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申龍 傅旭軍 朱丹華 李佰權 袁鳳杰
菜用大豆新品種浙鮮豆4號
朱申龍 傅旭軍 朱丹華 李佰權 袁鳳杰
朱申龍,副研究員,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杭州 310021,E-mail:zwsddz@zaas.org
傅旭軍,朱丹華,李佰權,袁鳳杰,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浙鮮豆4號原名浙D8108,是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采用有性雜交育成的菜用大豆新品種,2007年通過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國審豆2007022)。母本是從日本引進的菜用大豆品種矮腳白毛,為灰毛、白花、中熟菜用型春大豆,田間表現較抗倒伏和抗病毒病。父本AGS292是亞洲蔬菜研究發(fā)展中心(AVRDC)選育的菜用大豆品種,田間表現早熟、紫花、大莢,鮮食品質較好,但對倒伏和病毒病的抗性較差。1998年秋配制雜交組合,經多年秋、冬季加代結合系譜法選育,于2003年獲得純合的優(yōu)良品系。
浙鮮豆4號為有限結莢類型,株高30~35cm,株型緊湊,主莖節(jié)數9.7個,分枝數1.8個,葉片卵圓形,中等大小,灰毛、紫花,單株莢數30個左右,多粒莢率69.3%,成熟種子黃皮,子葉黃色,臍色黃,百粒鮮質量約60g,百粒干質量30.1g。從播種到采收青莢約81d(天),適宜上海、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湖南、湖北、海南等地春播栽培。
2.1 播期 南方大部分地區(qū)適宜的播種期為3月下旬~4月中旬,海南和廣東部分地區(qū)可適當提早播種。播種宜選擇雨過天晴后、地墑適宜時進行。露地栽培和地膜覆蓋栽培皆可,但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時播期較露地栽培可提早7d(天)。
2.2 種植方式和密度 南方地區(qū)菜用春大豆生長期多雨水,宜采用窄畦、深溝、高壟的種植方式,一般溝深約20cm,畦(含溝)寬1.3m,每畦種3行,穴播。中等肥力地區(qū)每667m2適宜種植密度為1.3萬~1.6萬株,每穴留苗2株。
2.3 肥水管理 浙鮮豆4號分枝性和結莢性均好,在肥水充足的情況下容易倒伏,因此在肥水管理上應堅持重施基肥、巧施花莢肥,并以有機肥為主的原則。肥力中等及中等以下的田塊每667m2可用50kg餅肥或25kg三元復合肥(N∶P2O5∶K2O為18∶8∶15,深圳芭田生態(tài)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產)作基肥,苗期結合中耕除草酌情追施尿素。開花結莢期因營養(yǎng)生長和生殖生長并進,是菜用大豆的需肥高峰期,應根據植株長勢及時追肥,每667m2追施尿素3~5kg或葉面肥(山東科海聯(lián)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遇干旱及時灌溉,以減少落花落莢,促進鼓粒飽滿。
2.4 田間管理 出苗后及時查苗補缺,保全苗,三葉期前后定苗;營養(yǎng)生長期間進行1~2次中耕和培土,結合中耕施肥、除草和清溝,確保排水通暢,防止田間積水。5月后隨著氣溫的回升,病蟲害逐漸增多,特別是食葉性害蟲如大豆斜紋夜蛾時有發(fā)生,應及時進行防治,可用阿維菌素粉劑(南京保豐農藥有限公司生產)對水600倍進行防治。
2.5 適時采收 開花后35~40d(天)為適宜采收期,此時全株約有80%以上的綠色豆莢充分鼓粒、飽滿,植株尚未開始褪綠轉黃,應及時采收。
2.6 種子生產 南方地區(qū)春播夏收的種子活力較差,經秋冬兩季較長時間貯藏,種子發(fā)芽率較低,不宜作為來年的生產用種。夏播或秋播生產的種子發(fā)芽率好,但由于春大豆秋播時生長期明顯縮短,種子產量較春播明顯下降,所以秋播時應加大種植密度,每667m2栽2萬株以上,同時應盡可能提早播種,將播期安排在6月下旬~7月上旬,7月下旬以后播種種子產量極低。較理想的繁種方法是在北方選擇適宜地區(qū)建立繁種基地,試驗表明,黃淮地區(qū)和遼寧鐵嶺以南地區(qū)是較為理想的繁種區(qū)域。
2010-01-14;接受日期:2010-03-08
國家“863”計劃項目(2006AA100104),浙江省重大科技專項(2006C1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