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飛
“政治當明其號令,法令嚴執(zhí),不言而威?!苯?jīng)過張居正的治理,大明王朝這個爛了一百多年的馳驛制度,被治理得秩序井然。
中國古代由于交通和交通工具不發(fā)達,官員們出巡、出差,只能夠乘車,或者騎馬。為了方便他們,古代政府就在交通要道上每隔幾十里置一驛 (一般為三十里左右),以供應人夫車馬的食宿。古人把這種安排稱為馳驛制度。
馳驛制度究竟起源于何時?最早有史書記載的是《左傳》、《孟子》,因而完全可以說始于春秋戰(zhàn)國時期。一轉(zhuǎn)眼,到了明朝。明朝自正德、嘉靖以后,政治日益腐敗,馳驛制度也產(chǎn)生出許多弊端,統(tǒng)治階層利用馳驛大肆揮霍。
正德年間,發(fā)生了多起太監(jiān)到各地驛站勒索驛銀、捆打驛官的事件。司禮太監(jiān)劉允借奉命去西藏迎接活佛之機,在沿途水驛大肆揮霍。在成都驛,日支驛糧百石,蔬菜銀100兩;在這里置備入藏物料,竟用銀高達13萬兩。
正德皇帝下江南游耍,他命令沿途驛站準備美女,以備皇帝來時隨時尋歡作樂。這一次僅水路驛站所用人夫即達數(shù)十萬,嚴重地騷擾了人民的生活,妨礙了正常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
在這種情況下,明朝一些官吏主張對馳驛制度進行治理整頓,先后主張治理馳驛制度者有著名的清官海瑞、吏部尚書吳鵬和張居正,其中張居正的成效最大。
張居正是明朝萬歷年間的宰相。萬歷3年(公元1575年)7月的一天,張居正忽然接到了禮部尚書呂調(diào)陽送來的奏本。張居正一看,原來山東布政司報告孔圣人后代總是借進京朝拜之名,沿途騷擾各路驛站,苛派強索,百端生事,且夾帶走私,人民苦不堪言,提請朝廷定出一萬全之策加以制止。
張居正看后,覺得這件事非常急迫,卻又非常棘手,這也正是他反復思考的問題。這件事的處理,有關國家體制,弄得不好就要傷筋動骨。此事看起來好像是圣人之后德行不佳,實際上牽扯到馳驛制度給不法之徒以可乘之機,必須從根本上治理整頓才行。
呂調(diào)陽知道張居正的心思后,忙說:“我查過《太祖實錄》,有關馳驛的規(guī)定異常嚴密,不是有軍國大事沒有使用的權(quán)利,即使公、侯、駙馬、都督奉命出行,也只準帶隨從一名。《實錄》還記載吉安侯陸仲亨從陜西回京,擅行使用驛站車馬,被太祖得知后,斥責他不念民間疾苦,胡作非為。”
張居正沒料到呂調(diào)陽預先有過一番深思熟慮,不覺拍手稱好,“此典故我也多次與圣上提到過?!?/p>
但這畢竟已經(jīng)時過境遷,張居正不免又有些擔憂。當年,夠資格使用驛站的標準只有6條,而現(xiàn)在,竟已擴充到50條之多,且條條都有勘合(類似今天的護照、簽證)。京師勘合由兵部發(fā)出,其余由各地巡撫和巡按發(fā)出,發(fā)只管發(fā),從無繳還期限,一張勘合,差不多可用一輩子,還可轉(zhuǎn)贈他人,以作人情。
這樣一來,馳驛各線深受其苦,領用勘合的人到了驛站,如同拿了尚方寶劍,百般索取,全都無償征用,盡入私囊。所有這些,張居正早就了然于心,只是沒想出什么行之有效的辦法來。
呂調(diào)陽認為,此次是個送上門的機會,拿孔圣人后代開刀,一定能震懾四方。
照舊例孔圣人后代是9月進京朝拜,張居正決定趕在這之前,草擬一項馳驛新規(guī)頒告天下,令各路驛站立即執(zhí)行。張居正下定決心,以馳驛新規(guī)為契機,徹底整治官員的腐敗現(xiàn)象。
張居正經(jīng)過深思熟慮、反復推敲,又參考了明太祖時的條規(guī),終于制訂出一部新的馳驛新規(guī)來。
