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來群(江蘇省金湖縣實驗中學)
語文課堂呼喚教與學和諧共生
■ 張來群(江蘇省金湖縣實驗中學)
近幾年來,我國正經歷著基礎教育課程的重大變革。隨著新課程的全面推進,廣大的語文教師不斷將新課程的理念轉化為教學行為,語文課堂教學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出現(xiàn)了勃勃生機。教師傳統(tǒng)的教育觀念被打破,突出了以學生發(fā)展為本的思想,開始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關注學生的發(fā)展。但是改革中也出現(xiàn)了一些新問題、新現(xiàn)象,需要我們冷靜地、理性地去思考和解決。其中,教與學失衡,不能和諧共生現(xiàn)象頗為嚴重。主要表現(xiàn)在:①部分教師重于教法研究,而忽略學法研究(或對學法研究不多),較多關注教師自己如何教,而對學生如何學漠不關心;②部分教師過多考慮自己備課時的“預設”,而對課堂“生成”的東西,熟視無睹;③部分教師“講風太盛”,不愿“走下神圣的講壇”,甚至有的教師越俎代庖,“統(tǒng)治課堂”,“主宰學生”,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幾乎被“閹割”;④部分教師對學生已會的內容,還大講特講,而對學生知識的盲區(qū)或誤區(qū),又顯得十分吝嗇,講得不精、不深、不透;⑤學生學習的興趣、習慣、態(tài)度、方法、品質乏善可陳,甚至嚴重缺失;⑥學生自主學習水平、合作和競爭意識、探究和實踐能力,不盡如人意。
因此,我認為廣大的一線語文教師應努力追尋語文課堂“教與學和諧共生”的佳境,真正營造出“把課堂還給學生,讓課堂充滿生命氣息”的高效課堂,真正促進學生的發(fā)展。
那么,怎樣才能達到語文課堂教與學的和諧共生呢?
我在設計蘇教版七年級(上)第一單元《親近文學》的第一課《為你打開一扇門》教學方案時,開始感到很困難,覺得這篇文章深奧難懂,七年級學生很難領悟,于是我在備課組活動時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大家通過交流討論最后認為:這篇文章如何教,關鍵不在于文章本身的難易深淺,而在于教學目標的確定,應該把目標主要定位在引導學生通過文中那些優(yōu)美的語言文字,對文學有一個初步感性的認識,感受文學的美好,激發(fā)學生對文學的興趣,而不是去進行字詞句篇的分析講解,讓學生機械地理解記憶,也不是讓學生對文學進行理性地分析,硬性“把握”。這樣一討論,問題就迎刃而解了。目標定位準了,教學對頭了,文章也就顯得不難了,教學效果自然也就好了。
確立一定的教學目標,可以加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和目的性。若目標過高,學生會望而卻步、喪失信心;若目標過低,學生會不思探究。我們確定語文課堂教學目標,必須依據(jù)本單元各個子系統(tǒng)的內容,結合本班學情,從語文課程的“三維目標”來全面考慮,在學生“最近發(fā)展區(qū)”,盡可能把教學目標定得適宜、適度些。
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教學建議”中明確指出:“語文教學應激發(fā)學生興趣”,“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俗話說:“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币虼?,上課的第一個環(huán)節(jié)就應該創(chuàng)設一個良好的情境,使學生情不自禁地步入學習佳境。如在教學《社戲》時,我開頭就設計了這樣的情境:讓學生們談談自己暑假在外婆家最喜歡干什么。同學們對這個話題十分感興趣,大家爭先恐后地來發(fā)言。有的說喜歡和鄉(xiāng)里的孩子一起捉知了、釣龍蝦;有的說喜歡和小伙伴同去三河灘游泳;有的說最喜歡看農家辦喜事放的露天電影……這樣的情境下,大家對魯迅童年在外婆家最盼望干什么就有著十分濃厚的興趣了,學習起課文來探究的欲望自然十分強烈。
教材是溝通教師與學生的中介,只要教師能夠根據(jù)學生實際正確把握并靈活運用教材,就可以激活學生的思維,活躍我們的課堂。如蘇教版七年級(下)中《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課,傳統(tǒng)的理解是對封建教育制度和方法的批判,可是有些學生卻不這樣理解,在課業(yè)負擔沉重、應試之風盛行的情況下,學生們不但向往百草園,而且還羨慕三味書屋那種比較寬松而自由的讀書氣氛,對于這樣的情況,我們恐怕不能說他們錯。如果我們照本宣科地講給學生聽,學生一定不會歡迎的。
