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丹
(江南大學人文學院,江蘇 無錫 214122)
葉緒民等人在《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中說:“文學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和人類的本質需要,其產生和發(fā)展有著自身的固有特征和發(fā)展規(guī)律,這是世界各國文學所共同具有的本質。正是這種人類本性所導致的文學本質特征的共同性為比較文學平行研究的可比性提供的前提條件,為比較文學研究提供了可能?!雹俦疚木褪腔谌说乐髁x這一人類本性所導致的文學本質特征的共同性來進行平行研究的。從小就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的美國作家賽珍珠,憑借著“對中國農民生活的豐富而真實的史詩般描寫”②——《大地》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大地》第一部的翻譯者王逢振曾指出:“當她寫《大地》三部曲時,應該說人道主義基本上占主導地位。”③賽珍珠本人也坦言:“我已經學會了熱愛那里的農民,他們如此勇敢,如此勤勞,如此樂觀而不依賴別人的幫助。長久以來我就決定為他們講話……”④因而,在《大地》中她無疑對所了解的中國農民傾注了人道主義的關懷。作為農民后代的王源就是一個滲透著人道主義光輝的典型形象,這與郁達夫筆下呼喚人性的“零余者”有著某種程度的契合,都是對人道主義復歸的深情呼喚,但二者又表現(xiàn)出同中有異的態(tài)勢,本文主要闡述其異同之處,并從作家創(chuàng)作的角度探析差異的成因。
首先,他們都是求學海外的青年知識分子,對知識有著強烈的渴望,但卻在新舊文明的熏陶、碰撞中痛苦彷徨?!洞蟮亍分械谌魅斯踉丛诙畾q時為逃避國內迫害留學美國,實踐著他在國內一直想做卻沒能完成的夢想,科學系統(tǒng)地學習諸如怎樣育苗、耕地等與土地有關的知識。然而,出身于以農致富的中國封建大家庭的他,深受著中國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保守、自尊,內心深處或多或少帶著古老的封建男權社會的印記:看不慣女人袒胸露乳,對不經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自由婚姻驚訝萬分,認為女人終歸要結婚生孩子以傳宗接代。就在這種碰撞中,王源在痛苦中不斷掙扎。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也是求學海外的青年知識分子,他們大都留學日本,如《銀灰色的死》中的“Y君”,《沉淪》中的“他”,《南遷》中的“伊人”,作為異鄉(xiāng)人,他們都在中西文明的夾縫中病態(tài)地活著。無論是賽珍珠還是郁達夫,正是通過對中西文明夾縫中生存的知識分子命運的關注與思考,彰顯了他們的人道主義情懷。
其次,他們都有自卑的性格。“零余者”最為突出的性格就是自卑,對自我缺乏正確的認識,過于敏感,在異性面前悲切地埋藏自己的愛,逃避于自己所創(chuàng)造的幻想世界之中?!冻翜S》中的“他”明明愛慕旅館主人的女兒,卻在她面前“裝出一種兀不可犯”⑤的樣子,心里卻在幻想著這份愛。在偷看女孩洗澡被察覺后,敏感多疑,聽見她在同父親說話就認為是在揭露他的齷齪行徑,就連路上碰見的農夫向他打招呼,他竟懷疑農夫也知道了他的丑事。《大地》中作者也對王源的自卑心理進行了赤裸裸的揭露。當兩個廣東同胞在舞臺上嘩眾取寵時,王源非常敏感,他悲傷地認為瑪麗看到他的民族如此愚昧就瞧不起他了,這使得他行為怪異反常,這種敏感多疑正體現(xiàn)了王源內心深處的自卑。無論是“零余者”還是王源,自卑心理走向了極端,就使得人性扭曲變形,賽珍珠和郁達夫正是通過對違背人性的自卑心理的赤裸裸的揭露,呼喚著健康人性的復蘇,而這正是人道主義思想的題中之義。
