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敏,陳麗君
(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吉林通化134002)
3P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對比研究
鄭敏,陳麗君
(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吉林通化134002)
隨著教育改革的發(fā)展,各種教學法層出不窮。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理念,任務型教學法一直備受教育研究者和教學工作者的關注。通過比較3P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在教學模式、師生角色以及評價方式三個方面的差異來分析兩種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其制約因素。
3P教學法;任務型教學法;對比研究
教學方法是現(xiàn)代教學論的重要內(nèi)容,也是當前世界各國教學改革和教學研究的一個十分活躍的領域??v觀現(xiàn)代教育發(fā)展的歷史,幾乎每一種成功的教育教學思想都是以其特定的教學方法作為外化形式并在實踐中發(fā)揮作用的。而在外語學科教學方面,教學法流派更是不勝枚舉,從盛行于歐洲外語教學百年之久的語法翻譯法(The Grammar-Translation Method)到美國心理學家卡魯爾(J.B.Carrol)提出的認知法(The Cognitive Approach),再到創(chuàng)建于70年代初期的西歐共同體國家的交際法(The Communicative Approach),每種方法各有利弊。但哪種教學方法更適合我國的國情,能在外語教學中發(fā)揮更大的作用一直是教育工作者反復研究和探討的問題。我國教育部于2001年頒發(fā)的《英語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部分中指出:“本課程倡導任務型的教學模式,讓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實現(xiàn)任務的目標,感受成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和策略調(diào)整,以形成積極的學習態(tài)度,促進語言實際運用能力的提高?!边@預示著我國外語教學進入了任務型教學法的新階段,但這是否就意味著以任務型為代表的現(xiàn)代教學模式要完全取代以3P為代表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呢?本文將對兩種教學法進行對比并探討它們在外語教學中的應用及差異。
3P教學法是在20世紀70年代形成的交際語言教學(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即CLT)模式下的產(chǎn)物。它是指(Presentation)展示語言材料,(Practice)對語言進行實踐,(Production)建構成語言能力三個教學過程。多年來,中學英語教師使用這一模式組織課堂教學。在Presentation過程中,教師把新的語言知識介紹給學習者,設法引起學習者對所學新句型、新對話或新文章的興趣,激發(fā)學習者的求知欲,并檢查學習者對新授要點的理解。在Practice過程中,教師則給學習者很多的操練機會,鼓勵學習者盡可能運用剛介紹的新知識,進行反復的句型練習并不斷提高語言運用的正確率。在Production過程中,學習者被要求創(chuàng)造性地運用所學知識,做到靈活并自由地運用語言,實現(xiàn)正確并流利地進行交際的目標。這一階段的活動形式較多,包括“角色扮演”、“討論”、“解決難題”等,目的是培養(yǎng)學習者恰當使用語言,正確表達思想,在語境中靈活使用所學語言形式的能力。
任務型教學法和3P教學法一樣都屬于交際語言教學法的分支。Howatt(1984)把交際法分為“弱版”(weak versions)和“強版”(strong versions)兩大派。弱版交際法以著名的3P課程(PPP lesson)為代表,強版交際法則形成了以任務型教學法為代表的TBL課程。任務型教學法具體是指在課堂教學中通過學習者和教師共同完成某些任務,使外語學習者自然地學習語言,擴展交際詞匯和促進外語學習進步。它的出現(xiàn)給傳統(tǒng)的交際法帶來了極大的沖擊。任務型教學法的提出是基于蘇聯(lián)心理語言學家維果斯基(Vygotsky)等人關于語言和學習的理論,主張“以學習者為中心”和“以人為本”,以提高學習者英語實際運用能力為出發(fā)點,讓學習者在“做中學”、“用語言做事”。任務型教學法注重學習的過程,強調(diào)學習者之間和師生之間的多邊互動,不但具有真實性和交際性,而且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興趣和內(nèi)部學習動機,促使其在用語言表達自己和理解別人話語的過程中發(fā)展自己的語言交際能力。
傳統(tǒng)的3P教學法是以講授、操練、產(chǎn)出為順序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法首先為學習者提供一定的語言材料(Language Body),如新句型、新詞匯、新語言知識或新篇章類型等。教師對這些新的語言材料進行講解,提煉出語言點,并引導學習者對所講內(nèi)容深刻理解。然后讓學習者參加語言的實踐活動,按照句型結構進行模仿、操練,達到熟練掌握的程度。最后,學習者在不斷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復習以前學過的話語,又不斷創(chuàng)造新的話語,以表達自己的意思,即通過學習、實踐來生成言語,從而建構起語言運用能力。
