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亞萍(江蘇省江陰市青陽第二中學)
試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運用
蔣亞萍(江蘇省江陰市青陽第二中學)
語文是一門人文學科。新《課程標準》中規(guī)定,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趣,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語文教學的重要內(nèi)容。一直以來,人們都致力于有效語文教學方式方法的研究,目的就是想找出一條“終山捷徑”。而我則認為語文教學的發(fā)展,“情感”這個支撐點絕對不能忽視。
我國六朝時期的文藝理論家劉勰在《文心雕龍?知音》篇中指出:“夫綴文者情動而辭發(fā),觀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雖幽必顯?!币馑际钦f,作者的主觀情思是貫穿于作品之中的,而且情感在審美欣賞的閱讀活動中有著極其顯要的作用。
日常的語文教學,學生多是感到枯燥乏味,往往處在消極被動的狀態(tài)下。細細推究原因,很快我們就可以知道,那是執(zhí)教者只把語文當做工具來教了,過多強調(diào)了語文教學的工具性特點,而忽視甚至是抹殺了它人文性的特征。
要擺脫這一窘境,教學過程中就必須根據(jù)語文學科的本質(zhì)屬性——心聲性去施教。德國著名學者斯普朗格曾說過這樣一句話:“教育就是喚醒?!弊鹬剡@一事實,用情感去引發(fā)學生的共鳴,喚醒他們混沌的心靈,這樣他們才有可能真正走進文學的殿堂,由衷熱愛和靈活運用本國的文字語言,才有可能在良好的精神土壤上,于潛移默化中,培植健康健全的人格氣質(zhì)、胸襟境界。有詩云: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能讓語文教學立于不敗之地的活水是什么,我個人認為那就是“情感”!那么語文教學中如何實施這一策略呢?我對此做了一些點滴的嘗試。
導語是課堂的突破口,有人把它稱之為是“上弦”“定調(diào)”,很形象地概括了它的作用。人的情感總是在一定的場合下才產(chǎn)生的,教師登臺上課,有的學生很快能進入狀況,而有的孩子則不行,這時教師就要充分發(fā)揮個人的魅力,想辦法讓學生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調(diào)整好狀態(tài),集中注意力,我想“以文入情”無疑是個不錯的方法。例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時,我是這樣做的:同學們,一年四季,最美的就要數(shù)春天了。陽光明媚,萬紫千紅,生機盎然,給人以無限希望。古往今來,多少詩人曾經(jīng)描寫過春天醉人的景色。杜甫筆下的春雨善解人意,“潤物細無聲”,王安石筆下的春風,浩蕩千里“又綠江南岸”,那么在散文家朱自清的筆下,春又是怎樣的呢?——這則導語本身就是一首優(yōu)美的話春文字,透過幾句富有優(yōu)美意境的春意古詩的吟誦,學生還沒有讀文,似乎已到了“未見其人先聞其聲”的境地,早已沉浸于濃濃的春意之中了。這樣順勢一引,學生自然而然地進入了文本,體會了作者在文中所要抒發(fā)的喜愛春天贊美春天的情感。
清代學者況周頤說過一句話:“讀詞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絕佳者,將此意境締構(gòu)于吾想望中?!笨梢哉f,一篇好的文章就是一幅耐人咀嚼的畫!語文教學中,我們?nèi)绻芡ㄟ^再現(xiàn)文中的形象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那效果必定是事半功倍的,在學生的求知生涯中留下深刻的印象。例如,電視散文《父親》的閱讀欣賞,對于初一的孩子來說理解難度頗大,特別是抓主旨的時候,但學生對活動的畫面內(nèi)容很敏感??紤]到這一特點,在進行相關教學時,我啟動了多媒體,給學生觀看了央視播放的一段視頻影像。學生在視頻繪聲繪色的渲染下,視覺、聽覺、感覺很快受到了沖擊。再加上自身知識的儲存和生活經(jīng)驗的積累,學生解讀人物形象之后很快提煉出了“關愛老人”“關愛父母”等有價值的主題。這一“以境促情”的教學方式,較好渲染了教學的氛圍,激起了師生情感的共鳴。
語言是情感的載體,葉圣陶先生說:“凡是出色的文學作品,語言文字必須是作者情感的最貼切的符號?!倍首x就有把課文中的無聲語言變?yōu)橛新曊Z言的無限魅力,它更是閱讀者對文字信息的再創(chuàng)作。情感不是標簽,不會貼在作品的表面,而是蘊藏在作品中。情意盎然的朗讀,或使人凝思靜想,心馳神往,或讓人蕩氣回腸,潸然淚下。它是語文教學中登堂入室不可或缺的一步。例如教學宋學孟的《柳葉兒》時,我引導學生對幾個重要的段落作了反復的誦讀。隨著一遍遍角色的演繹,學生慢慢沉浸在了那個未曾體驗過的世界里,看到了文中的“我”,聽聞了“我”的笑,感知了“我”內(nèi)心苦中作樂的哀愁。抑揚頓挫,情真意切的朗讀讓學生頓生求知的欲望,汲取更多豐富的精神營養(yǎng)。
古人在《樂記》中曾經(jīng)說過:“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乎心?!薄把灾蛔?故長言之;長言之不足,故嗟嘆之;嗟嘆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庇纱丝梢?早在人類文明的啟蒙時期,詩、歌、舞都是同出一源——“心”的產(chǎn)物。中學語文現(xiàn)行教材中多的是文質(zhì)兼美的精品,很多還是膾炙人口的適合演唱的詩詞歌賦。語文教學中適時地引入音樂,以樂生情,可以快速開啟教學的窗口,溝通師生的心靈,提升學生的審美情趣。例如,教學黃霑的《我的中國心》時,我則讓學生學習張明敏的演唱。通過反復地吟唱,學生找到了理解歌詞情感的切入點“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理解了海外游子渴盼回歸,永遠心向祖國的摯愛之情。一首歌唱響了一堂課,學生熱情空前高漲,而且很快就將全文記憶下來了。如此有利于課堂教學效果提高的措施,何樂而不為呢?
心理學上說,情感與認知存在著一定相互制約和相互促進的規(guī)律。一方面,認知是情感產(chǎn)生和發(fā)展的理性基礎,認知越深刻,情感也越深刻;認知越淺薄,情感也越淺薄;認知不正確,就會產(chǎn)生錯誤的情感。另一方面,情感又反作用于認知。語文教學中,關注學生的認知,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認知為我所用,能很好地達成語文教學的道德和情感目標。例如,教學都德的《最后一課》的時候,我就學生掌握的圖文資料和有關抗日戰(zhàn)爭的認知情況,讓他們開誠布公談了自己的感受,并引導他們做了一定的想象:如果這場戰(zhàn)爭還沒有結(jié)束,你會如何做?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思考間爆出了情感的火花,這就為教學的開場打下了一個良好的基礎,深刻體會作品主人公小弗朗士那時那刻的心境,愛國主義的教育目標也在人物形象感知的同時得到了實現(xiàn)。事實證明,課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目的性都比之前增強不少,教學的效果也相當不錯。
綜上所述,情感和語文教學密不可分。課堂上情感的投入,是構(gòu)成和促進師生之間“教”與“學”的橋梁和紐帶,是提高課堂效益“活水”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頭”。語文老師如果能自我修煉,讓自己的課變成一幅畫,一首歌,一段曲,一個故事,那學生的發(fā)展勢必是生生不息,突飛猛進,從而也能真正領悟生活,追求和實踐真、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