再次,他們都是孤獨的個體,為社會所不容,找不到歸宿。王源在國內盡管有親人,但他的心靈是孤獨的。父親從小就禁止他與母親、妹妹等一切女人來往,但即使是父親的愛也僅僅是將他作為私有財產,讓他繼承父業(yè),成為稱霸一方的軍閥,從來不考慮他內心想要什么。南方軍校的生涯中,他盡管內心向著革命者,卻與他們分道揚鑣,因為其革命的對象正是自己作為割據軍閥的父親,但父親并不是他避難的港灣,他后來又逃離了父親為他安排的封建婚姻。在海濱城市生活的幾年,王源也是在孤獨中度過的,他既無法融入到妹妹愛蘭和堂兄盛追逐享樂的生活方式中,也無法真正融入到堂弟孟和愛慕他的女孩偏執(zhí)激進的革命行動中,他后來被因愛生恨的女孩所出賣正揭示了他的孤獨。如果說在尚且有親人同胞的國內王源是孤獨的,那么在異國他鄉(xiāng)他無疑更是孤寂漂泊的,“他一天天封閉起自己,躲進更幽深的沉寂中去。表面上他彬彬有禮,與一切跟他說話的人交談,但他從來不首先與任何人打招呼?!雹藜词故谴芎玫哪莻€白人老師家庭,以及與他相愛的瑪麗,他們之間永遠隔著一條跨不過去的河流,那就是民族,他的歸國不僅宣告了這種民族間的矛盾對人與人之間造成的巨大影響,也揭示了人在異國的孤獨。歸國后,他投身教育事業(yè)但亦以失敗而告終。終其一生,我們可以看出王源大體是一個孤獨的探索者,他在不斷探索卻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找不到靈魂的歸宿,正如作者在書中所說:“他不知怎的處在中間地帶,一個孤寂的地方——就像他處在洋房和土屋之間一樣。他沒有真正的家。他的心孤寂飄零,無論在何處都找不到一個完全的歸宿?!雹邚倪@個意義上說,他與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式的孤獨相似。無論是《沉淪》還是《銀灰色的死》中的主人公,本來都有理想、有追求,敢于發(fā)泄對腐朽現(xiàn)實的不滿,但卻為祖國黑暗社會所不容,即使置身國外,也被別人歧視,《沉淪》中就連妓女也瞧不起“他”,“他”的跳海自殺正是自身孤獨、靈魂找不到出路的絕望之舉。可見,賽珍珠和郁達夫對人孤獨、找不到歸宿的探討,暗含著對人的存在境地的思考,閃現(xiàn)著人道主義的光輝。
最后,他們都愛著自己的祖國,追求著純潔美好的愛情。對祖國的一往情深,對純潔愛情的渴求,正是“零余者”思想性格的一個特征。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不僅因為受盡凌辱而熱烈地想念著一個富強的祖國,還大膽地渴求著一種真心真意的愛情。《沉淪》中主人公自殺前那一段撕心裂肺的呼聲:“祖國呀祖國!我的死是你害我的!你快富起來!強起來吧!你還有許多兒女在那里受苦呢!”⑧強烈地表達了對祖國富強的渴望,他的死正如艾青所說:“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的深沉?!边@是對祖國深沉的愛的寫照,同時他的自殺也是美好愛情被玷污后的絕望之舉。這與王源有著相似之處。在出國前他深愛著那一望無際的大地,在國外求學期間他意識到自己不是代表自己而是代表一個群體,處處捍衛(wèi)著祖國的形象與尊嚴,甚至將祖國一切陰暗面說成是好的。對待愛情,王源也滿懷憧憬。