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彩榮
化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生產實踐的科學,它的諸多內容與生活實際應用密切相關。有效實施新課程,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關鍵在于對化學實驗教學的改革,因為實驗教學能提供給學生事實,它具有目的性、探索性和易感知性的特點?;瘜W同時也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化學實驗是化學教育的一種最有效的教學形式,它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和鞏固化學基本理論,掌握化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培養(yǎng)科學素質。
在化學課堂上讓每位學生以愉悅的心情去認識絢麗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xù)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生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在化學教學中,設置各種實驗情境,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新的化學情境與已有知識的沖突所在,進行分析,從而提出問題,并加以解決。
例如在進行“燃燒條件和滅火原理”的教學時,筆者從家中蠟燭的熄滅方法,燃燒木柴時要把木柴架空,實驗室里酒精燈的熄滅方法,農村里在灶上加個鼓風機,打火機上留有通風口,農村家中地爐、煤爐都留有通風口等學生非常熟悉的實驗情境出發(fā),引導學生思考,發(fā)現(xiàn)問題,這樣就會使學生在實驗問題中掌握燃燒的條件。同時筆者改進課本中白磷燃燒實驗,將銅片上的白磷與紅磷分別裝入兩支試管中,用單孔塞塞緊,單孔塞上插入一根玻璃管,上端扎進小氣球作為緩沖。將兩支裝有藥品的試管同時放入盛有開水的燒杯中,同時用鑷子夾取一塊白磷放入盛有開水的燒杯中觀察實驗,得出燃燒的條件。通過實驗的改進,減少白磷燃燒對環(huán)境的污染。
化學實驗對學生來說,是鮮活的信息刺激,做每一個實驗,不僅僅要求學生學到實驗操作技能,更需要的是激發(fā)學生學習化學的好奇心,樹立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逐漸形成創(chuàng)新意識。化學實驗的目的,不僅在于獲得所謂的“正確”實驗結果,更重要的是使學生經歷和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探索過程?;瘜W實驗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只有親身經歷這樣的過程,學生才能理解什么是科學,什么是科學實驗,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才能得到科學方法的訓練,形成科學的態(tài)度、情感和價值觀。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有關的實驗現(xiàn)象,運用所學的知識,由現(xiàn)象推出結論,使學生在復習舊知識的同時解決新問題!
如在學習分子不斷運動的知識時,首先做一個氨水使酚酞試液變紅的實驗,作為知識鋪墊,然后對課本上的濃氨水和酚酞試液的實驗進行改進。用一支試管取少量濃氨水用帶膠管的單孔塞塞緊,膠管另一端的玻璃管深入盛有無色酚酞的試管中;用另一支試管取少量濃氨水用帶膠管的單孔塞塞緊,膠管另一端的玻璃管深入盛有無色酚酞的另一試管中;將盛有無色酚酞的試管放于盛有熱水的燒杯中,讓學生觀察有關實驗現(xiàn)象。學生發(fā)現(xiàn)兩支試管中的無色酚酞都變紅,但是放于熱水中的試管中的無色酚酞先變紅。為什么?學生分析、討論、交流,回答有關問題:分子不斷運動,溫度越高分子運動速率越快,所以熱水中的、試管里的無色酚酞先變紅。
通過實驗改進,減少濃氨水擴散對環(huán)境的污染,又節(jié)約了藥品。學生體驗科學實驗和科學探究過程與方法的同時,也培養(yǎng)了學生的科學態(tài)度,激發(fā)了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興趣和欲望,這樣既鞏固了新知識,又復習了舊知識。
由于家庭小實驗有趣,操作簡單,貼近生活,深受學生歡迎,讓學生了解化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關系,逐步學會分析和解決與化學有關的一些實際簡單的問題。
如切過咸菜的菜刀更容易生銹;用久的熱水瓶膽和燒水壺內沉積的水垢用食醋來去除掉;將雞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觀察蛋殼表面產生的氣泡以及雞蛋殼變軟并且雞蛋會上下浮動。又如為何餐具上沾上油漬不宜用冷水洗而要用洗滌劑、純堿、熱水洗?照片為何塑封?在進入深井、菜窖時為何要做燈火實驗?房屋著火為何不宜馬上開窗通風?為何在潮濕的情況下鐵制品容易生銹?為何不能用鐵制品盛裝波爾多液?為何炸油條時放一些小蘇打?……讓學生把家庭小實驗拿到課堂上進行交流討論,一起來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通過這些活動,學生能夠感受到化學就在自己身邊,化學與生活、生產、社會密切相關。
綜合上述幾點,在新課程改革中,教師應對教學目標、教材深入鉆研,對學生、學法做全面分析了解,精心設計靈活多樣的實驗方法。實現(xiàn)課堂教學結構的最優(yōu)化,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技能,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