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 艷
(武漢科技大學國際學院,湖北 武漢 430081)
“象似性”研究起源于皮爾斯,他斷言:“在每個語言的句法里,借助約定俗成的規(guī)則,都具有合乎邏輯的象似性”[1-3]。象似性是語言符號在音、形或結(jié)構(gòu)上與其所指之間存在映照性相似的現(xiàn)象[4]。Halliday[5]將文體視為突出,布拉格學派的Spitzer將文體視為對常規(guī)的偏離,是作者為取得某一特殊效果而“選擇”使用的特殊的語言形式。語言結(jié)構(gòu)象似性原則的具體運用就可產(chǎn)生特定的文體效果。王守元[6]指出:“從某種意義上講,象似性以批評家和語言學家都未能闡明的方式對表達選擇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闭Z言使用者會時常運用各種象似性原則來取得文體特征。藍小燕[7]探討了數(shù)量象似性、對稱象似性和隱喻象似性的頻繁使用給政治演講帶來的正面文體效果。任大玲[8]從認知語言學的角度出發(fā),揭示了語篇象似性在取得文學作品文體特征方面的重要性。顏小娜等[9]進一步從象似性在語篇中的普遍存在形式出發(fā),分析了其存在的認知理據(jù)。聶新艷[10]從英漢語言出發(fā),探討了順序象似性在文學作品中的文體效果。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的遵循或違反可取得英語報刊文章的文體特征及效果[11]。
人類認知的一般順序是按照無標記到有標記的順序進行的。我們在習得語言的時,往往都是先從無標記語言項開始,然后才是有標記項,如:從單數(shù)到復(fù)數(shù),從基數(shù)詞到序數(shù)詞,從動詞原形到過去式,從形容詞和副詞的原級到比較級和最高級,從陳述語氣到虛擬語氣,從簡單句到復(fù)雜句,從陳述句到疑問句,從主動句到被動句等。這是因為無標記項比有標記項結(jié)構(gòu)更加簡單,更具有一般化的意義,使用頻率更高,用于更廣泛的語言環(huán)境中。Jakobson[12]有一句經(jīng)常被引用的名言:“零綴不可能用來表示標記范疇,加綴也不可能表示無標記范疇。正如Greenburg所舉例子:沒有一個語言的復(fù)數(shù)形式不用一些非零綴語素變體,而單數(shù)總是由零綴表達的?!?/p>
標記象似性是指在語言符號形式和意義有理據(jù)的基礎(chǔ)上,在形態(tài)和句法上有標記的范疇,必然在語義上也是有標記的,有標記象似于額外的意義,無標記象似于可預(yù)測的信息[13]。用有標記語言項代替無標記語言項可以獲得“突出”或“偏離”的文體效果,使語句帶上一定的文體色彩[14]。英語報刊文章中的新聞英語,是一種具有其自身語言特色的文體。由于偏離常規(guī)的標記性語言成分、形式或結(jié)構(gòu)象似于額外意義或特殊意圖,標記象似性對于新聞英語文體特征的取得起著重要的作用,并在其中發(fā)揮巨大的文體效果[15-16]。曹海燕[17]總結(jié)并解釋了標記象似性原則可取得英語新聞?wù)Z篇的文體特征。
與以敘事為主、短小精悍的消息相比,英語報刊評論文章以闡明事理為目的且篇幅較長,更加需要與眾不同的語言形式來增強文章的可讀性、生動性和吸引力,抓住讀者百忙中的一瞥。作者在寫作中都努力使語言顯示出超乎尋常的風格,以達到抓住讀者,使受眾心悅誠服地接受新聞,包括其中的主觀思想和傾向的目的。了解這些標記特征后面的額外意義是我們進行文體分析的重要途徑。筆者試圖用標記象似性來著重解讀英語報刊評論文章的各種標記特征,探討標記象似性原則在其中發(fā)揮的文體效果,從而從本質(zhì)上把握英語報刊評論文章的文體特征,以幫助讀者理解。
以下特選取原版新聞英語的評論文章為研究材料,從幾個層面對新聞英語評論文章中的標記特征進行分析:
語音層次的標記特征主要表現(xiàn)在頭韻和壓韻的使用上。頭韻是英語中常用修辭手法,具有節(jié)奏美和音韻美,有著良好的美學效應(yīng),能增強語言的表現(xiàn)力[18]。
“Of course, New Orleans’ local and state of officials must do their part as well, and demonstrate the political and practical will to rebuild the city efficiently and responsibly.”—New York Times, Dec 11, 2005
在“political and practical will”詞組中,作者偏離常規(guī)地同時使用頭韻和壓韻的語音標記,進一步突出了想要重建被颶風摧毀的新奧爾良市,政府不僅要有重建的政治打算,更要有實際、高效和負責的行動,兩者缺一不可。
(1)形象詞
偏離詞匯使用的常規(guī),精心選擇內(nèi)涵豐富且生動形象的詞匯,不僅可以表達“發(fā)生了何事”,還能表達是“如何發(fā)生”的,引起讀者的感官反應(yīng),為主題制造強勁的沖擊力。
“It is beyond dispute that many hurricane victims face extraordinary hurdles in finding new jobs.”—New York Times, Feb 19, 2006