語文教師要能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課文的特點,發(fā)揮自身的個性特長,靈活機智地選用多樣的教學方式(如讀一讀、演一演、畫一畫、唱一唱、比一比等),并能借助現(xiàn)代化的教學手段,讓學生聆聽美的聲音,欣賞美的畫面,感受美的形象,激發(fā)學生的表現(xiàn)欲,發(fā)展學生的個性特長,鼓勵學生個性化的體驗與表達,使課堂成為學生自我表現(xiàn)的舞臺,使教學成為師生共同享有的快樂生活。比如,在教學《中秋詠月詩詞三首》時,我讓學生在著名歌手王菲空靈縹緲的歌聲中進入詩的意境,在本班“二胡王子”趙偉杰的《二泉映月》的樂曲聲中品味“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曠達與樂觀。課堂上時而書聲瑯瑯,時而歌聲飄飄,時而琴聲悠揚,時而詠月詩詞大比拼……多樣的教學方式,不僅激發(fā)了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而且加深了對詩歌的理解。
對于作業(yè),習慣上是老師布置學生去做,其實作業(yè)也可以給學生以選擇的權利,做什么作業(yè)、作業(yè)的數(shù)量均可由師生協(xié)商而定。千篇一律的作業(yè)模式在語文教學中已根深蒂固,特別是單調乏味、機械重復的作業(yè)已成為學生的沉重負擔,難怪有的學生做起作業(yè)來興致不高,有的偷工減料、大打折扣,有的干脆不做、聽之任之。因此,我們應從個性化、多層面去考慮,給學生充分的作業(yè)選擇權,培養(yǎng)他們良好的作業(yè)習慣,把他們從繁重乏味的作業(yè)負擔中解放出來。比如,對于“課文的預習”這項常規(guī)作業(yè),我和學生共同商量,達成的意見是:通常從四個方面去做,即備(查閱準備一些與課文及作者有關的材料)、讀(讀熟讀懂課文)、寫(需鞏固的、不會的字詞,重要、精美的句子)、思(對全文或某一地方的思考、疑問或感悟等),但內容上不強求統(tǒng)一,因人而異。協(xié)商作業(yè)不僅體現(xiàn)了課堂教學的民主性和開放性,而且也遵循了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由于先天的遺傳因素和后天的環(huán)境、教育、學生本人的實踐及主觀努力不同,學生之間必然存在著個性差異,在班級集體教學的條件下,教師必須從學生的實際出發(fā),依據(jù)學生的年齡特征和個性差異,做到有的放矢,因勢利導,分層要求,協(xié)商作業(yè),力求使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fā)展。
蘇聯(lián)教育家贊可夫在《和教師的談話》一書中說:“如果班級里能夠創(chuàng)造一種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氣氛,孩子們就能把自己的各種印象和感受、懷疑和問題帶到課堂上來,展開無拘無束的談話,而教師以高度的機智引導并且參與到談話里去,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就可收到預期的教育效果。”這種師生之間“一種推心置腹地交流思想的氣氛”應該就是一種“民主”吧。而語文教學要真正實現(xiàn)有效教學,營造一個民主、寬松、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教學中,我們要努力去營造這種課堂上的民主氛圍來保護學生作為對話人的主體地位,使學生始終擁有一個安
全、自由和開放的心態(tài),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師生展開平等對話,使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主動學習。如我在上《“諾曼底”號遇難記》時,師生討論過程中沒有想到一個學生居然說出了如果他當時在船上,他會想盡一切辦法先逃命的想法,理由是生命對我來說只有一次,我要珍惜。盡管當時我很吃驚,因為這是我沒有預想到的,但這種想法卻是真實的,我沒有去批評他,而是尊重了這個學生獨特的想法,我說:“你的想法很真實,老師若在場,也會有這樣的想法的,自己的生命應該珍惜,但你想想,其他人的生命不也是同樣很珍貴嗎?”我的“機智引導”,使他及其他同學辨明了是非,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試想,如果我當時用裝腔作勢的態(tài)度去批評或糾正他,那么就會導致學生將不再敢開口去“說”,而且達不到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