正值此時,吏部尚書楊博患病,他想自己的病難以痊愈,一旦不測,不能葉落歸根,于是干脆寫下辭呈,請求回老家山西蒲州調(diào)理。
張居正接到司禮監(jiān)轉(zhuǎn)來的這份辭呈,心中很是不安,急忙來到楊博家看望他。楊博又問起馳驛新規(guī)的事,張居正告訴他馬上就要頒發(fā)詔書了。楊博聽后,硬是要聽聽條款細目。張居正無奈,只好詳細陳述一番。
當張居正陳述到“內(nèi)外各官因回鄉(xiāng)省親或改任、辭官等不能發(fā)放勘合,不能無償使用驛站”這一條時,猛然想起楊博即刻要辭官回鄉(xiāng),正應著這項,便止住不往下說了。楊博心如明鏡,偏不停地催他,張居正只得吞吞吐吐繼續(xù)往下念。楊博仔細聽完,微微頷首稱善說:“很好。我想驛弊一除,不但可使濫用職權(quán)的那些人有所收斂,更可解除百姓的疾苦?!鞭D(zhuǎn)而又笑著說:“這樣一來,我有幸能成為第一個執(zhí)行新規(guī)的人了?!?/p>
雖然新規(guī)還沒正式下達,完全可以根據(jù)舊例行事,但楊博早已作好了安排,三天前家人就已雇好牛車,只等出發(fā)了。他對張居正說:“新規(guī)雖然還沒頒布,可滿朝文武官員誰不知首輔您正在整治馳驛。不能正己,焉能正人?在這緊要關頭,我不能讓您為難?!?/p>
楊博的以身作則,讓張居正更加堅定了治理整頓馳驛的決心。他提出,從限制官員的馳驛特權(quán)入手,規(guī)定六條對官員的限制。
比如,規(guī)定非公務任何官員不得侵擾驛站;過往驛站的官員只許按國家規(guī)定的級別供應食宿,不許越格提出奢侈的要求;除郵驛供應外,任何官員不許擅派普通民戶服役;還規(guī)定政府官員凡非公務而是到離任或請事假等旅途費用,一律不得由驛站負擔,不得動用驛站的交通工具等。
看來,張居正的治理馳驛,竟然就是我們現(xiàn)在天天都在喊要治理的公款吃喝、公車私用和公費旅游的“三公”。
在治理馳驛制度中,首先對勘合的管理嚴之又嚴。規(guī)定凡因私旅行者一律不準馳驛,違令者嚴懲。盡管招來許多官員的不滿與抵觸,甚至有人向皇上寫折子,要求廢除這個剛剛實施的“驛傳之禁”,但張居正決不通融。
馳驛新規(guī)頒發(fā)后,混亂不堪的局面大為改觀,許多人收斂了自己的行為。但是有些官員卻充耳不聞,依然我行我素,濫用驛站車馬,違法強索驛站財物。萬歷五年(公元1577年)正月,張居正開始對違規(guī)使用驛站的官員進行嚴懲,處罰了不少違紀官員,包括自己身邊的人。
據(jù)《明實錄》和《國榷》記載,僅萬歷八年(公元1580年)5至12月的8個月中,違章使用驛站受處罰者達30人之多。其中革職者7人,降6級者11人,降3級者8人,降1級者3人,降職者1人。
張居正對別人嚴格,對自己身邊的人卻管束得近于苛刻。他的兒子回原籍參加科舉考試,不用官府郵驛,而是出錢自己雇車。張居正的父親過生日,他也不動用驛車驛馬,而是讓仆人背著行李,自己騎著毛驢從北京動身回到湖北江陵老家為父親祝壽。
張居正的弟弟張居敬,由京回鄉(xiāng),保定巡撫主動發(fā)給勘合讓他使用驛站,張居正得知后,除了令弟弟交回勘合外,還對保定巡撫張鹵進行了嚴厲斥責。他府上的仆人外出辦事,把驛站的馬用過一回,他知道后,立即把仆人綁至錦衣衛(wèi)治罪,杖一百棍遣回原籍。
常言道:“政治當明其號令,法令嚴執(zhí),不言而威?!苯?jīng)過張居正的治理,大明王朝這個爛了一百多年的馳驛制度,被治理得秩序井然。長期以來無法改變的濫發(fā)勘合、濫用驛站的混亂狀態(tài),得以肅清。這不僅能夠矯正官員們據(jù)此而營私的弊端,而且一年能為朝廷省下一百多萬兩銀子,這一筆占當年朝廷正常開支的四分之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