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免费av电影一区二区三区,日韩爱爱视频,51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91视频爱爱,日韩欧美在线播放视频,中文字幕少妇AV,亚洲电影中文字幕,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网址,久久综合视频网站,国产在线不卡免费播放

        ?

        維特根斯坦邏輯圖像論的使用解讀*

        2010-02-11 07:34:15
        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0年4期
        關鍵詞:涵義記號同構

        黃 敏

        維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在《邏輯哲學論》的序中說:“整本書的意義可以這樣概括:所有能說的都能說清楚,不能說的必須對此保持沉默?!苯酉聛砦覀冏x到,達到這一目的的途徑就是為思想(Denken),或者確切地說為思想的表達,劃定界限。只要確定了哪些命題有意義,哪些無意義,也就確定了這條界限。邏輯圖像論可以看作是關于在何種意義上命題具有意義的理論,因此這條界限的性質取決于如何理解邏輯圖像論。關于邏輯圖像論,通行的解釋是:名稱與客體相對應,命題與其所表征(darstellen)的事態(tài)(Sachverhalt)共有邏輯形式,這就使一個命題成為一個事態(tài)的邏輯圖像,從而決定了命題的意義。由于形式就是客體結合的可能性,而可能性在維特根斯坦那里屬于邏輯(2.0121)①L.Wittgenstein,Tractatus Logico-Philosophicus,Trans.C.K.Ogden,with an intro.by Bertrand Russell,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Ltd,1955.本注及以下凡引自該書,均只注明文內編號。譯文參照德文,并略有改動。,這種理解筆者稱為邏輯解讀。

        《邏輯哲學論》2.141說,圖像是事實。這里所說的事實,就是圖像要素按特定方式的結合(2.14)。這種特定的結合方式就是圖像的結構,而這種結構的可能性是描畫形式(2.15)。圖像要能夠表征實在,就必須與其能表征的東西共有描畫形式(2.17)。把這一點和圖像要素與客體的對應結合起來,就不難看到,圖像最終與其所表征的事態(tài)在結構上對應——“圖像要素以特定方式結合起來,這表明各物也是這樣結合的”(2.15)。由此自然可以認為,圖像與事態(tài)的同構關系使其能夠表征實在。既然命題被視為圖像,這一點也適合于命題。

        但是,邏輯解讀并不是一種單義的解讀。命題的邏輯結構既可以被理解為使用命題的依據,也可以被理解為使用命題的后果。也就是說,我們可以把命題與實在同構理解為對于命題具有意義這一點的解釋,也可以將其理解為是對使用命題的行為的一種闡明,而并不具有解釋效果。前一種理解直接把同構關系作為前提,后一種理解把邏輯解讀置于使用的前提下考慮。

        本文的目的是,邏輯解讀需要在使用的前提下才能接受,因而其基礎是對于邏輯圖像論的使用解讀。筆者推薦的理解是這樣的:正是由于我們使用命題來描述實在,命題才與實在同構,因此對命題的理解內嵌于使用,在這種意義上,只有在使用中命題才有所說;另外,命題所說的是什么,這一點取決于對使用者來說命題所具有的結構,這種結構表征了實在。聯系這兩方面的是一種真理概念,通過為命題賦予真值,關于行為的約束對應于一種對于命題內容的約束。

