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紅麗
(渤海大學圖書館,遼寧 錦州 121013)
“互動”就是互相配合行動,互相交往,互相影響。一個人在日常生活中,對于所遇到的人,可以互相談話,可以互相合作,可以互相服從,也可以互相輕視,互相謾罵,都稱其為互動。還有把互動解釋為交互式操作、訪問、推動,是一種雙向的交流和促進??傊邮侵黧w與客體之間相互交往的活動,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溝通,也是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雙向交流與促進。
圖書館對知識的管理,它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呢?是為了“藏”?還是為了“用”?顯而易見,當然是為了“用”。那么對于“用”的主體和“用”的客體之間我們需進行仔細的分析,館藏文獻與館員、館員和讀者、讀者和館藏之間主客體,發(fā)生著發(fā)展與變化即發(fā)生著“互動”。
圖書館每年都花費大量的財力和人力投入紙質(zhì)資源和電子資源的建設。讓這些資源都躺在書架上,存儲在微機里呢?還是讓讀者最大限度地利用呢?這其中主要在于館員對館藏資源的管理。對于圖書館來說,館藏的使用效果是通過館員為讀者服務的過程實現(xiàn)的,館藏與館員之間館員則為主體,館藏為客體,館員在管理這些館藏的過程中充分研究和分析館藏資源應為什么樣的讀者所用,館員應通過學習,對自己管理的館藏資源加以充分了解,讓館藏資源通過館員這一橋梁充分 “活”起來 。
館藏資源的利用是通過館員這一橋梁實現(xiàn)的。那么是不是要求每位館員都能充分了解豐富的館藏資源呢?實現(xiàn)起來顯然困難較大,這就需要館員之間互相學習,互相補充,當然學科館員是必不可少的,有了學科館員,其它館員就不用再學習他們所研究的學科了呢?答案是否定的。學習學科館員的優(yōu)勢,學科館員把自己的知識向其他館員傳授,讓更多的館員成為有特色的學科館員,這一點是不可缺少的。
此時主體與客體之間又發(fā)生了變化。作為主體的館員,以各種形式的對館藏資源的介紹來實現(xiàn)對客體讀者的服務。讀者來到圖書館,如同進入了知識的海洋,在這海洋中要找到自己所需的文獻,無異于大海撈針。這個時候,館員就是讀者“尋針”、“撈針”的引領(lǐng)者,館員的作用顯而易見。
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互動”是通過館員實現(xiàn)的,在館藏資源、館員、讀者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可以相互轉(zhuǎn)化并統(tǒng)一于服務讀者目標的實現(xiàn)。一方是主體的同時,又是另一關(guān)系的客體。如讀者提出需求,此時的讀者作為主體出現(xiàn),可是對于為他提供服務的館員來說,讀者又是被館員服務的客體,館員為讀者提供服務,作為客體出現(xiàn),在為讀者提供服務同時在館藏中尋找最適合讀者,并最大限度幫助讀者,對館藏資源來說,館員又是作為主體而出現(xiàn)。因此在為讀者服務過程中,館員也作為主體和客體同時出現(xiàn),在互動過程中主體與客體是統(tǒng)一的。
這里的能動主要是指讀者與館員之間的能動,在讀者與館員的交流過程中,雙方都是有目的,有意識的,都是按自己的目的影響對方的心理和行為。館員要了解讀者需要什么,通過學習和研究不斷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最大限度為讀者提供服務,盡力滿足讀者的要求,樹立自身良好形象。吸引更多的讀者,充分體現(xiàn)自身的價值。讀者向圖書館提出自己的要求,對圖書館及其服務提出自己的建議,比如,新書的提供、服務形式和方法的要求等等。館員與讀者都是能動的個體,而且總是發(fā)展和變化的,而他們的目的是統(tǒng)一的,就是更好、更多、更快地利用館藏資源,發(fā)揮館藏的最大利用效率。
