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星
(中南民族大學法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4)
陪審制度是指國家審判機關吸收普通民眾或者非職業(yè)法官參加到民事、刑事以及行政案件審理中的一種司法制度。陪審制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司法制度之一,它是在古代審判制度的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一項訴訟制度,是西方社會對人類社會司法制度的一項重要貢獻。中美兩國陪審制度可以說分別代表著當代世界存在的公民參與司法的兩種不同范式,即陪審團制度和參審制度。
中美兩國屬不同法系,司法制度具有很大的差異性,兩國陪審制度可以說分別代表著當代世界存在的公民參與司法的兩種不同范式,即陪審團制度和參審制度。我國的人民陪審員制度與美國陪審團制度在構造、職能、適用和施行上都有諸多不同。
我國的陪審制度稱為人民陪審員制度,是指我國國家審判機關在審判案件時吸收非職業(yè)法官作為陪審員,與職業(yè)法官或職業(yè)審判員一起審判案件的一種司法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是實現(xiàn)我國司法民主的要求,也是司法公正的重要保障。美國的陪審制度稱為陪審團制度,是現(xiàn)代英美普通法系的審判制度。在當代美國司法體制中,陪審團主要分為大陪審團和小陪審團兩種,根據(jù)案件性質和輕重分別適用之。
陪審團制度扎根美國,至今已有幾百年的發(fā)展歷史。陪審制度是隨著英國殖民者的全球擴張傳到了美國并迅速為當?shù)孛癖娊邮?,成為英屬美國殖民地人民對抗英王室統(tǒng)治的工具。我國古代沒有陪審制度,至清末,沈家本主張仿效西方實行陪審制度,其后的《大清刑事民事訴訟法》與武漢國民政府的《參審陪審條例》中都有陪審制的一些規(guī)定,但因歷史原因都未及實施。20世紀30年代初至40年代末,人民陪審員制度在革命根據(jù)地和解放區(qū)得到實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我國效法前蘇聯(lián),正式實行人民陪審員制度。
西方陪審制度的法律基礎深厚,美國陪審制的法律地位首先體現(xiàn)在憲法的規(guī)定上。《美國憲法》第三條、第六條修正案、第七條修正案都為陪審制度提供了憲法依據(jù),接受陪審團審判是美國公民的一項憲法性權利。除憲法外,《美國聯(lián)邦刑事訴訟規(guī)則》、《聯(lián)邦陪審團選拔法》等也為陪審制度提供了法律依據(jù);在我國人民陪審制度經(jīng)歷了“入憲”和“出憲”的變化。現(xiàn)今我國關于人民陪審制度的立法主要規(guī)定在《人民法院組織法》、《刑事訴訟法》以及1982年的《民事訴訟法》中。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2005年5月1日正式頒布施行的《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使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操作有了相對比較具體的法律依據(jù)。
美國陪審制度適用范圍較廣,體系比較完善。以適用的案件范圍來說,除彈劾案外,其余一切案件都可以適用陪審制度,包括一切刑事案件、訴訟標的達到一定數(shù)額的民事案件。我國陪審制度適用范圍設置較為理想,但實際操作效果較差。在理論上,我國的民事、刑事、行政一審案件除采用獨任審判外都可適用陪審制度,但在實踐中,除了刑事案件采用陪審的較多外,民事和行政訴訟很少采用陪審。
在美國,法官與陪審團是有嚴格且明確的職能分工的,前者負責認定案件事實,后者負責具體的法律適用。具體來說,就是本案的事實如何,證據(jù)是否真實可信,是否具有證明力,應當由陪審團決定,而基于案件事實,本案最終該如何判決,如何適用法律,則由法官決定;在我國,法官和陪審員一樣,既負責對案件事實和證據(jù)進行認定,也負責對法律的認定工作,沒有事實問題和法律問題的分工。
雖然中美兩國陪審制度存在諸多不同,但其基本理念和目標有共同之處。中美兩國陪審制度采用陪審制度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都是為了司法公正,為了保障公民直接參與司法工作,體現(xiàn)司法民主。美國陪審團的目標是用陪審來防止政府濫用權力,同時提高民眾在司法決策中的參與性。中國陪審制度的目標是保障司法公正,保障公民的合法權益,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實現(xiàn)。
