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針灸防治哮喘的免疫調節(jié)機制研究進展
于璐,張燕,陳程,崔海福,嚴興科*,王富春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吉林長春130117)
針灸是當前臨床防治哮喘的主要方法之一,總結近5年針灸防治哮喘免疫調節(jié)機理研究的文獻資料總結表明,針灸防治哮喘的機理主要是促進嗜酸性粒細胞凋亡、調節(jié)Th1和Th2細胞亞群平衡,調節(jié)機體免疫球蛋白(IgE、IgG、IgA等)的表達水平,參與調解細胞因子等的釋放,從而改善機體的免疫功能,達到防治哮喘的效果。
針灸;哮喘;免疫調節(jié);機理;綜述
1995年WHO和NIH聯(lián)合提出《哮喘全球防治戰(zhàn)略》(GINA),對支氣管哮喘定義為:支氣管哮喘是由嗜酸性粒細胞(EOS)、肥大細胞(MC)、T淋巴細胞等多種炎癥細胞參與的慢性氣道炎癥[1]。2002版GINA不再單獨強調這三者的重要作用,修改為“許多細胞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改變的原因是其它細胞如中性粒細胞(PMN)、上皮細胞、成纖維細胞、內皮細胞和平滑肌細胞等亦在哮喘發(fā)病機理中起重要作用[2]。針灸防治哮喘臨床療效肯定,其機理的研究也日趨深入。本文總結了近5年來針灸對哮喘相關免疫調節(jié)的文獻,報告如下。
1.1 針灸對嗜酸性粒細胞(Eos)的影響蔡彥等[3]觀察了不同時段電針哮喘豚鼠“定喘”“肺俞”“經渠”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按時辰取穴的療效優(yōu)于不按時辰治療者,其機制可能與改善豚鼠氣道的Eos計數(shù)與凋亡率有關。鄭茜等[4]觀察了天灸血清注射對哮喘大鼠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天灸血清可明顯降低哮喘大鼠外周血和肺支氣管組織中Eos的數(shù)量,具有與天灸療法相類似的抗哮喘作用。喬贇等[5]觀察了艾灸肺俞、風門、足三里與平喘方并用治療哮喘的療效,結果發(fā)現(xiàn)灸藥結合組在臨床綜合療效、降低Eos計數(shù)等方面均明顯優(yōu)于單純艾灸組和單純中藥組。
夏敏等[6]觀察了復方穴位貼敷雙側定喘、肺俞、膏肓俞穴治療哮喘的療效,與單用白芥子貼敷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降低Eos優(yōu)于對照組,表明通過降低Eos改善患者的免疫狀態(tài),進而緩解哮喘癥狀。張毅敏[7]觀察了穴位敷貼哮喘豚鼠“大椎”“肺俞”及“腎俞”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中藥穴位敷貼可以促進Eos凋亡及Fas、FasL表達,下調凋亡抑制基因bcl-2是其促進Eos凋亡的另一機制。
1.2 針灸對Th1/Th2平衡的影響哮喘患者存在Th1和Th2細胞亞群功能失衡狀態(tài),表現(xiàn)為Th1亞群功能低下,Th2亞群功能亢進。Th1細胞主要產生INF-γ,能抑制IL-4的產生和拮抗其對靶細胞的效應;Th2細胞主要產生IL-4,IL-4能促進IgE的合成,增強免疫應答反應,激活巨噬細胞和肥大細胞釋放炎性介質。張琳等[8]觀察了穴位埋線對哮喘大鼠Th1細胞和Th2細胞平衡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穴位埋線可提高血清IFN-γ含量,降低血清IL-4含量,糾正Thl/Th2的失衡狀態(tài),從而調節(jié)氣道高反應性,減少炎性細胞浸潤。
鄔繼紅等[9]觀察了每日針刺、隔日針刺和隔2日針刺哮喘豚鼠“大椎”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隔日針刺降低血清總IgE最為明顯,其次為隔2日針刺,再次為每日針刺,提示不同頻度針刺“大椎”穴對支氣管哮喘均有治療作用,但療效不同。司小兵等[10]觀察了“咳喘寧”穴位帖敷哮喘大鼠雙側“肺俞”“厥陰俞”“心俞”“腎俞”“膈俞”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穴位貼敷能明顯降低IgE含量,但不及內服“地塞米松”對照組,表明“咳喘寧”具有減輕哮喘免疫炎性反應的作用。李珪等[11]觀察了壯醫(yī)藥線點灸哮喘患者大椎、肺俞(雙)、脾俞(雙)、腎俞(雙)、膻中、足三里(雙)的療效,發(fā)現(xiàn)治療后血清IgG、IgM和IgA表達水平明顯改善,表明壯醫(yī)藥線點灸可糾正免疫球蛋白的異常,改善哮喘患者免疫功能。