他一生中出現(xiàn)過三個女人:因愛生恨的革命者、白人瑪麗、梅琳。前兩者都沒能真正走進他的內心,這正是因為他心中懷著一份對理想愛情的執(zhí)著,而梅琳恰好是他完美愛情的化身,她美麗善良,賢惠謙恭,莊重沉穩(wěn),果斷干練,有理想有抱負,更為重要的是她與他來自同一個國度,她懂他,“無論這個國家怎樣丑陋,它畢竟是他們的祖國”⑨,在她面前他可以做回真實的自我。對標榜自由、平等、博愛的人道主義來說,王源和“零余者”對祖國的愛,對美好愛情的憧憬無疑體現(xiàn)了這一人道主義思想。
盡管賽珍珠(1892—1973)早年大部分時間生活在中國,與郁達夫(1896—1945)處在同一個時代,但兩者畢竟來自不同的國度,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具有不同的性別身份,因而筆下的人物難免存在著一些不同之處,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在經濟上,王源生活富足,而“零余者”往往窮困潦倒。王源的祖父王龍是一個擁有眾多田產的大地主,而他的父親王虎又是割據一方的軍閥,有巨額稅收收入。因而較“零余者”而言他是富足的,因為郁達夫作品的兩大基調主要是“哭窮”與“哭性”,他筆下的“零余者”往往窮困潦倒,正是這種對窮的極端感受與痛苦傾訴讓讀者更深切地體會到“零余者”的悲慘命運,更大程度地產生心靈的震撼。《沉淪》中的主人公“袋里只剩了一角二分錢在那里”⑩,生活的窮困寒酸可見一斑。
其次,在對待性愛的問題上,王源的理智戰(zhàn)勝了欲望,較為專一,對不愛的人有著本能的排斥,相反“零余者”卻是性壓抑下不加區(qū)分地渴求,但卻欲求而不能。家境殷實、英俊魁梧、好學上進的王源散發(fā)著男性的魅力,吸引著眾多女性,如愛蘭周圍的女友,革命女孩,白人瑪麗,梅琳等等,但王源對跟女人親近,對性愛有著本能的排斥,這或許與他父親的影響有關,自小王虎就禁止王源與女人接觸,這使得他不敢也不會跟女性接觸,但這份壓抑也使得處于青春期的他性欲萌動,而王源卻用他的理智戰(zhàn)勝了欲望,將對不愛之人的欲望扼殺在搖籃中。例如,他意識到自己不愛那個革命女孩,因而每天去他所熱愛的地里勞作,為的是避免自己去回憶曾想觸摸她的手這回事;面對白人瑪麗狂熱的吻,盡管他心底有種吻了又吻的欲望,“但有一種他不可理解的厭惡壓倒了這種欲望,它是一個肉體對另一個異族的肉體的厭惡”。只有在對待完美情人梅琳時,他才大膽地追求性與愛,在鄉(xiāng)下的一個寧靜的夜晚禁不住誘惑吻了梅琳。與王源相反,“零余者”更多地表現(xiàn)為一個性壓抑、性苦悶的卑瑣形象,他盡管渴求著美好的愛情,但生命本能的長期壓抑使他扭曲了人性,為了滿足性欲竟無視美好的愛情理想?!冻翜S》中的主人公在性欲得不到滿足的情況下竟去找妓女,但換來的卻是妓女的蔑視和愛情理想的破滅。
再次,在探索人生道路的問題上,王源雖屢經挫折,但仍執(zhí)著地追尋著夢想,而“零余者”則更多地表現(xiàn)為找不到出路后的沉淪。簡言之,二者是積極探索與消極反抗的對立。王源渴望著大地上寧靜祥和的農田生活,不僅能腳踏實地地自給自足,更能獲得內心的平靜,體驗到大地般充滿勃勃生機的生命的彌足珍貴。盡管這種隱秘的愛被憎恨土地、血腥征戰(zhàn)的父親扼殺了,但王源沒有沉淪,既沒有屈服于父親,又沒有像愛蘭那樣自甘墮落,追求享樂;而是在異國他鄉(xiāng)發(fā)奮學習有關農業(yè)方面的科學知識,追尋完善那個最初的夢想?;氐搅藝鴥?,即使深負巨債,他也不愿擔任享有豐厚俸祿的高級軍官,在殺戮喧囂中開創(chuàng)事業(yè),而是在平和寧靜的教育事業(yè)中傳授知識。