“hurdle”一詞原意為體育或賽馬用的欄架,引申為“難關(guān)、障礙”?!癶urdles”的運用形象地表達了颶風受害者找新工作時,就像跨欄比賽中要跨過一個個欄架,克服重重困難,比“difficulty、hardness”等抽象詞更具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
(2)新造詞
新造詞不是指作者隨心所欲地胡編亂造,是由舊詞衍生出新義或通過詞類轉(zhuǎn)換舊詞新用。
“The higher education community is arguing that standardized tests would only dumb down an excellent education system.”—New York Times, Feb 26,2006
作者將本為形容詞性的“dumb”當成動詞使用,脫離該詞的常規(guī)用法,突出強調(diào)了對“標準化測試”的強烈反對,認為其只會使現(xiàn)有的完美的教育體系啞然失色。
(3)跨語域詞
跨語域用詞就是偏離詞語使用的常規(guī)語域,使詞語的語體色彩或感情色彩暫時移位。
“This energy-guzzling congestion will only become worse as India continues producing fairly high-quality goods and services at lower prices”—New York Times, Feb 19, 2006
報刊評論文章中,尤其是就某一特別嚴肅和正式的話題討論時,一般是使用書面語體的。以上討論的是非常嚴肅的印度能源消耗問題,而“guzzling”一詞卻是用于非正式場合的口語詞,意思為“毫無節(jié)制地狂吃濫飲”。這一語域標記詞的使用形象地刻畫出印度在能源消耗方面的無節(jié)制性,能使讀者對印度能源消耗的程度留下深刻的印象。
(1)被動語態(tài)
從認知的順序來說,被動態(tài)相對于主動態(tài)是一種有標記特征。被動語態(tài)強調(diào)的是事件本身或動作的接受者而非施事者,尤其是一場災(zāi)難、戰(zhàn)爭中的受害者;同時,也符合讀者從左至右的閱讀習慣,在第一時間迅速、有效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相比之下,漢語新聞由于受到語言習慣的限制,很難在這方面具有類似的表達優(yōu)勢[19]。
“The tsunami was an extraordinary catastrophe.12 countries were stricken, two million people were displaced, entire towns ware annihilated.”—New York Times, Dec 28, 2005
以上句中,被動語態(tài)的連續(xù)使用不僅避免了多次重復(fù)事件的施事者“tsunami”,更突出強調(diào)了事件本身即海嘯帶來的災(zāi)難性后果,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
(2)虛擬語氣
在英語語法中,“could+do”,“would+do”都為正常搭配,為無標記用法。但形式“could+have done”,“would+have done”就是一種偏離常規(guī)的標記形式,象似于其所要表達的概念在現(xiàn)實中并不存在。
“But given the steadily mounting evidence of the present and potential consequences of climate change,one would surely have expected America’s negotiators to arrive in Montreal willing to discuss alternatives.”—New York Times, Dec 13, 2005
以上句中虛擬語氣標記形式的使用突出譴責了美國在全球氣候變暖危及生存的嚴峻形式下,應(yīng)該積極與會共商對策而事實上卻沒有的消極態(tài)度。
修辭是偏離了常規(guī)詞序、句序或字面意思的語言表達形式,這種標記形式必定含有強調(diào)、修飾的額外意義,能夠取得特殊的文體效果。各種修辭手段的運用可增強評論文章的深刻性和生動性,避免了語言的生硬和枯燥。
(1)比喻
“At this moment the reconstruction is a rudderless ship. There is no effective leadership that we can identify.”—New York Times, Dec 11, 2005
以上句中,新奧爾良市的重建工作被暗喻為一艘“無人掌舵的船”,其缺乏有效領(lǐng)導(dǎo)的混亂局面形象而生動地展現(xiàn)在讀者的眼前。
(2)反語
直接肯定是無標記形式,而反語——否定反面的間接肯定就是有標記形式。
“The energy savings from updated standards would not be trivial at a time when prices for oil and natural gas have zoomed.”—New York Times, Oct 31, 2005
以上反語(“不是不重要”)的使用更加強調(diào)了節(jié)約能源的重要性,更具表現(xiàn)力。
