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金 梅
前年修訂《悲欣交集·弘一法師傳》時,筆者將曾在弘一研究刊物發(fā)表過的《錄以代辯》一文,改題為《關(guān)于“雨夜樓”藏“李叔同畫作”的真假問題》,作為代跋附于書后。該文末尾,特意寫了兩段話。一段話針對某些“學(xué)者”從事弘一法師李叔同研究的虛偽性及其造假的實質(zhì):他們在研究中進行造假,除為了其個人獵取名利,只能給弘一法師的名譽帶來損害,即如成語所說,那是一種“佛頭著糞”的行為。
另一段話是說,當時我有一種預(yù)感與希冀。所謂預(yù)感,是指前些年已有傳聞,說是又有一位自稱弘緣居士的云南大理人,收藏了兩大箱弘一法師繪畫的佛像畫;更有一位“一流的弘一法師研究者”,將弘緣居士的藏品吹噓成弘一研究中的“新發(fā)現(xiàn)”,并有“研究”專著行世。我對這些“新發(fā)現(xiàn)”的真實性,一開始就心存懷疑,更直截地說,是不相信的。以此,才有以上所說的后一段話,意在勸告某些“學(xué)者”,不要伙同不法畫商再去做造假的丑事了,以免玷污了自己的名聲。不幸的是,我的這次猜測,再次被言中,被證實,而我的善意勸告,卻又沒能引起造假者和某些“學(xué)者”的反思,他們在造假路上越來越肆無忌憚了。
今年1月6日,《中國文物報·收藏鑒賞周刊》,以整整一個半版面的篇幅,發(fā)表了該報記者錢冶采寫的長篇文章,題為《假作真來真亦假——關(guān)于“弘一大師朱砂佛”真相的采訪筆記》。該文詳細披露了曾供職于天津市公安局刑偵五處20余年的圖像畫家劉章 先生講述的內(nèi)容。大意是,一個劉姓畫商,從2000年后的四五年間,如何打著弘揚佛法的幌子,先后請劉章 先生畫了沒有落款的一大批佛像畫。這些畫,經(jīng)過畫商做假——他們在畫上做上了弘一的名字后,一再編輯成冊出版發(fā)行。這樣,劉章 先生所畫的朱砂佛像畫,也就被冒充成為弘一的作品。質(zhì)言之,從2004年以來,市面上先后出現(xiàn)過的所謂《弘一大師羅漢畫集》(陳星編、西泠印社2004年11月版)、《弘一大師書畫集》(河北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版)、陳星著《弘一大師繪畫研究》(北岳文藝出版社2006年1月版)等,多本依照弘緣藏品編印的“弘一大師書畫集”中收錄(包括相關(guān)研究專著中附錄)的559幅作品,加上同樣由劉姓畫商低價收購、原作者在作畫時做上了“ ”字暗款的另外幾百幅作品,總數(shù)近千幅朱砂佛像畫,真正的作者系天津畫家劉章 先生,而不是弘一法師。
從劉章 先生向記者講述的,他為劉姓畫商繪畫的前后經(jīng)過,具體細節(jié),借鑒參考溥心畬、馬駘、戴敦邦等人作品和歷代觀音畫集的過程,向記者提供的他的畫作底稿,以及他發(fā)現(xiàn)自己上當受騙,被人利用之后,曾質(zhì)問過劉姓商人,并與其他造假相關(guān)人聯(lián)系,意在暗示提醒他們,那些朱砂佛像畫并非弘一所繪。等等情況表明,劉章 先生披露的內(nèi)情是可信的。按照常情常理和一般人的思維邏輯,自己被人利用,從而在無意中造成不良社會效果,就個人而言,這不是一件值得向外說道的事,所以大多會守口如瓶,吃個啞巴虧,或者私下里去反省、內(nèi)疚自責(zé)罷了,很少會有人能有那種向外說道內(nèi)中詳情的訴求與興致吧。劉章 先生不怕有損個人名聲,敢于說出真相,這正表現(xiàn)了他的勇氣、良知和社會責(zé)任感。此其一。其二,如果冒充弘一之作的近千幅朱砂佛像畫不是劉章 所繪,而劉先生硬是要認領(lǐng)在自己的名下,這樣做,他豈不是在自找麻煩、自毀名聲嗎?劉先生是個老公安、老畫家,難道連這點常識都沒有嗎?
值得注意的是,從牽涉到的某些造假人員的行為來看,這次造假事件,乃是前次“雨夜樓藏畫”案之后,同類一條龍式造假事件的繼續(xù)與惡性發(fā)展。這次造假事件中的個別主要角色,原是“雨夜樓藏畫”造假案中人。種種跡象表明,他們是一些不接受教訓(xùn)、不思悔改的人。他們弄出的“雨夜樓藏畫”之假早已大白于天下,但他們不但不肯認錯,更有變本加厲的動作。這些人,就是把自己搞到身敗名裂的地步,也是不會回頭的。原因何在呢?很簡單,名利二字,對他們的誘惑力實在是太大了。這叫什么?這叫利令智昏。
還有一點值得提出的是,某些鑒定書畫真假的“專家”、“權(quán)威”,這次也被牽扯進了“弘一法師朱砂佛”造假案中。是他們一時看走了眼,還是同樣不能擺脫“名利”二字的蠱惑呢?
我對不斷議論、批評偽造弘一大師書畫作品的行徑,確實有些厭倦了。但為了維護大師的名譽,也為了維護弘一研究領(lǐng)域的純潔性,我還是想再次提出“以大師的精神研究大師”這樣的建議。意思是,對弘一研究者來說,首先需要學(xué)習(xí)的,正是大師本身所具有的“嚴守戒律,不說假話”,“凡事認真”,決不做騙人欺世,以獵取名利的事,這樣一種精神。以大師的這種精神為指導(dǎo),深入廣泛地搜集、謹慎仔細地鑒別史料,在此基礎(chǔ)上,方能給出一個真實的大師的形象與人格,也方能得出有關(guān)大師生平、思想、藝術(shù)等各種堅實可信的結(jié)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