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繪本面臨以下現(xiàn)狀:國內(nèi)繪本普遍原創(chuàng)力不足,多數(shù)質(zhì)量不高,國外經(jīng)典童話版本過多;國內(nèi)兒童多在國外經(jīng)典童話所營造的西方世界中度過,中國本土文化在繪本的世界中普遍缺失;國內(nèi)繪本故事單調(diào)乏味居多,教育引導缺少策略,很難被孩子及家長接受。因而,兒童繪本從創(chuàng)意到創(chuàng)作都需要進行有針對性的研究。
兒童繪本創(chuàng)意與創(chuàng)作應思考以下問題:我們應該給孩子什么?家長的意志是不是要附加在孩子的身上?我們的孩子究竟喜歡什么?是不是要讓孩子自由地生活和學習?
根據(jù)上述思考,筆者對30位家長(孩子年齡均在3-5歲)進行問卷調(diào)查,并對其中15名家長進行了問詢式調(diào)查,所得結果綜合如下:
30位家長在給孩子閱讀完2008中國年度兒童文學《汪意蓮沒有來》之后,有26名家長認為孩子對作品非常喜歡。
陽陽本來是個很乖巧的小朋友,可是今天一到幼兒園就渾身“毛刺刺”的,看什么都覺得不順眼,說什么也不讓別的小朋友坐他旁邊的小凳子……
做小兔子操了,陽陽就是不肯排在第一個,而且也不讓別人排在第一個……
每個小朋友都只有一盒水彩筆,可是陽陽在自己面前放了兩盒……
大家開始做游戲了,……只有陽陽一個人呆呆地坐著,一動也不動……
原來陽陽一直都在等汪意蓮呀!
老師笑了,說:“汪意蓮昨天不是和大家再見過了嗎?她是跟媽媽到另一個城市去上幼兒園了呢。”
這時,小朋友們都圍上來了,大家七嘴八舌地嚷著:“我們也想汪意蓮!”
“好吧,好吧,我們一塊兒來給汪意蓮‘畫’封信?!?/p>
這是一封多么美麗的圖畫信啊!信上有汪意蓮的小凳子、漂亮的水彩筆,還有許多做小兔子操的小朋友。
關于想念,關于友情、關于充滿樂趣的游戲與繪畫,可愛的情感都被很好地融合進孩子們童真的世界。作者又細膩地考慮到孩子們接受故事的角度,設置了一些可愛的懸念,讓小朋友們猜想陽陽一系列舉動的原因,讓每個閱讀的小朋友參與其中,情感也與陽陽一起互動,從而對他們當下的童年充滿好奇與情感。
在問卷中,關于《賣火柴的小女孩》,3歲左右的孩子有近50%不再選擇連續(xù)閱讀;關于《芭比娃娃之天鵝湖》中的老鷹片斷,有近70%的3-4歲的孩子不再選擇觀看。
從問卷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孩子們更愿意關注和他們的生活、情感具有相似性的事情,那些他們無法觸摸的,和生活實感無法對應的情感會被孩子們主動放棄。
問卷中,《白雪公主》是每個孩子都喜歡的故事,會不斷要求再次閱讀。其中,11名家長給孩子閱讀過《我的同桌是女妖》中的部分章節(jié),孩子們都特別喜歡從墨水瓶里冒出來的女妖,這個不可思議的情節(jié)激發(fā)了孩子無窮的樂趣。3-5歲的孩子天性中充滿了奇思妙想,魔法和女妖,讓孩子們有了夢想成真的空間。
30名被訪家長中,有60%的家長和孩子一起看過動畫片《龍貓》,幾乎每個看過龍貓的孩子都喜歡上了龍貓的形象。
夸張的龍貓形象讓孩子們覺得更可親近,就像《我的同桌是女妖》中的女妖形象一樣,盡管夸張,但孩子卻喜歡。
仍然是《龍貓》,在與看過本片的18位家長的直接對話中,有10個孩子關注到最細微的故事點(成人往往會忽略)——龍貓的魔法公車上翻車站牌的是兩只可愛的小老鼠。
可見,孩子細心的觀察力幾乎是與生俱來的,因而在繪本創(chuàng)作中細節(jié)的關懷尤為重要。就像《我的同桌是女妖》中的蜘蛛,它們都生活在孩子們的世界中,充滿生活的趣味與實際的感受。
很多繪本從大人的視角寫故事,說事情,講道理,實際上在孩子們的世界里沒有回憶,只有當下與想象。比如,《風喜歡和我一起玩》,繪本的畫風堪稱一流,語言匹配也很適當。而在調(diào)查中,隨機給14名孩子翻閱,只有兩名孩子從頭翻到尾,其余都在看了二、三頁后放棄。
終于知道媽媽的雨傘在有風的日子里會是這個樣子了。
因而,繪本創(chuàng)作首先要從“讓我們和孩子一起長大”的理念入手,記住“杯禪茶理”——創(chuàng)作繪本之前,請先放下我們成人的聰明想法,從孩子的視角解讀一切,寫他們的生活與世界,挖掘潛蘊在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童真。
優(yōu)秀的繪本創(chuàng)作既要有責任心又要有使命感,責任心意味著自律,使命感意味著要承載教育引導的功用。教育孩子是一門藝術,如果我們把繪本當作是送給孩子們的禮物,就像一個漂亮的生日蛋糕,我們就會很形象地發(fā)現(xiàn)繪本創(chuàng)作的秘密。孩子們總是被上面可愛的色彩,漂亮的蠟燭,可口的水果和巧克力所吸引,而真正能填飽肚子的卻是內(nèi)里的蛋糕。吸引孩子們的注意力是創(chuàng)作繪本的第一要著,然后讓他們自由地選擇要色彩、要蠟燭、要水果還是要巧克力,最重要的是他們一定會吃到蛋糕,多少無妨,只要他們品嘗到、感受到、體驗到,繪本創(chuàng)作就成功了!
