學質量。在實踐中我們一是注意尊重和保護每個地理教師的興趣愛好和個性特點,使他們在互補共生中和諧成長;二是充分發(fā)揮每個地理教師的特長作用,盡獻各自力量,合作成長;三是加強引導每位地理教師開放自己,加強專業(yè)切磋、兼收并蓄;四是大力培植地理教師之間真誠互信的人際關系(這是效果達成的關鍵所在)。大家彼此信任,互相視為伙伴,才能無拘無束地發(fā)表意見,產生思維互動,從而在自由、開放和發(fā)散的過程中,誘使地理教師把深藏于心的甚至連自己都意識不到的看法、思想和智慧展示出來、表達出來,形成很多有生成性、建設性和有價值的新見解。就實際操作而言,互助的單位可大可小,小到一個學校的一個備課組,大到一個大市甚至跨地區(qū)的交流與合作。經過幾年的實踐探索,我市地理學科形成了濃郁的互助合作氛圍,漸已形成“你備課來我出卷,借你所長補己短”的和諧共進的局面。
“教學評優(yōu)”給我們留下深刻印象的往往是那些優(yōu)秀課,歷經層層選拔,次次改進,是精英中的精華,確實讓觀課者有所感、有所學。然而,組織“教學評優(yōu)”不只是為了產生幾堂好課、選出幾位優(yōu)勝,更力圖從根本上突破常規(guī)觀念,推動教學研究,提高教學質量,形成教師專業(yè)發(fā)展上你追我趕、百家爭鳴的局面。為此,我市地理學科每兩年舉行一次大規(guī)模的為時兩周的教學大比武。
無論是前輩還是新秀,師傅還是徒弟,在指定的學校,通過開展“骨干對決”、“師徒比拼”、“新秀過招”等形式的同題開課,讓他們同臺獻藝,風采各展。比賽中倡導教學語言的精煉化、教學設計的藝術化、教學手段的多樣化和教學效果的最優(yōu)化。承辦學校組織信息中心的工作人員將每位地理教師的教學全程實錄,以備其后的評課。評課由教研室組織全市一定范圍的地理教師進行,并設若干獎項以示激勵(如最佳新秀獎、最佳風采獎、最佳設計獎、最佳才藝獎等),但更重要的是可以讓更多的老師觀摩到參賽教師的精彩講課,大大突破了觀課的范圍和規(guī)模。
我市的地理教學比武要做到的另一個突破是“評優(yōu)”不忘“找差”,“找差”要思“進取”。教研室要求參加教學比武的評委們同時要為各堂課“把脈治病”,組織聽課教師開展題為“事后諸葛亮”的眾說研討。使每個地理教師都有了當評委發(fā)表意見的機會,也有了更多學習提高自身業(yè)務水平的機會,可謂一舉多得,這才是教學比武的終極目的,才是提高教育教學水平的“源頭活水”。每個參賽教師都要抱著一顆平常心對待觀課,并持開放的態(tài)度接受同事的意見。觀課教師誠懇求實,不存挑剔之心,不余肺腑之言。這樣才能真實的反映自我(開課者和聽課者),才能對真實的自我進行剖析,從中獲得持續(xù)的發(fā)展動力。
總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我市地理學科教研工作還必須不斷創(chuàng)新,用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引領各項工作,努力形成自身的教研風格和教研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