        從使用的角度來理解邏輯圖像論,在維特根斯坦研究文獻中是極少的。肖茲爾(Schwyzer)①Schwyzer,H.R.G.,Wittgenstein's Picture Theory of Language,in I.M.Copi and R.W.Beard(eds.),Essays on Wittgenstein's Tractatus,New York:Macmillan,1966,pp.271—88.、謝爾(Shier)②David Shier,How can pictures be propositions?,Ratio(new series)ⅪApril 1997,pp.65—75.和奧斯特勞(Ostrow)③M.B.Ostrow,Wittgenstein's Tractatus:A Dialectical Interpretation,Cambridge,2002.以不同方式給出過這種解讀。在肖茲爾看來,命題(Satz)是動詞性的“思想”(thinking),而邏輯圖像論是一種關于表征行為的理論。這種理解忽視了結構或者邏輯的方面,從而使整個邏輯句法關于命題記號的談論無從立足。謝爾看到使用是使命題成為命題的要素,但沒有看到命題內在于使用這一點。奧斯特勞則追隨目前流行的戴爾蒙德(Diamond)和康南特(Conant)的理解,認為不存在一種限定使用行為的東西,或者廣而言之,不存在顯示的東西。這種理解誤解了顯示與使用的關系,進而實際上完全誤解了顯示這個概念的真正意義。

        筆者的解讀,其擴展價值在于為理解整個《邏輯哲學論》提供了框架。如果這種解讀是對的,那么《邏輯哲學論》關于命題意義的邏輯研究就是從使用活動的內部描述使用活動受到的限制,這種描述在某種特定意義上具有倫理動機,即,思想的界限是倫理性的界限。限于篇幅,本文集中精力給出這種解讀,其擴展價值另文處理。

        邏輯圖像論的主導思想是,借助圖像來表明命題的本質。因此,理解邏輯圖像論,要從命題與圖像的對照關系如何建立開始。維特根斯坦在《筆記本 1914—1916》中這樣說:“能夠否定一幅圖像嗎?不能。圖像與命題的區(qū)別就在于此。圖像可以用來作為命題。但這就必須加上一些東西使它有所說。簡言之,我只能否定圖像是正確的,但不能否定圖像?!雹躄.Wittgenstein,Notebooks1914—1916,2nd Edition,ed.by G.H.von Wright&G.E.M.Anscombe,trans.by G.E.M.Anscombe,Oxford:Blackwell Publishers,1961/1979/1998,p.33.同一天的筆記緊接著說:“通過使圖像要素與客體對應,圖像得以表征情況,得以有對與錯?!边@似乎是在說,圖像與命題的區(qū)別在于,命題的成分與客體對應,但圖像缺乏這種對應,把這種對應加上去,圖像就有所說了。

        維特根斯坦的真實意思究竟是什么,需要進一步考慮。假設有這樣一幅畫,畫的是兩個人在擊劍。按照維特根斯坦的說明,如果這幅畫的要素沒有與客體(兩個人、劍等等)建立對應關系,那么這幅畫就不能被肯定或否定,因而什么也沒有說。在何種意義上這幅畫說了些什么呢?畫布上有兩個人形和兩把劍的形狀以特定方式構成的圖案,我們可以辨認出這些圖案,然后說“這里有兩個人在擊劍”,從而給出關于這幅畫的描述。顯然,這個描述是對這幅畫本身的描述,而不是關于這幅畫說了什么的描述。關于一幅畫的描述給出的是畫的特征,但畫的特征不足以決定它所說的是什么。這一點對于康定斯基的作品顯然非常適用。這里的問題不在于我們對圖畫了解得不夠,給圖畫添加新的特征對我們沒有任何幫助。因此,維特根斯坦所說的,把圖像要素與客體的對應加上去,就能夠使圖像有所說,并不是把這種對應關系作為圖像的特征加進去。圖像有所說,意味著僅僅看圖像而事先不知道它在說什么,就能知道它所說的是什么,圖像本身的某些特征必定以某種方式起作用——與客體的對應關系使得我們能夠挑選出這些特征。因此,為使圖像有所說而添加的東西是一種本身不屬于圖像的東西,它的作用在于使圖

