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全 楊爭林
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化的運籌藝術
■陳光全 楊爭林
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化,是伴隨8次課改和新課程實施而出現的新詞語,是教師職業(yè)生活中感到特別難于操作、十分棘手的難題。
教學目標是一定價值觀的具體化,對課堂教學起定向、統整和評價的作用。在新課程實施的背景下,為了贏得教學的高效,教學目標設計需要進行彈性化運籌。
所謂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是指對教學目標既要有精準、全面、科學地預設,同時又要有所期待,以接納不期而至,超出預設目標之外的“溢出目標”。
強調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化,是彰顯現代教學開放觀和教學意義動態(tài)生成理念的應然要求。正確解讀和解決新課程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問題,對于推進新課程的實施,實現教學效益最大化,提升教師的教育素養(yǎng)和教學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本文擬就新課程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化的運籌藝術作些初步探討。
預設教學目標,要精準、全面,體現科學性。所謂“精準”,是指對課題教學目標的設定,一定要落實《課程標準》的相關精神和要求,將目標的設定層次定位于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所謂“全面”,是指教學目標的設定要體現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等三維目標的內在有機整合。預設教學目標是教學設計的核心和靈魂。教學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有賴于對教學目標設計的精準和全面。
預設的教學目標,具有可及性,是教學必須要達成的。百分百地確保并圓滿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是一節(jié)課要追求的核心價值,是課堂教學的根本所在。
精彩和“經典”的課堂教學,常常會贏得既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同時又達成了預設外的“溢出目標”的神奇效應。
為什么教學會有如此豐厚、加倍的饋贈呢?因為教學的本質屬性是交往,同時教學又是一門藝術。教學的交往性、復雜性、靈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等特點,決定了教學結果的價值效應,可以包括教師預設的目標,以及未曾預設但在課堂上卻又實現了的促進學生發(fā)展的新的目標點。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實質上是倡導教學目標的開放性。教學的結果不完全局限于預設目標的框子里,課堂教學的價值產出,有時會超出教師的預期。
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意味著要處理好預設目標和“溢出目標”的關系。兩種目標是不同的。前一種目標是預約的,是師生共同努力要不折不扣完成的。而后一種目標是不曾預約的,具有既可以實現又可能不會實現的“兩可性”——即一種可能是,超出預設目標的目標,轉變成了學生現實的收獲;另一種可能是,超出預設目標的目標,未能變成現實,只是留存于教師頭腦中的一種期待。針對“溢出目標”的“兩可性”,教師如何運籌呢?概而言之,要有兩種準備,采用兩種不同的策略。
策略一:要善于抓住機遇,在出色完成預設教學目標的前提下,順勢而為,催升“溢出目標”的產出。具體地說,教師應作好必要的心理準備,并營造或提供必要的時空條件。特別是當課堂出現了難以遇到的教育環(huán)境、教育契機時,教師應敏銳地加以捕捉,并用一定的教育創(chuàng)意進行引領,使之生成并實現預設外的新的教學目標。
例如段老師執(zhí)教《雷雨來了》(蘇教版《品德與生活》一年級下冊),預設的情感態(tài)度、行為習慣、知識技能等方面的目標是:①強化珍愛生命的情感;②養(yǎng)成在雷雨天能自我保護的行為習慣;③知道雷雨是夏天常見的自然現象,掌握正確的防雷雨的方法。這樣的目標預設無疑是精準、全面的。