在那個動蕩黑暗的年代,盡管這種期盼也破滅了,但王源沒有自暴自棄,最終在梅琳的肯定中,大地的懷抱中,找到了靈魂的歸宿,做回了真實的自我,盡管前途渺茫,但他們決定共同去創(chuàng)造那個寧靜、散發(fā)生命活力的新家園。較之王源,“零余者”難免顯得消極,他們渴盼著真心真意的愛情,渴盼著富強的祖國,渴盼建立一個新社會,但在那個時代,在異國他鄉(xiāng),這些都還是一個遙遠的夢想。在國內他們盡管有理想有抱負,但為黑暗社會所不容;在國外他們備受歧視,這些遭遇使得他們像行尸走肉般活著,只寄希望于祖國的強大,而不敢勇敢地面對,最終因找不到出路選擇了沉淪,以此來控訴這個吃人的社會。例如,《秋柳》、《寒宵》中的宿妓嫖娼;《茫茫夜》、《她是一個弱女子》中的畸戀、同性戀;《沉淪》中主人公以跳海自殺這一消極方式來表達憤懣;《銀灰色的死》中主人公因愛情受挫而死于腦溢血……
最后,在對待祖國的愛的問題上,王源不像“零余者”那樣單線條式的矢志不渝,而是在“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復雜情感中實現(xiàn)對祖國的大愛。在國內的那段日子,王源本可以投身革命,為受盡軍閥和外來之敵壓迫剝削的勞苦大眾而戰(zhàn),卻為著對父親的愛動搖了,但他也沒能繼續(xù)無視平民的死活而是逃離了父親;與孟的接觸又將他從悠閑自在的自我滿足中拉回到國家、人民的命運上來,他雖開始關注但無法像孟那樣痛恨外國人,他心中仍懼怕這項事業(yè)。在國外的日子,王源的愛國熱情一度高漲,漂泊異鄉(xiāng)的他“哀其不幸”,處處捍衛(wèi)著祖國的尊嚴與形象,不僅不堪忍受別人對祖國的誤解,更將祖國中丑陋的事物罩上了美麗的外衣,例如向外國人訴說他的祖國不需要法律,沒有人會傷害孩子,女子也不再裹腳等等。但這種愛國熱情隨著國人的愚昧而一度降溫,而這實質上是一種“怒其不爭”式的大愛。與王源相比,“零余者”的愛國熱情就表現(xiàn)得較為單一,是對祖國盲目的愛。
作家的創(chuàng)作應遵循客觀性原則。盡管作為外國作家,但賽珍珠坦言:“我不喜歡那些把中國人寫得奇異而荒誕的著作,而我最大愿望就是要使這個民族在我的書中如同他們自己原來一樣真實正確地出現(xiàn)。”所以,她寫作中國題材作品的根本意義在于,要把一個真實的中國介紹給西方。的確,諾貝爾文學獎的盛譽也證實了這一點,賽珍珠在真實地介紹她所了解的中國這方面已經做得很好。郁達夫雖也遵循著客觀性的原則,但畢竟是土生土長的中國人,與本國的榮辱興亡有著不可分割的血肉聯(lián)系,在那個受封建禮教戕害、異國入侵的動蕩年代,一種“唇亡齒寒”的家國意識縈繞在受過五四啟蒙思想熏陶的知識分子心中,這些覺醒的知識分子渴望著祖國的強盛,對祖國一往情深。因而在郁達夫的作品中對祖國的愛表現(xiàn)得更為熾烈、盲目。與他相比,賽珍珠以一個異國作家的身份企圖客觀地審視這個飽受災難的國度,再加上西方細膩的心理描寫創(chuàng)作傳統(tǒng),因而她筆下的王源在對祖國的愛的問題上較“零余者”理性、客觀,既對祖國懷著熾熱的愛,但又不是單線條式的直線前進,而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式的迂回前進,是一種更為復雜,更為真實的大愛。