        一、邏輯圖像內在于使用

        像的某些特征突出,從而使我們通過這些特征看到它所說的是什么。

        在《邏輯哲學論》中,這種為圖像添加對應關系從而使其有所說的想法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這樣一種看法:使其成為圖像的表征關系(representing relation)也屬于圖像(2.1513)。這里所說的表征關系就是圖像要素與客體的對應關系。這種說法在《筆記本 1914—1916》的基礎上修改了圖像的概念。表征關系不再是外加于圖像的東西,而是使圖像成為圖像的東西。如果使圖像成為圖像的東西本身就屬于圖像,那么圖像本身就有所說,而不必添加其他東西。因此,表征關系就是表明圖像是圖像的東西,而不是解釋一個東西為何變成圖像的東西。在這種意義上講,一個圖像缺少表征關系是不可能的。這種新的圖像概念可以這樣表述:圖像內在于表征關系。

        關鍵的轉變是,原來被作為外在關系的表征關系被處理成內在關系了。圖像與實在具有表征關系,如果這是一種外在關系,那么圖像具有獨立的存在,而如果是一種內在關系,則圖像的存在依賴于表征關系。無論如何,圖像與實在建立表征關系,我們都可以說是在使用圖像來表征實在。因此,如果表征關系是一種外在關系,那么這種使用就是依據圖像的某些特征來進行的,這種特征就是其結構;如果是一種內在關系,那么圖像的使用決定了它是圖像,而其結構就是圖像的結構。這種差異使我們按照不同的方式來理解邏輯解讀:按前一種方式理解,命題的邏輯結構就是使其成為命題的東西,我們使用命題,是因為它具有這種邏輯結構;按后一種理解,命題的邏輯結構是通過使用建立起來的,邏輯結構揭示了命題的用法。

        這種轉變是非常自然的。圖像總是以物理的形態(tài)存在著,就這個意義而言,圖像可以什么也沒有說。例如康定斯基的畫由涂在畫布上的色塊構成,它可以用來包東西,也可以做成衣服穿在身上,或者是一個陳列品,與三星堆的面具擺在一起。這時,圖像可以是圖像,也可以是別的東西。當我們把它當成圖像時,可以在添加了某種東西的意義上這樣說。但是,進一步考慮畫布上的色塊作為圖像的真正意義,當它被用來包東西的時候,就不是被用來作為一幅畫使用;當它被用來當成一幅畫時,就是一幅圖像。這樣一來就容易看到,一個東西是圖像,就是它被看作圖像,而不是它本身就是圖像。由此就有了表征關系是一種外在關系的理解。從外在關系到內在關系的轉變是這樣的:如果關注的是圖像的概念,關注的是什么是一幅圖像,而不是作為圖像的某物,那么我們必須把表征關系當成內在關系。這不是某種魔法使畫布接受表征關系的控制,而是由于這樣一個簡單的事實:對于把它看成圖像的我們來說,它不可能不是圖像;它是圖像,這一點已經被我們把它看作圖像確定下來了。

        這種轉變是否必然呢?對此維特根斯坦沒有給出提示。筆者已經證明,除非把一個整體作為初始的東西給定,否則不可能從構成整體的部分入手來確定這個整體,這導致了《邏輯哲學論》中所貫徹的闡明式分析法①黃敏:《維特根斯坦〈邏輯哲學論〉的入口》,《哲學研究》2008年第5期。。同樣,對于某物是圖像這個事實來說,除非某物已經是圖像,否則也不可能以先給出某物,再給出圖像的識別性質,然后令其結合的方式來確定這個事實。事先承認這個事實,就意味著沒有一種用來把圖像與其他東西區(qū)別開的識別性質,這種性質添加給某物就使其成為圖像。在這種意義上,表征關系不是如性質一般外在于圖像的東西,而必須理解為看待某物的方式,按這種方式,圖像在一開始就是圖像。這就是說,圖像內在于表征關系。表征關系的建立在于使用圖像來進行描述,因此,圖像內在于表征關系,其實就是在說,圖像內在于使用。