說來也巧,《雷雨來了》一課的教學,不期而遇,正是在雷暴天氣條件下進行的。教學大體上包含六個環(huán)節(jié)。其一,學生對炸雷、悶雷、金勾子閃、瓢潑大雨等現象摹聲摹狀,引發(fā)其對電閃雷鳴,暴雨傾盆的注視、傾聽與回憶。這是提升學生生活經驗,強化感受自然現象的需要。裴斯泰洛齊說:“追究一個事物的性質或外表所用的感官愈多,你對這事物知道的也愈正確。”其二,對話交流“我所了解的雷雨”,旨在引發(fā)學生的原初經驗。在對話交流中,教師充分肯定和贊賞兒童富有童真童趣的認識,如“太陽公公汲了海水就變成云,云層越來越厚,就變成了烏云,烏云在天空托不住了,落下來就變成了大雨”。對一些道聽途說或錯誤的說法(如打雷是雷公公把什么擂響的),則加以引導、澄清。其三,切入課件,感受雷雨的形成。這個問題對兒童來說本來是較深奧的東西。由于多媒體課件的切入,雷雨的形成不再表現為枯燥的知識形態(tài),而是變得真真切切,可感、可解、可悟。其四,舉例說明,雷暴引發(fā)的災害。兒童列舉發(fā)生在自己身邊(包括從電視上看到)的雷擊傷人,暴雨成災的事件,加深學生對雷暴災害的感受。其五,情景表演:避雷雨。旨在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避雷雨的方法。其六,金點子活動:為避雷雨支招。如學生提出的“放學的路上突然打雷下雨了,我就躲進路邊的高樓里。因為我看見高樓頂上有避雷針”、“雷雨時,我們不使用電器”、“打雷時不去摸金屬物體,不去洗手”等,都是富有智慧的“金點子”,很管用?!爸д小被顒樱瑢τ诤霌P學生的主體性,強化學生的生命意識,錘煉學生適應生活的技能,激勵學生進行富有創(chuàng)意的設計,具有極其重要的價值。不難看出,通過以上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已經圓滿實現了預設的教學目標。正當課要結束的前五分鐘,雷雨突然停了,為了讓學生對雷雨的認識更全面,教師經過瞬間思考對教學作出了應變處理,即以小組為單位,由小組長帶領同學離開教室到校園去看看天,去看看花草樹木,去進行幾次深呼吸,把自己觀察、感受到的都記錄下來。筆者隨同一個小組觀察了天空的色彩,觀察了花草樹木上的晶瑩水滴。有的同學說:“雷雨后的天非常非常藍,花草樹木還滴著水,像洗了澡似的,顯得真有精神,真美!”有的同學做了幾次深呼吸后,體驗到雷雨后空氣變得特別新鮮,心情特別舒暢。學生的這種體驗是極為寶貴的,凸顯了新的目標因素的達成。這種超出預設外的溢出目標,表現在情感態(tài)度上,點燃了兒童對雷雨后的天象、物候的探究熱情,培育了兒童對大自然的敬畏感;表現在過程方法上,兒童感受體驗到了雷暴有其害,也有其利,知道了不能把問題絕對化,要學會辯證地去看事物。這種“溢出”的目標,是在確保實現預設教學目標的前提下所結出的新果,是教學贏得高效的表征,是學生的大幸,是孕育教師成就感、幸福感的源頭。
策略二:固本務實。當教學未能出現特殊的機遇時,教師應出色地完成既定的教學目標,對“溢出目標”則不必強求,順其自然即可。
1.不要對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有曲解。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是相對于傳統教學目標設計的“剛性”而言的。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絕不是對教學目標的設計可多可少、可高可低,隨意而為。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其要義是在強調新課程實施中教學目標的開放性,除了最佳地策劃和實現預設的目標外,還可期待和接納始料不及的在動態(tài)生成中“溢出”的新的目標因素。我們要切實把握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化的真諦,不能將“彈性化”誤解為“隨意化”。
2.預設的教學目標和“溢出”的教學目標是相互聯系的。預設的教學目標統整教學全局。教學的辯證法表明,教師愈是最佳地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就愈有可能促成預設外的溢出目標的不期而至。反之,如果淡化或舍棄預設的教學目標,奢談如何去追索預設外的溢出目標,這種舍本逐末的做法,就不是對教學目標設計的彈性化運籌了,只能是“亂彈琴”。如此,就會丟失一節(jié)課的根本價值。
3.教師的目標期待和教學成就感要與課堂情境、實際教學流程和價值產出相對應。當課堂上的互動性、生成性因素有可能創(chuàng)生并達成預設外的“溢出目標”時,教師要有較強的即興設計能力,抓住機遇,因勢而為,促成孕伏在教學流程母體里的預設目標和“溢出目標”這對孿生兒的先后光臨。如此,教學就可以收獲兩份“目標清單”,可謂是“雙豐收”,是“錦上添花”。教師由此會孕育贏得成功的高峰體驗。退一步說,如果一節(jié)課未有特別的機遇,課堂教學只是圓滿地完成了預設的教學目標(并未收獲溢出目標),教學也是很成功、很富有實效的。教師也應為此而高興。
教學的科學性與藝術性、復雜性和創(chuàng)生性及其所帶來的發(fā)展價值,使教學目標設計彈性化這個命題,既嚴謹又富有活力,既蘊含創(chuàng)造的空間,又具有誘人的魅力。新課程的實施,呼喚教師在這個領域書寫超越者的精彩故事,譜寫美不勝收的教學詩篇。
(作者單位:陳光全湖北宜都市教學研究室楊爭林湖北宜都楊守敬小學)
責任編輯 廖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