(3)矛盾修飾法
矛盾修飾法是把兩個語義截然相反的詞語連用的特殊對比,如“l(fā)iving death”, “wisest fool”, “glorious defeat”。其特殊的詞序必然能形成突出的文體特征。
“If the rest of the nation has decided it is too expensive to give the people of New Orleans a chance at renewal, … Our nation would then look like a feeble giant indeed.”—New York Times, Dec 11, 2005
上句中,作者偏離常規(guī)地用“feeble”(虛弱的)來修飾“giant”(巨人),這兩個詞語語義對比鮮明,強烈地諷刺了美國這個超級大國在新奧爾良市重建方面的不力。
Johathan Bignell曾說,不光語言符號可傳遞信息,印刷和排版方式也可以。這類標記特征主要運用在新聞的眼睛——標題中,標題醒目了,整個文章都顯得很突出。
“Congress, Can You Spare a Dime?”—New York Times, Feb 19, 2006
以上標題使用了粗體、大字號、首字母大寫、問號等標記手段,顯得非常突出。尤其是問號的使用,似乎是作者代表讀者在質(zhì)問國會,很容易引起讀者的注意和共鳴。
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由于作者有意識地使用了語音、詞匯、句法、修辭、書寫等各個方面的標記特征,實現(xiàn)了英語報刊評論文章語言“突出”、“偏離”的文體特征,從而成功達到吸引讀者,使受眾心悅誠服地接受新聞,包括其中的主觀思想和傾向的目的。讀者也可以從不同層面對英語報刊評論文章進行解讀,從而更好地理解文章。
參考文獻:
[1]沈家煊.句法的象似性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3(1):2.
[2]Peirce C S.Collected papers[M].Cambridge: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8.
[3]王銘玉.語言符號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李叢禾.論語言中隱喻與象似性的認知關(guān)聯(lián)[J].外語與翻譯,2008(2):26-31.
[5]Halliday M A K.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M].London:Arnold,1994.
[6]王守元, 張德祿.文體學辭典[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94.
[7]藍小燕.從象似性看政治演講的文體效果[J].山東外語教學,2008(3):35-40.
[8]任大玲.試論文學作品中的語篇象似性及其文體功能[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4,20(5):107-111.
[9]顏小娜.語篇象似性及其認知理據(jù)初探[J].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1(3):63-65.
[10]聶新艷.認知語言學中的順序象似原則及其文體效果[J].天津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10(4):31-36.
[11]曹海燕.英語報刊文章中的數(shù)量象似性原則[J].連云港師范學校學報,2005(1):74-78.
[12]Jakobson O. Implications of language universals for linguistics [M]//Joseph Greenberg. Universals of language .Cambridge: MIT Press, 1966.
[13]Haiman J.Iconicity in syntax[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85.
[14]Simone.Iconicity in language [M].Amsterdam:John Benjamins,1994:153.
[15]Haiman John. The iconicity of grammar: Isomorphism and motivation [J]. Language, 1980(56): 515-540.
[16]王寅.象似性:取得文體特征的重要手段[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0,16(4):39-43.
[17]曹海燕.英語新聞?wù)Z篇中的標記象似性原則[J].鄂州大學學報,2005(12):62-65.
[18]趙明.英語頭韻的美學效應(yīng)與翻譯[J].武漢工程大學學報,2009,31(2):72-74.
[19]張健.新聞英語文體與范文平析[M].2版.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