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興梅
在患兒生病住院期間,口服用藥存在許多問題,發(fā)藥護士只負責按醫(yī)囑將口服藥發(fā)送到患兒家長手中,由于家長對醫(yī)學知識水平了解不夠及不能正確認識口服用藥的重要性,再加上大多數(shù)患兒不愿意服藥,給家長喂藥帶來一定困難,這樣就導致了口服用藥很難起到應有的治療作用,為此,兒科病區(qū)口服用藥的指導就顯得尤為重要。下面就兒科病房口服用藥方面的指導及護理體會作以簡述。
醫(yī)生根據(jù)患兒病情的需要開口服藥時,要向患兒家長交代口服藥對患兒疾病的治療作用,讓患兒家長了解口服用藥的目的及重要性。醫(yī)生每天查房時要了解患兒口服藥執(zhí)行情況,同時要根據(jù)患兒病情及具體情況及時開、??诜帯Wo士每天不但要保證按醫(yī)囑將患兒口服用藥發(fā)送到位而且要確?;純嚎诜轿?,護士再發(fā)口服藥前,要了解其治療作用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認真仔細的向患兒家長講解清楚,讓家長積極配合,保證患兒口服藥按時、按量、正確服用,保證口服藥發(fā)揮應有的治療作用。
2.1 抗生素類 目前小兒抗生素類藥物在口感、香型上均迎合小兒口味,使小兒家長易于接受:在臨床上應使家長明白抗生素是一類抑制或殺滅細菌的藥物,它對于除細菌感染以外的其他病變療效甚微。指導家長了解抗生素的抗菌譜與適應癥不能認為是炎性反應,均可用任何抗生素治療,而應在醫(yī)師指導下進行有針對性的用藥。使家長明白并非多用及早用抗生素既能加快疾病的恢復,更不能拿成人的用藥標準對待小兒,而應診斷明確后用藥。由于小兒生長發(fā)育存在個體差異及用藥目的不同,藥物劑量不應完全遵循說明書,應在醫(yī)師指導下具體應用。兒科病區(qū)常用的口服抗生素是阿奇霉素,此藥對多種常見致病菌都有效,此藥半衰期長,每天只需服一次。但此藥胃腸道反應較重,部分患兒服藥后,會出現(xiàn)惡心、嘔吐、腹部不適等癥狀,護士要向家長講明此藥的作用及喂服中的注意事項,可能出現(xiàn)的不良反應,同時為了使該藥充分吸收而達到較好的治療效果,指導家長在患兒進食前0.5小時喂服,喂服后要密切觀察患兒情況,一旦出現(xiàn)嘔吐或其他不適,要及時通知醫(yī)生處理。
2.2 退熱藥類 患兒生病期間體溫較高或高熱不退是最令家長焦慮和著急的事,為此,首先要讓家長明白發(fā)熱是機體的一種正常防御機制,了解常見疾病發(fā)熱的規(guī)律,懂得濫用退熱劑不僅不利疾病的治療,相反會掩蓋病情,延誤診斷。再次,要根據(jù)患兒病情及個體差異給予不同的降溫措施。一般體溫低于38.5℃,最好不用退熱藥,指導家長正確運用物理降溫,如溫水浴、乙醇擦浴、額部、腋窩、腹股溝處冷敷等,多補充水分,利于毒素排出。新生兒體表面積大,宜采用物理降溫,如室內通風、松被蓋、解衣散熱等,而不宜用退熱劑。指導家長掌握給藥指征,一般腋溫低于38℃,建議最好不用退熱劑,可給予物理降溫,同時密切觀察體溫、神志、面色等生命體征。如體溫繼續(xù)上升或出現(xiàn)寒戰(zhàn)等癥狀,可適當服用退熱劑,但針對有驚厥史的小兒應提早用藥,以防再度發(fā)生驚厥。護士要向家長講清楚服藥劑量、服藥間隔時間及服藥中注意事項,保證用藥劑量準確安全。向家長介紹不同退熱劑的適用年齡、劑量、使用間隔時間與給藥途徑,如泰諾林退熱劑適用于1~3歲小兒,美林退熱劑適用于2歲以上小兒,其使用間隔時間不得少于6h,塞肛退熱栓劑不應口服。如用藥途徑、劑量不當可導致體溫不降,粒細胞下降等不良反應。
2.3 微量元素及維生素類用藥 雖然微量元素及維生素是人體必需的,但過量長期服用帶來的后患也是嚴重的,如維生素D過量服用會導致中毒,輕者出現(xiàn)低熱、厭食、煩躁不安、便秘,重者出現(xiàn)腎功能衰竭和高鈣血癥等不良反應,因此應正確指導小兒家長用藥。正確評估小兒的營養(yǎng)狀況,有無缺鐵、缺鈣、缺鋅等營養(yǎng)缺陷,必要時可給予化驗來確定。介紹人體必需元素的日常需要量和富含此類營養(yǎng)的食物,指導家長飲食多樣化,合理調配。向家長介紹服用注意事項,如鈣劑不宜與牛奶同服,鐵劑不宜與含有鞣酸成分的物質同服,宜與維生素C等酸性物質同服,增加吸收;維生素A、D等脂溶性維生素宜與脂類同服利于吸收。
由于多數(shù)患兒口服用藥時不能配合,甚至拒絕服用,因此有的家長就采取強硬的方法灌服,甚至將患兒鼻腔捏緊灌服,這樣很容易導致患兒窒息。為此,護士要指導家長掌握正確的喂藥方法,喂藥時患兒病情允許應將患兒抱起或采取頭高位,藥片必須研粉后用溫開水充分溶化后喂服,膠囊內藥粉應倒出融化后喂服。每日三次喂服的藥物不能因患兒睡眠而將服藥次數(shù)減少,或將2次藥量放到1次服用,應按時將患兒叫醒喂服。止咳糖漿類藥物直接作用于病變局部,應最后服用,以保持其在局部作用的時間與濃度。介紹藥物療效與不良反應,使家長在用藥過程中進行有針對性的觀察,以便及時反饋,調整用藥,達到最佳療效。
乳酸桿菌等活菌類藥物不應熱水送服,應選用溫涼開水,在與抗生素配伍時不得同服以免抗生素等藥物將活菌殺死或抑制而降低藥效。活性炭類具有吸附腸道異物并排出體外的作用,如與其他藥物配伍時需間隔服用,以免吸收其他成分而降低藥物的作用。健胃藥,如保護胃腸黏膜的藥物宜餐前服,對胃腸粘膜有刺激性的藥物應餐后服。
部分患兒出院時家長要求開一些常用口服藥備用。為此,護士要指導家長:一般藥物須放置在陰涼干燥、小兒不易取到處收藏;如遇光容易變質或潮解的藥物應裝在有色密閉瓶中保存;外用藥與內服藥應分別放置,以免使用錯誤;注意備藥數(shù)量不宜過多,定期檢查,以免過期、變質。家庭應常備體溫計、乙醇、紗布、創(chuàng)可貼等物品。
通過耐心細致的用藥指導,可以提高小兒家長的用藥知識,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增加小兒家長的滿意度,可以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和社會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