孩子的玩趣加上我們適時的強化是繪本創(chuàng)作七步曲的核心主旨。
玩是每個人自性中的心態(tài),玩是與生俱來的天性。自由的揮灑天性,恰恰是孩子得到知識,感受自然,激發(fā)想象力、動手能力與良好思維習慣的最好方式。
實際上,每位家長都希望孩子未來可以德才兼?zhèn)洌敲淳烤故裁床攀恰暗隆蹦??甲骨文的“德”字構型非常簡單,左側為表示道路的符號,右側為表示眼睛直視的符號。兩形會意,表示目不斜視,雙腳不偏離道路,直達目標。金文的“德”字則在右側下部又加了一個“心”的象形圖案,“德”正是順應自然,心正眼正行正之意。
孩子玩的心態(tài)實際上正是“德”的狀態(tài),一切由心而生,眼見為實,沒有任何禁忌與雜念。從兒童教育的角度來看,恰恰是玩的狀態(tài)可以開啟孩子最原始的生命訴求,以最直接的方式吸納外部世界,從而培養(yǎng)善于觀察、善于思考的良好習慣。如果適時適度地將教育引導與孩子們的原始訴求對接,這些教育的種子會不附加任何條件地根植于孩子們純凈的心靈,在未來的某些時刻就會發(fā)芽開花,結滿豐碩的果實。
擁有童心和童趣,會增加人的幸福指數(shù)。幼兒教育應避免一個誤區(qū),那就是早期教育是為了制造天才或是發(fā)現(xiàn)天才。兒童早期教育的惟一目標是培養(yǎng)腦筋靈活、身體健康、性情開朗直率的孩子。
要了解孩子的智能發(fā)展階段,針對不同智力發(fā)展階段設計繪本對孩子的成長大有裨益。1歲是聽覺發(fā)展的最佳期;2—3歲是口頭語言訓練的最佳期;3歲左右是行為習慣形成的最佳期;4歲是智力發(fā)展的最佳期;5歲是掌握數(shù)學概念的最佳期;3—6歲是性格形成的最佳期;3歲開始是音樂學習的最佳期;10歲以前是學習外語(主要是口語)的最佳期。
孩子能否達到自己最高的智能,幾乎都受制于5歲以前所受到的感覺與知性刺激的程度。而這些感覺與刺激的獲得必須經(jīng)由驚喜等情緒獲得。著名的兒童文學大師美國的杰瑞?克里斯(《培養(yǎng)天才兒童60法》作者)認為培養(yǎng)兒童的第一法是“教孩子熱愛閱讀”,在閱讀中孩子會收獲諸如欣喜、驚喜等令孩子們心境悅動的信息,正是這些信息會不斷地激發(fā)他們的大腦細胞,從而開發(fā)他們的智能。
大量研究表明,12歲之前,孩子的聆聽能力要比閱讀能力強。從這些層面來看,繪本應重視故事的可讀性、生動性,同時所針對的適讀層面應該從0-12歲不等。
情商的高低直接影響孩子的未來成長。出生到3歲是智力發(fā)展最快的時期。3歲以前的教育要占到整個教育過程的80%,通常被認為是教育的最佳期。情商的開發(fā)也基本在這一時間段內(nèi)形成。
國外的繪本創(chuàng)作尤其重視情商的培養(yǎng),美國經(jīng)典兒童文學《青蛙和蟾蜍》系列,記錄了兩個好朋友生活的點滴趣事。在每一段可愛的故事中,兩個好友之間的關愛、友情與牽掛,還有他們的挫折、互助、聰穎、勇氣和自信,不僅實現(xiàn)了童話世界對孩子想象力的激發(fā),同時也教會孩子擁有正直、勇氣與友情。
幼兒教育就象制造瓷器的粘土,給予什么樣的教育就會形成什么樣的雛形,如果將孩子的天賦發(fā)揮到八九成,那么即使天賦只有50的普通孩子,也會優(yōu)于天賦為80的孩子。
醫(yī)學研究證明,新生兒的腦量約為成人的1/3,三四歲時可達到成人的2/3,能否成才并不在于孩子的天賦如何,而主要在于孩子所獲得的早期教育,“孟母三遷”就是緣于此理。
真正的成長與突破必須來自個人最深的體會和領悟,繪本創(chuàng)作更易于實現(xiàn)“情境教育”,讓孩子們從“被動接受”故事轉(zhuǎn)而為“主動感悟”故事。發(fā)現(xiàn)道理,引導他們開啟智性,讓孩子們增長勇氣,確立自信,學會愛與給予,擁有夢想與靈性。
作為最直觀的外在形式,圖形與色彩的感染與表達力對孩子來說是最直接吸引他們的辦法。在被調(diào)查的30名孩子中,對《你好》一書都表現(xiàn)出了最多的興趣,從中可以體會圖形與色彩的重要作用。
孩子們對某些事物的喜好恰恰可以帶動他們實際參與的熱情,讓他們和我們一起編創(chuàng)他們喜歡的故事,展開無限想象。
比如在一次去森林動物園的過程中,當孩子坐上彩色石凳小豬的時候,我們可以啟發(fā)他們編個“可愛小豬飛行記”的故事;當孩子看見那些安靜的羊駝時,我們可以啟發(fā)他們編一個“騎著羊駝去游園”的故事。
實際上,繪本的創(chuàng)作來源就在每一處生活的細節(jié)中。當我們真正去關注孩子的時候,我們的故事就會和他們的世界相互契合,而只有當故事與他們的身心真正融合的時候,教育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有效銜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