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金 梅
前些年,經我考辨證明,化名鑠鏤十一郎撰寫的傳記《李蘋香》一書,實系章士釗先生青年時期的著作。這一判斷,得到了學界的認可?;蛟S是以此之故,由章含之女士擔任主編的《章士釗全集》編委會委托筆者整理、校注章先生的這一著作,以作為全集補遺之一。如今,“補遺”尚未出版,章女士卻已去世?,F(xiàn)將當時整理、校注《李蘋香》時寫就的“后記”(原有副題《關于鑠鏤十一郎系章士釗化名的辨證》,此處從略),先行刊出,算是筆者對有過一面之緣的章含之女士的信任,略表感謝之意,以及對她的一點零星的記憶。今年10月,又值我國近代文化藝術的先驅李叔同先生誕辰130周年,發(fā)表此文,也是對他的一種紀念。
——題記·2010年6月于津門
20世紀90年代初,我開始收集有關李叔同——弘一法師的史料,以為寫作其傳記的準備。在這過程中,接觸到傳主的一個歷史事實,即:李叔同于20世紀初年寓居上海之時,有出入北里之好,他所交往的滬上名妓中,有李蘋香其人。二李之間,曾有過多次酬唱書 之類韻事。既如此,了解李蘋香其人其事,對擬寫中的李叔同傳,則就不可或缺了。
李蘋香雖為當時滬上名妓之一,有關她生平事跡的記載,卻很難獲致。后讀文史專家鄭逸梅先生的著作《藝林散葉》,見其3936條中有這樣的記載:“章士釗著有《李蘋香》一書。”這一信息令我振奮,便多次通過京津滬三地友人,請他們幫助尋找章士釗先生的這一著作。很長時間中沒有著落。
1994年冬天,一位平常聯(lián)系不多的朋友,聽說我正在訪求《李蘋香》一書,意外地向我出示了該書。所見的這本《李蘋香》,不只首頁上刊有李叔同以別署惜霜寫作的序言,正文中有惜霜仙史與幾位友人即席唱和書贈李蘋香的七絕七首,這些詩文又不見于以往出版的李叔同著作集中;還附錄有李蘋香以其居室命名的《天韻閣詩選》和《天韻閣尺牘選》。作為史料,十分珍貴。這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矣。
發(fā)現(xiàn),當然是令人興奮的。但朋友提供的這本《李蘋香》,著名雖與鄭逸梅之說完全相同,作者出署的,卻是一個日本式的名字:鑠鏤十一郎。這就需要弄清楚,鑠鏤十一郎究系何人,和此著與鄭說《李蘋香》是否是同一本書等問題。
查史料,李叔同于1901年秋季考入上海南洋公學(今交通大學前身)特班,該班總教習為蔡元培先生。次年5月,蔡先生與葉翰、蔣智由等在滬上發(fā)起成立中國教育會,其主要成員,除章太炎、吳稚暉、蔣維喬,還有李叔同南洋公學特班同學黃炎培等。同年11月間,南洋公學由“墨水瓶事件”①引發(fā)學生退學風潮。中國教育會為援助這批退學青年和其他失學青年,成立愛國學社,蔡元培任總理,吳稚暉任學監(jiān),黃炎培、章太炎、蔣維喬等為教員,南洋公學退學學生145人加入該社。1903年4月,南京江南陸師學堂亦爆發(fā)退學風潮②,以章士釗、林懿均為代表,經與上海中國教育會籌商,有31名學生離寧赴滬,編入愛國學社學籍。6月間,章士釗出任中國教育會機關報《蘇報》主筆,在鼓吹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輿論宣傳中聲名鵲起,引人注目。不久,卻因刊登“學界風潮”的消息和章太炎介紹“革命軍馬前卒”鄒容《革命軍》小冊子,當局以“詆毀政府,圖謀不軌”等罪名,查封《蘇報》,通緝章太炎、鄒容等6人,章士釗則由于事先躲避免遭逮捕。此即聞名中外的“《蘇報》案”。
李叔同在退學風潮后,雖然沒有進入愛國學社,但該社成員主要來自南洋公學,李叔同原先所在的特班,即有14人入社;李與學社中人多有往來。其時,他又是聞名滬上的詩詞書畫篆刻家,這就不會不引起既是學社中人,又是《蘇報》主筆的章士釗對他的注意。反過來,李叔同也不會不注意到同是著名人物的章士釗其人其事。
從上述背景材料分析,可能就在愛國學社這段時間,章士釗得與李叔同相識,聽說過社交界人所共知的他與名妓李蘋香之間的關系,并且從他和其他人那里了解到李蘋香的一些生平事跡。
署名鑠鏤十一郎著作的《李蘋香》,與鄭逸梅先生所說章士釗作《李蘋香》,二書書名完全相同;章士釗又與李叔同相識相熟,李叔同還應鑠鏤十一郎之請為其所著同名《李蘋香》一書寫過序言,這就可以斷定:鑠鏤十一郎著《李蘋香》,與鄭說章著《李蘋香》,實系同一本書,而所謂鑠鏤十一郎者,即為章士釗先生之化名。
章士釗以化名鑠鏤十一郎撰寫的《李蘋香》一書,光緒三十年(舊歷甲辰,公元1904年)由上海蒙化編譯社出版;次年(光緒三十一年,舊歷乙巳,公元1905年),又由上??茖W會社再版。
①“墨水瓶事件”:南洋公學五班教習郭振瀛,一貫禁止學生閱讀新書報,學生每有不平。1902年11月14日,有學生誤將墨水瓶放置郭之座位,郭以為系學生有意為之,故意報復,并認定伍正鈞為肇事者,要求校方下令逐伍。五班同學不服,請求校方收回成命,不果,且誰持異議,一概斥逐之。由此,引發(fā)全校學生退學風潮。
②江南陸師學堂退學風潮:因學校當局鉗制學生思想,禁閱書報,引起學生不滿,遂于1903年4月3日爆發(fā)31人同時退學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