美國陪審制度已有幾百年歷史,一開始便得到民眾的普遍心理認同,具有深厚的歷史傳統(tǒng),并得到強有力的制度保障,而且有廣大公民的普遍認同心理作為鋪墊,陪審制因而在美國扎下了深厚的社會根基。我國陪審員制度僅有短短幾十年的歷史,沒有形成如同美國那樣的適合陪審制生存的深厚的歷史土壤,人民大眾還無從以習慣的方式接受此種制度。立法不健全,民眾對陪審制度的不了解不接受,使得我國陪審制度生存困難,還無法得到民眾普遍心理認同,以至在司法活動中發(fā)揮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這就是陪審制度在美國可以扎根并發(fā)展而在我國卻流于形式名存實亡的社會根源。
法律文化既是一國文化傳統(tǒng)的體現(xiàn),并促進一國文化傳統(tǒng)的延續(xù)和發(fā)展。美國是西方法律文化的代表,西方法律文化的出發(fā)點是個人權利,法律的價值在于確認和維護個人在經(jīng)濟政治上的一系列權力,并在此基礎上形成有利于個人生存和發(fā)展的社會秩序。美國的陪審制度就是在這種文化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其設立的初衷及發(fā)展的方向都帶有明顯的平等色彩和強烈的民主精神,保障個人權益不受強權侵犯。東方型法律文化的出發(fā)點是社會整體利益,并以此來塑造個人的形象,個人權力是被忽略和漠視的,在幾千年封建思想的專制影響下,重理性、輕感性,重義務、輕權力成為全社會默認的主導觀念。人們怕訴,厭訴,以訴為恥,所以在這種文化傳統(tǒng)影響下,中國不可能形成類似于美國那樣的陪審制度。
在美國,人們信奉的是“程序正義”優(yōu)于“實體正義”,基于這樣一種法律價值觀,美國人民認為只有保證程序之正義,實體正義才可能得以實現(xiàn),而陪審制度正是以公眾參與司法的形式保障程序正義之實現(xiàn),因此形成了典型的現(xiàn)代美國陪審團制度;我國人民陪審制度則是在中國傳統(tǒng)價值觀影響的情況下,結合蘇聯(lián)陪審制度形成的獨具特色的人民陪審制度,其特點是雖然法律規(guī)定陪審員在行使職權期間享有同法官一樣的權力,但事實上法官通常享有較大的權力,不受陪審員意志的左右。因此,以私權和程序正義為中心構建起的美國陪審團制度,必然區(qū)別于以法官為主導的人民陪審員制度。
我國陪審制度的不足主要體現(xiàn)在人民陪審員結構不合理,其對人民陪審員資格規(guī)定了較多的限制條件,陪審員人數(shù)規(guī)定不明確;人民陪審員的選任程序不嚴格缺乏代表性;“陪而不審”“合而不議”現(xiàn)象普遍存在;人民陪審員司法監(jiān)督作用差等方面。筆者就當前我國陪審制度中存在的重大缺陷提出幾點完善對策,希望能推動我國陪審制度的發(fā)展,最終建立一個人民廣泛參與、結構合理、高效運轉的人民陪審制度。
我國1982年《憲法》取消了關于陪審制度的相關規(guī)定,目前關于陪審制度的規(guī)定見于《人民法院組織法》、三大訴訟法以及《關于完善人民陪審員制度的決定》中。因此,要充分發(fā)揮陪審制度的功效就要重新確立陪審制度的憲法依據(jù),恢復人民陪審制度的憲法法律地位。
我國陪審制度的一大缺陷是法律規(guī)定過于原則化,缺乏實際可操作性,因此應該在組織法和訴訟法中具體明確的規(guī)定關于人民陪審員的資格、人數(shù)、選人程序、權利義務等,使法官和人民陪審員可以嚴格依法依程序辦事。
關于我國人民陪審員的遴選程序,筆者認為可以借鑒美國陪審員遴選方式,法院在當?shù)卣膮f(xié)助下每年度從當?shù)赜信銓弳T資格的公民中挑選一定數(shù)量的人擔任候選陪審員,制成名單,存入法院的計算機系統(tǒng),在開庭審判時由法官主持并且在雙方律師參與的情況下對候選人逐個進行審查性詢問,并最后確定本案陪審員的人選。
人民陪審員的任職資格,實質上就是陪審員的精英化與平民化的問題?;谂銓徶贫鹊某踔院蜆嬙鞕C理,我國必須確立陪審員平民化的走向,同時可以適當對陪審人員進行資格審查,選出更能符合完成陪審工作的人民陪審員。
我國陪審員補償獎勵制度不健全,人民陪審員往往被當做免費勞動力,這更加劇了陪審員難請,即使請來也是“充門面”,流于形式。同時,在陪審員受賄不依法履行職責時,也應當給予一定處罰,廣大民眾才會更加理解陪審制度,從而使陪審制度真正體現(xiàn)“民意”,實現(xiàn)陪審制度預期的價值目標。
[1]魏敏.從中美比較看我國陪審制度改革走向[J].社會科學,2001,(11).
[2]賀毅.中美陪審制度的比較分析[J].探求,2008,(6):38-40.
[3]程力.健全和完善我國陪審制度[D].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
[4]薛晗,李浩.審制度比較——以農(nóng)民工陪審員為背景分析[J].山東工商學院學報,2008,(4):107-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