而英語語言學家簡·維利斯(Jane Willis,1996)提出的任務型教學法與傳統(tǒng)的3P教學法在教學模式上存在很大差異,因為任務型教學法對語言點的處理是放在后面的。交際任務本身是教學框架的中心,涉及聽說讀寫各項技能。任務型教學法的教學模式要求學習者首先使用已經(jīng)掌握的語言知識來完成某一項交際任務,接著交談或?qū)懗鏊麄兺瓿扇蝿盏那闆r或比較各自的成果。在這個過程中,學習者也可以聽一聽完成同樣任務的錄音或讀一讀與任務主題有關的課文。只有完成上述任務之后,教師才把學習者的注意力吸引到錄音或課文的某些語言點上,并針對個別語言點進行講解。Willis用三個步驟描述了這一教學模式:(1)前任務(pre-task)?;顒忧暗臏蕚涔ぷ魇谴_?;顒禹樌M行的條件。在這一階段,教師要引入任務,幫助學習者理解任務指令和要達到的目標,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圖片或談論個人經(jīng)歷等引入主題。除此之外,教師還要介紹任務的意義,激發(fā)學習者積極參與,做好完成第二階段任務的準備。(2)任務環(huán)(task cycle)。任務環(huán)分為任務(task)、計劃(planning)和報告(reporting)三部分。首先,學習者執(zhí)行任務。學習者以對子(pair)或小組(group)的形式完成任務,這時,他們有機會用現(xiàn)有的知識表達思想,內(nèi)容可以圍繞與主題有關的課文和錄音。而教師只在一旁監(jiān)督并鼓勵學習者用目的語進行交流,必要時提供一些幫助,但并不參與到活動中或糾正學習者的語言錯誤。其次是計劃階段,在這個階段學習者通過討論、相互合作準備以口頭或書面的形式報告他們執(zhí)行任務的情況,此時學習者要注意其報告內(nèi)容是否準確、清楚、有條理。教師可以給予適當?shù)膸椭?,學習者也可以利用這個機會向老師提問。最后,報告階段,各組學習者派代表匯報任務完成情況,比較各自的任務結果,其他學習者也可對遺漏的內(nèi)容進行補充,然后由教師歸納總結并對報告的內(nèi)容和質(zhì)量進行評議。(3)后任務(posttask)。這一階段的目的是幫助學習者探索語言奧秘,了解句法、固定搭配和掌握詞匯,并通過練習鞏固所學內(nèi)容。后任務包括分析(analysis)和操練(practice)兩個部分。所謂“分析”,并非我們通常以為的語法分析,而是教師根據(jù)課文或聽到的內(nèi)容,對某些與語言點有關的任務進行安排或設置,例如,查找與課文或題目有關的詞語或找出代詞與名詞在形態(tài)上的不同之處。學習者以對子或小組的形式完成這項任務,教師則提供必要的幫助。而在“操練”階段,教師可以根據(jù)黑板上分析的課文內(nèi)容或聽力原文中的例子,組織必要的練習活動,例如,朗讀詞語、完成句子、記憶游戲、時態(tài)填空等。
3P教學法先強調(diào)句型模式操練,以一定的語言材料做其語言知識的后盾,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習者自行發(fā)揮創(chuàng)造,不斷地加以實踐、操練,直到學會它、掌握它,最終構成學習者的語言能力。而任務型教學法通過設計教學任務,鼓勵學習者自己參與學習活動,互相配合,在“做中學”,使學習者體會成就和不足。把語言點的講授放到最后,實現(xiàn)從語言意義到語言形式的自然過渡,有助于學習者語言綜合能力的培養(yǎng)。當然,在實際應用中教師不宜生搬硬套這一框架,應當學會靈活應用,因時、因地、因材施教。例如,在聽力課上,教師可以把教學內(nèi)容分成幾個小任務,每個任務都有一個不同的目的,或掌握整篇聽力材料的中心思想,或抓住個別關鍵詞。而有的任務報告階段較長,如講故事,教師就應該合理地安排好任務時間,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學習者完成任務的能力。
傳統(tǒng)的3P教學法是由教師展示語言材料,對語言材料中的詞匯、句子、篇章結構以及語法規(guī)則等進行歸納總結,提煉出關鍵語言點,對語言點進行分析、解釋、示例,然后要求學習者進行句型結構的轉(zhuǎn)換、鑲嵌、操練,激發(fā)學習者進行模仿,不斷強化熟練程度,達到創(chuàng)造性操練句型的目的。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的講授占有重要比重,對學習者建構能力的培養(yǎng)即“產(chǎn)出(Production)”有直接影響。學習者在接受語言知識時較為被動,結果只能導致語言知識經(jīng)由教師的筆記本傳到了學習者的筆記本上,而在二者的頭腦中均不會產(chǎn)生絲毫作用。同時,學習者的主體地位很難得到充分發(fā)揮,也不利于學習者獨立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任務型教學法以學習者的實際需要為核心,重視學習者的情感,反映他們的認知水平,使學習者成為課堂上真正的主人,有利于激發(fā)學習者的學習動機,挖掘?qū)W習者的學習潛力,提高學習者的學習興趣,進而提高其學習效率。而教師的角色也發(fā)生了根本的改變,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者,同時成為了任務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引導者,真正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任務型教學法為學習者提供了最大限度運用語言的機會和充分自主學習的空間,強調(diào)教學過程的交際化,把教學過程變成真實的言語交際過程,以培養(yǎng)學習者的語言交際能力,使外語教學建立在更加科學的基礎上。
在外語教學中,由于3P教學法中所有課程都是圍繞著語言形式編排的,因此每一次課都有明確設定好的教學目標,對學習者的學習表現(xiàn)的評估就更為直觀。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往往更注重學習者對外語知識的記憶程度,即把語言知識的考核作為衡量學習者外語水平的主要依據(jù),這種評價方式雖然能夠較準確地反映學習者是否已熟練掌握了語言知識,卻不能客觀公正地反映學習者的外語實際運用能力,更無法讓學習者自然地、有意義地“習得”外語。因此,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學習者“高分低能”的現(xiàn)象。