3.1 對白介素(IL)的影響姚紅等[12]觀察了穴位帖敷哮喘大鼠“大椎”“肺俞”“脾俞”“腎俞”的影響,結果治療組IL-4表達較模型組明顯降低,且與地塞米松對照組作用相當,表明穴位貼藥治療哮喘的機制與降低體內IL-4含量從而影響體內嗜酸性粒細胞生長、趨化及激活過程有關。孫占玲等[13]觀察了豚鼠膻中埋線、后三里埋線,結果發(fā)現(xiàn)膻中和后三里埋線均可降低哮喘豚鼠肺組織中IL-5的含量,兩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埋線療法治療哮喘的機制與降低IL-5的水平,進而抑制肺組織中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發(fā)揮抗氣道炎癥作用有關。
何麗等[14]觀察了喘敷靈藥膏穴位對哮喘豚鼠“定喘”“肺俞”“脾俞”的影響,結果血清中IL-8較造模組明顯下降,與西藥組(酮替芬)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喘敷靈穴位敷貼能降低哮喘豚鼠血清IL-8水平,減輕免疫炎性反應,對哮喘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2對腫瘤壞死因子(TNF)的影響王艷杰等[15]觀察了天灸透皮吸收劑帖敷哮喘豚鼠“大椎”“肺俞”(雙)“腎俞”(雙)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血清TNF-α水平明顯低于模型組,與地塞米松組比較無顯著性差異,表明兩組均能降低血清TNF-α水平,從而減輕免疫炎性反應及氣道高反應性。賴火特等[16]觀察了穴位埋線哮喘豚鼠“肺俞”“定喘”“足三里”“尺澤”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治療組血清TNF-α含量均低于模型組,與地塞米松對照組無顯著性差異,表明穴位埋線可能通過降低血清中TNF-α的含量,抑制哮喘豚鼠的嗜酸性粒細胞性炎癥,減輕炎癥對氣道壁的損傷,達到干預氣道重構的效果。
3.3 對干擾素(IFN)的影響王錚等[17]研究了穴位貼敷對哮喘大鼠外周血IFN-γ含量的影響,結果發(fā)現(xiàn)穴位貼藥治療組、地塞米松組外周血IFN-γ含量明顯升高,兩組無顯著性差異,分析認為穴位貼藥可能通過調整大鼠體內IFN-γ含量,從而調節(jié)Th1/Th2平衡,抑制氣道炎癥,達到治療哮喘的效果。張玉英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止喘貼穴位貼敷治療后血清IFN-γ含量明顯升高,與模型組比較差異明顯,分析認為其免疫作用機制可能是促進Th1細胞分泌IFN-γ,糾正哮喘大鼠的Th1/Th2失衡,減少嗜酸性粒細胞向氣道的黏附、遷移及功能活化,減輕氣道慢性炎癥反應。
3.4 對轉化生長因子-β(TGF-β)的影響陳國蓉等[18]將觀察了電針哮喘豚鼠背六穴“大杼”“風門”“肺俞”的療效,與地塞米松組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支氣管肺組織TGF-β1低于模型組,兩組比較無顯著差異,表明電針與激素作用效果相仿,且早期應用電針能有效地干預氣道重構,有利于對慢性哮喘的治療和預防。有人觀察了穴位帖敷哮喘豚鼠“大椎”“肺俞”(雙)“腎俞”(雙)的療效,與地塞米松組對照,結果發(fā)現(xiàn)兩組均能降低血清TGF-β1水平,兩組比較則無顯著性差異,表明穴位敷貼治療哮喘可能是通過降低血清TGF-β1水平而抑制氣道重塑,這也可能是其治療支氣管哮喘的機理之一。
綜上所述,針灸治療哮喘是一個多因素參與調節(jié)的復雜過程,通過不同的針灸方法可以降低哮喘患者血清嗜酸性粒細胞(EOS)的含量;調節(jié)Th1/Th2平衡;調節(jié)Ig、IL、TNF、IFN、TGF-β、IGF-Ⅰ的含量,上述指標的改善說明針灸治療哮喘并不是單一因素作用的結果,因此在臨床實踐過程中,只觀察單一指標判斷其療效是不符合針灸治療疾病的全面(整體雙向/良性)調節(jié)機制的。隨著現(xiàn)代科技的飛速發(fā)展,應用現(xiàn)代科學技術手段來進一步闡明其作用機制是很有必要的,這將進一步推動針灸治療哮喘機理研究的發(fā)展。
[1]盧巍,梁標.細胞因子與支氣管哮喘[J].廣東醫(yī)學院學報,2002,20(3):233-235.