然而,“文學對生活的反映不是對社會生活的機械摹仿、簡單再現(xiàn)。作為觀念形態(tài)的文學作品是社會生活在作家頭腦中的能動的反映,它既服從自然又不等于自然,而是作家創(chuàng)作的‘第二自然’。因此,所謂能動反映就是經過作家的選擇、集中、想象、虛構等藝術加工的創(chuàng)造性的反映?!彼?,即使標榜真實地介紹中國的賽珍珠也無法逃避這個創(chuàng)作規(guī)律。賽珍珠的父母都是美國南方長老會的傳教士,與傳教士約翰·洛辛·布克結婚后,她也在從事傳教工作,因而受基督教精神浸染的賽珍珠,她的靈魂中無疑印有基督教的拯救情懷。這種彼岸拯救的人道主義情懷使得她對生命存有一種樂觀的態(tài)度,她筆下的人物也感染了這種積極樂觀、滿懷信念的因子,獲得了靈魂的拯救,正如佩爾·哈爾斯特龍在賽珍珠的諾貝爾文學獎授獎詞中所說:“然而,三部曲并沒有帶我們走到這么遠;它以第三代與大地之間的一種和解結束。王龍的一個孫子在西方受了教育,回到祖居的田莊上,應用他學到的知識,以改善農民們的勞動與生活條件?!蓖踉淳褪沁@個幸運兒,因而小說中的他盡管遭遇重重阻力,但仍積極追逐著自身的夢想,最終在大地的懷抱中找到了靈魂的歸宿。與此相反,郁達夫筆下的“零余者”則找不到出路,頹廢沉淪,“這一方面是作者所受的西方世紀末思潮和東方古國名士風流影響的必然反映;同時,也是作者出身于窒息的時代氣氛中放浪形骸、憤世嫉俗的一種變相的表現(xiàn)和畸形的抗異?!贝送猓鞣接兄_放的人文主義傳統(tǒng),人的個性解放,不易形成中國“零余者”式性壓抑的土壤;而且對基督教影響深遠的希伯來文化,“他們強調人對上帝的絕對服從;尊重靈魂,主張人的理智抑制肉體的欲望;輕視人的現(xiàn)世生命的價值與意義,重視來世天國的幸福。”所以在這個前提下,基督教的理性對情感的制約精神以及西方對啟蒙理性的崇尚,使得個人情感又不是無限度地膨脹,而是受著理性的制約。因而受這種文化浸染的賽珍珠,在創(chuàng)作中會有所體現(xiàn):王源的性愛不是“零余者”的欲求而不能,而是可選擇下的對性愛的理性思考,節(jié)制專一。而中國幾千年的封建禮教對人的性本能是加以排斥的,人的性只作為生殖之性而存在,這無疑是造成“零余者”性壓抑的根源;而祖國的貧窮落后,使得“零余者”飽受著作為弱國子民的欺侮歧視,也在客觀上催生著他們的性壓抑,使他們欲求而不能。此外,郁達夫流浪底層的坎坷困窘的經歷,使得他對貧窮有著切膚之痛,這與生活安逸的賽珍珠迥然不同,這種人生經歷的不同或多或少對作家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而對窮的極端感受又將知識分子體面清高的外殼下卑瑣的靈魂暴露無疑,這對封建禮教的挑戰(zhàn)是不容小覷的;作為外國作家的賽珍珠,雖抱著人道主義立場對戕害人性的封建禮教予以批判,但她無法有深受封建禮教毒害的國人的震撼心靈的切膚之痛。所以當作家對客觀現(xiàn)實進行能動的改造時,會將“零余人”生活的潦倒推向極致,而農民后代的王源會生活得相對富足。
實際上,無論是王源還是“零余者”,都是作家人道主義的表達,只不過表達方式不同而已。如果說郁達夫表達的是游離于祖國之外的尷尬群體通過極端的方式對人性的深情呼喚,那么賽珍珠就像一座溝通東西方文明的人橋,朝著“通向更深入的人類洞察力與同情的遙遠而陌生的世界前進”。
注釋:
①葉緒民、朱寶榮、王錫民:《比較文學理論與實踐》,武漢大學出版社,2004年,第29頁。
②③④王逢振:《歷史地看待賽珍珠和她的〈大地〉三部曲》,1986,譯本前言第6頁,第10頁,第7頁。
⑤⑧⑩錢谷融:《沉淪》,《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作品選》(上卷一),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89頁,第104頁,第9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