        二、圖像的邏輯性質

        有了這個基礎,就可以用一種非常直觀的方式刻畫圖像的邏輯性質。自然,圖像并不表征自己,我們用圖像來表征另一個東西,這就是維特根斯坦所說的,圖像從外面刻畫它所刻畫的東西,這使它有對錯之分(2.173)。這種對錯之分所針對的首先是圖像是否達到了使用的目的,這表現為圖像具有真假。自然而然的理解就是,達到使用目的的圖像刻畫了它所刻畫的東西,因而,正確的圖像與其所刻畫的東西相符合。正是因為圖像表征的是另外的東西,才會有出錯的可能性,因此,圖像具有對與錯的可能性,即二值性,就來源于圖像的使用方式——這種二值性表明圖像所表征的是其他東西①Diamond討論了二值原則在維特根斯坦那里與命題概念的關聯。參見 Cora Diamond,Truth before Tarski:After Sluga,after Ricketts,after Geach,after Goldfarb,Hylton,Floyd,and Van Heijenoort,in Erich,H.Reck(ed.)From Frege to Wittgenstein:Perspectives on Early Analytic Philosophy,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pp.252—282.。

        圖像的使用,就是要使我們能夠從圖像所具有的特征看出其所表征的是什么情況。這個目的限制了圖像必須以何種方式來看,而不是看到了何種特征。圖像必須以何種方式看,受制于圖像是圖像這一事實;圖像包含何種特征,這一點決定了圖像所表征的是什么。因此,圖像的使用目的所要求的就是,看圖像的方式使得圖像所要表征的情況被突出出來。維特根斯坦用這種方式表述這個要求:圖像中包含著其所表征的事態(tài)的可能性(2.2及以下)。由于事態(tài)的可能性就是客體如此結合的可能性,表征該事態(tài)的圖像作為圖像所具有的可能性就是圖像要素如此結合的可能性。在共享這種可能性的前提下,圖像要素結合在一起的方式,就表明了客體在事態(tài)中的相應結合(2.15)。這樣就得到了關于圖像的同構原則。在使用的背景下理解圖像概念,同構原則的提出毫不突兀。

        這樣一來,使用解讀就為圖像的二值性和結構性提供了一個統(tǒng)一的理解模式?;谶@種理解,圖像必須被看成事實而不是客體②關于事實與客體的區(qū)別,特別是這種區(qū)別與二值性的關系,可參見 C ora Diamond,Truth before Tarski:After Sluga,after Ricketts,after Geach,after Goldfarb,Hylton,Floyd,and Van Heijenoor.。圖像是一種特殊的事實,它具有另一事實的形式。如果不借助于使用,不借助于圖像被看作圖像這一點,一事實具有另一事實的形式,這是不可理解的。

        顯示與言說的著名區(qū)分在這種理解中變得非常清楚。顯示的東西,就是使用者在圖像中看到的東西;言說的東西,則是使用者通過圖像所看到的被圖像所表征的東西。命題的記號特征、命題記號的指稱、命題的邏輯形式以及邏輯結構,這些都是顯示的東西,屬于命題的東西中只有命題所表征的事態(tài)是可以說的。

        命題說情況就是如此,這一點對應于命題所展示(darstellen)的涵義(Sinn)③3.3中說,只有命題才有涵義( Sinn),只有在命題語境中名稱才具有指稱( Bedeutung)。顯然,維特根斯坦嚴格地區(qū)分了涵義與指稱,而這個區(qū)分跟事實與客體的區(qū)分相對應。(2.221),而涵義是顯示出來的(4.022),這也是命題作為圖像基于使用目的所具有的必要特征。前面指出,圖像的使用目的要求僅從圖像就可以看到圖像所說的是什么,這一點就體現為,命題顯示其涵義。事實上,命題被理解為圖像,這就要求我們對命題所能了解的一切都能夠并且必須能夠顯示出來。