[2]李昌崇,張維溪.對《全球哮喘防治的創(chuàng)意》2002年版與1995年版在哮喘定義、診斷和管理上異同點的解析[J].中華兒科雜志,2003,41(9):709-711.
[3]蔡彥,陳文裕,陳創(chuàng)榮,等.納子法電針治療對哮喘模型豚鼠嗜酸性粒細胞凋亡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5(2):124-127.
[4]鄭茜,周鈺,宋曉平.天灸血清對過敏性哮喘大鼠外周血和肺支氣管中EOS的影響[J].新疆中醫(yī)藥,2008,26(2):12-13.
[5]喬贇,易蔚.灸藥治療虛性兒童哮喘非急性發(fā)作期的臨床研究[J].江蘇中醫(yī)藥,2008,40(9):53-55.
[6]夏敏,史紅,宋曉平.“三九天”穴位貼敷治療支氣管哮喘的臨床研究[J].新疆中醫(yī)藥,2009,27(4):25-27.
[7]張毅敏.穴位敷貼對哮喘豚鼠嗜酸性粒細胞凋亡及其調控基因的影響[J].北京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6,29(6):393-395.
[8]張琳.穴位埋線對哮喘大鼠Th1/Th2的影響[J].貴陽中醫(yī)學院學報,2008,30(3):46-47.
[9]鄔繼紅,馬惠芳,袁紅,等.不同針刺頻度對致敏豚鼠血清總IgE影響的實驗研究[J].針灸研究,2006,31(3):153-155.
[10]司小兵,陳淑彥,關東升,等.“咳喘寧”貼膏對支氣管哮喘模型大鼠血清IgE影響的研究[J].甘肅中醫(yī),2007,20(1):51-52.
[11]李珪,農朝贊,鄧廣業(yè),等.壯醫(yī)藥線點灸治療肺虛哮喘免疫指標觀察及作用機理探討[J].中國民族醫(yī)藥雜志,2008,(6):17-18.
[12]姚紅,童娟,王錚,等.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對哮喘大鼠肺組織中白細胞介素-4、γ干擾素表達的影響[J].針灸研究,2007,32(2):174-178.
[13]孫占玲,王偉.膻中穴埋線對哮喘豚鼠氣道炎癥的影響[J].浙江中醫(yī)雜志,2007,42(7):392-393.
[14]何麗,郭盛,熊先敏,等.喘敷靈敷貼療法對哮喘豚鼠血清IL-8、TNF-α的影響[J].中醫(yī)外科雜志,2009,18(2):7-8.
[15]王艷杰,唐純志,王升旭,等.穴位貼敷天灸透皮吸收劑對哮喘豚鼠血清腫瘤壞死因子α的影響[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8,12(45):8847-8850.
[16]賴火特,付明舉,唐純志,等.穴位埋線對哮喘豚鼠血清TNF-α的影響[J].甘肅中醫(yī),2008,21(12):56-57.
[17]王錚,姚紅.中藥穴位敷貼療法對哮喘大鼠炎癥反應的影響[J].廣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8,25(5):417-420.
[18]陳國蓉,馮淑蘭,肖生紅,等.轉化生長因子β蛋白在氣道重構哮喘豚鼠模型的表達及電針干預效應[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與臨床康復,2007,11(49):9826-9829.
R246-1
A
1007-4813(2010)04-0615-03
2010-03-18)
吉林省科技發(fā)展計劃資助(20080153),吉林省教育廳科研基金資助(吉教科合字2009第82號)。
于璐(1984-),女,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特定穴理論與臨床研究。
*通信作者:嚴興科,副教授,E-mail:yanxk@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