審定編號:國審麥2009009
品種來源:周麥13/新麥9號
特征特性:半冬性,中晚熟,成熟期比對照新麥18晚熟1天,比對照周麥18早熟1天。幼苗半匍匐,葉色濃綠色,分蘗力較強,成穗率偏低。株高93cm左右,株型緊湊,旗葉寬長、上沖,葉色深綠,植株有蠟質,株行間透光性好。穗層不整齊,穗大穗勻,結實性好。穗紡錘形,長芒,白殼,白粒,籽粒半角質、腹溝較深、飽滿度一般。兩年區(qū)試平均每667m2穗數(shù)37.4萬穗,穗粒數(shù)38.7粒,千粒重41.3g。冬季抗寒性較好,耐倒春寒能力較弱??沟剐灾械?。較耐高溫,熟相好。接種抗病性鑒定:慢葉銹病,中感條銹病、白粉病,高感赤霉病、枯病。區(qū)試田間試驗部分試點中感葉枯病,高感葉銹病和條銹病,有穎枯病發(fā)生。2008年、2009年分別測定品質(混合樣):籽粒容重798g/L、790g/L,硬度指數(shù)49.0、51.5,蛋白質含量13.53%、14.12%,面粉濕面筋含量27.4%、28.2%,沉降值29.8ml、32.7ml,吸水率53.1%、53.4%,穩(wěn)定時間6.4分鐘、8.2分鐘,最大抗延阻力298E.U、387E.U,延伸性13.9cm、12.4cm,拉伸面積59cm2、66cm2。
產量表現(xiàn):2007~2008年度參加黃淮冬麥區(qū)南片冬水組品種區(qū)域試驗,平均單產576.3kg/667m2,比對照新麥18增產6%;2008~2009年度續(xù)試,平均單產545.3kg/667m2,比對照新麥18增產9.54%。2008~2009年度生產試驗,平均單產505.6kg/667m2,比對照新麥18增產7.3%。
栽培要點:適宜播期10月上中旬,每667m2適宜基本苗15萬~18萬苗。注意防治條銹病、葉銹病、紋枯病、蚜蟲等病蟲害。高水肥地注意控制播量,掌握好春季追肥澆水的時期,防止倒伏。
適宜在黃淮冬麥區(qū)南片的河南(信陽、南陽除外)、安徽北部、江蘇北部、陜西關中灌區(qū)、山東菏澤地區(qū)高中水肥地塊早中茬種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