在任務型教學法中,任務是整個教學活動的中心,當學習者把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完成任務之上,而不是單純注重某個語言點時,他們將學得更好。因此,任務型教學法不僅僅注重語言知識的掌握,更注重語意的傳達。教師是助學者、協(xié)調(diào)者和指導者,對于學習者在執(zhí)行任務的過程中出現(xiàn)的語言錯誤采取寬容的態(tài)度,因人、因時尋找恰當?shù)臋C會給予糾正,給學習者自由運用語言表達的機會。任務型教學法著重評價學習者運用語言的能力,強調(diào)學習者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學習者的內(nèi)因,讓學習者體會到自己的進步,注重評價促進學習者的自主性發(fā)展和自信心的確立。
教學的發(fā)展,必然帶來教學方法的變化。每個教學方法都有各自的適用范圍和使用條件,同時又有各自的優(yōu)點和局限性。教學方法作用的發(fā)揮,受制于教學過程的諸多因素。因此,選擇教學方法時,必須認真地分析各種方法的應用范圍和條件,通過方法的有機結合來實現(xiàn)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造。與3P教學法相比,任務型教學法打破了以往外語課堂上的沉悶現(xiàn)象,改變了教師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活躍了課堂氣氛,為學習者提供了自主學習和相互交流的機會以及充分表現(xiàn)和自我發(fā)展的空間,強調(diào)了學習者主動參與和合作對話的重要性,有利于培養(yǎng)學習者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滿足了學習者的情感需要。但任務型教學法在外語教學中也存在一些制約因素,比如教材的編排,任務設計的難易程度,教師的課堂操控能力以及學習者對新的課堂組織形式的適應能力等都是我們應該考慮的問題。總之,“教學有法,但無定法”,無論是任務型教學法還是3P教學法,適合我們教學實際的方法才是最好的方法。
[1]彭劍娥.淺談任務型教學法及其與傳統(tǒng)PPP教學法的差異[J].安康師專學報,2004(4):118-120.
[2]齊小健.例析任務型教學法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保定師范??茖W校學報,2003(3):103-104.
[3]吳文.任務型教學法的產(chǎn)生發(fā)展及反思[J].文山師范高等??茖W校學報,2004(3):289-291.
[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5]David Nunan.Designing Tasks for the Communicative Classroom[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6]Jane Willis.A Framework for Task-Based Learning[M].Harlow,U.K.:Longman Addison-Wesley,1996.
(責任編輯:徐星華)
Comparative Study on 3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ZHENG Min,CHEN Li-jun
(Department of Foreign Languages,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Tonghua,Jilin 134002,China)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al reform,different kinds of teaching methods are emerging in quick succession.As a brand-new teaching idea,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is being paid more attention by educational researchers and educators.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3P and 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models,teacher-student roles and teaching assessments.It also analyzes the applications and restrictive factors of two teaching methods in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3P teaching method;task-based teaching method;comparative study
H319.3
A
1008—7974(2010)06—0104—03
本文系吉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在中學英語教學中3P教學法與任務型教學法的整合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09B296
2010—03—17
鄭敏(1981-),女,吉林安圖人,現(xiàn)為通化師范學院外語系教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