圖書館的辦館宗旨、辦館方針,就是讀者滿意,這句話說起來容易,做起來則難。談“互動”目的就是讓讀者滿意,爭取更多的讀者對圖書館的理解、信任、關(guān)心、支持、喜愛,這是館員工作的最高目標,無論是什么樣的交流與溝通,都是為了此目的的實現(xiàn),充分了解讀者的需求特點,研究讀者的需求心理,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工作進行改進和優(yōu)化,從而使館藏、館員、與讀者之間形成良好的雙向“互動”,是圖書館工作的最終目標。
館員與館藏之間的“互動”方法有許多,主要就是如何使館藏資源在館員的腦子里“活”起來的問題。這個“活”字看似簡單,做起來不下功夫卻不行。
4.1.1 用心管才能“活”。圖書館員管的是館藏資源,既要是看管,更需心管。只看管,數(shù)不少,皮不破,這不是真正意義的管。心管則需要館員研究自己管理的館藏,也就是要學,用心學。
4.1.2 學才能“活”。學習所看資源的內(nèi)容,了解所看資源的歷史,明白所看資源的發(fā)展方向,了解最需要這些資源的人都有哪些,哪些資源流通頻繁,哪些資源常年閑置,分析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及時與采編人員聯(lián)系,只有真正深入學習館藏,才能讓它“活”起來。
4.1.3 用才能“活”。自己能用,才能讓讀者充分利用館藏,只有用了,不論是誰用,館藏資源就“活”起來了。大學圖書館的藏書主要目的是用,給教學、科研、大學生用,館員用只是用它來為教學、科研、大學生服務。館員用、教師用、學生用,大家都來用圖書館的資源,雖然用與用的層次不同,但使館藏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就使“死”的資源“活”起來了。
4.2.1 言語“互動”。言語互動是館員與讀者間最常用的互動方法。想象一下,如果讀者來到館里,館員視而不見,一聲不吭,那么讀者該是什么心情呢?館員與讀者交談、溝通、了解讀者的需求,才能最大限度地為讀者服務。言語互動是最快捷的交流方式,館員語言的態(tài)度、專業(yè)、得體尤為重要,態(tài)度要可親,專業(yè)是要把掌握的館藏資源介紹給讀者,得體就是方式方法得當,讀者樂于接受。
4.2.2 情感“互動”。人區(qū)別于動物就是人具有情感,是感情動物。在館員與讀者的交往過程中,也發(fā)生了情感上的交流和影響。館員在與讀者交流過程中表達出愉快、輕松的情緒,可能使讀者也有一種輕松、愉快的感覺,反之,如果館員的情緒煩躁,不僅讀者的問題不能好好回答,也使讀者的心情受到了影響,從而影響讀者的思想和情緒,使讀者對圖書館的利用受到了影響。
4.2.3 信息“互動”。信息是產(chǎn)生于人與人的交流中并經(jīng)過人的選擇加工而服務于實踐的一種動態(tài)性知識體系,它不是簡單的語言和情感所能替代的。信息時代,館員與讀者都有自己的信息,信息的溝通與交流是信息社會的特點。信息互動是“互動”的一個重要方式。
4.2.4 非語言“互動”。非語言互動能使館員與讀者通過非語言的方式達到交流與溝通的目的。非語言包括手勢、姿勢、表情、眼神等,非語言有時可以代替語言,有時可對語言進行補充和修飾,有時還可以表達出語言難以表達的情感,非語言的互動雖然不是“互動”的主要形式,但有時卻能起到特殊和獨到的作用,是“互動”形式的重要補充。
目前大多數(shù)圖書館都實現(xiàn)了開架借閱,讀者與館藏面對面。那么對于讀者來說館員的存在是不是就沒有什么意義了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館員的作用不是小了,而是更大了,每位讀者面對廣大的館藏資源,有時會無從下手,對于讀者特需更是茫茫書海,無處找尋,此時館員應在了解讀者需求的情況下,給予讀者相應的找尋范圍,本館中無法找尋的資源還可以通過網(wǎng)絡或其他圖書館滿足讀者的需求。由此可見,館員的中介作用是必不可少的,是其它任何方法都無法替代的。
“互動”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圖書館的服務水平,建立良好的“互動”,目標是讓讀者滿意。讀者滿意,圖書館受益,這是所有圖書館工作者的共同目標,我們圖書館人應為之不懈努力。
〔1〕遲玉華編著.大學圖書館知識導航體系的構(gòu)建與管理.北京:科學出版社,2008.7
〔2〕胡舒莉.論高校圖書館與讀者互動的多維性.圖書館學刊,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