        進一步,可以理解 3.33所表述的邏輯句法分析理念,即“在邏輯句法中,記號的意義不應該起任何作用;邏輯句法應該絲毫不用提及記號的意義而能夠建立起來;它應該假定的僅僅是對表達式的描述”。按 3.323的提示,當聯系到使用時,一個記號(sign)就是一個符號(symbol)。符號依據其用法得到個體化,而記號則依據其物理形態(tài)區(qū)分開。比如“green”這個英文記號,當作為格林先生的名字時和作為“綠色的”這個詞使用時,就是不同的符號。按 3.325的提示,邏輯句法就是聯系到使用而加以區(qū)別的記號法,即在記號與符號間建立一一對應的關系。因此,邏輯句法分析理念就是這樣一個原則所要求的:命題所能言說的一切,都應當能夠在命題中顯示出來。只要限定了命題所顯示的東西,或者說只要在顯示的層次上表明命題受到何種限制,也就表明了命題的本質。

        在給出了關于邏輯圖像論的使用解讀之后,筆者再討論兩個問題:一個是安斯康(Anscombe)所提出的對稱性問題④G.E.M.Anscombe,An Introduction to Wittgenstein's Tractatus,London,1959.,另一個是 4.06節(jié)以下給出的真這個概念。這些討論將展示使用解讀的一些至關重要的細節(jié),并進而表明這種解讀是可以接受的。

        三、對稱性問題

        關于對稱性問題,安斯康是這樣表述的:“很難看出為何不應當把被描述的事實當成本身是對于通常被認為描述它的命題的描述,而不是相反??紤]到命題和事實的內在特征,這是一個難題;因為命題(或用來描述的事實)和被描述的事實的所有內在特征都是同樣的?!雹貵.E.M.Anscombe,An Introduction to Wittgenstein's Tractatus,London,1959,p.67.產生這個難題的原因是,安斯康像其他人一樣認為使命題能夠描述事實的,是這兩者間的同構關系。這種同構關系是可逆的,如果命題與事實同構,那么事實同樣也與命題同構——既然這種同構關系使得命題被用來描述事實,那么何以沒有使得事實被用來描述命題呢?例如,我們用“筆在桌子上”這個命題來描述筆在桌子上這一事實,為何不能用筆在桌子上這個事實來描述“筆在桌子上”這個命題呢?

        這不是一個愚蠢的問題??雌饋碜匀坏幕卮鹗?用事實來描述命題是一種不方便的做法。這個回答是不切題的。如果僅僅是不方便,那么一種關于什么是命題的理解將仍然允許用事實來描述命題。問題在于,一種關于命題的合適理解應當表明,即使我們用事實來描述命題,這種被用來描述的東西也仍然是命題而不是被描述的事實。如果使命題能夠描述事實的是其與事實的同構,那么由于同構關系是對稱的,而命題描述事實,這種關系是單向的,同構關系不足以解釋描述關系。正是因此,這個問題是關于同構關系的問題。

        多年以后,安斯康本人給出了一個回答:“如果你說,正像命題是事實的圖像那樣,被命題所斷定的事實也同樣可以作為命題的圖像,你就必須把事實中的客體稱為‘名稱的名稱’。因為只有作為名稱,命題記號中的特定要素才是描畫事實的圖像中的要素。但是,獨立于其是圖像這一點,你不可能說明什么是圖像的要素。對于圖像所表現的事實要素來說,則不會有這樣的困難?!雹贕.E.M.Anscombe,Cambridge Philosophers II:Ludwig Wittgenstein,Philosophy,Vol.70,No.273(Jul.,1995),pp.395—407,p.398.這個回答在命題與其所描述的事實間建立了一種本體論上的區(qū)別,這個區(qū)別在于,圖像要素的識別,依賴于它出現于其中的是圖像,而要識別出一個客體,則與其是否屬于某個事實沒有關系。有了這個區(qū)別,圖像與其描述的事實間的同構關系就在這樣一種意義上是單向的:僅當我們把圖像要素理解成其所指的東西的記號,才能確定這些要素與什么對應。這就是說,除非這種單向性已經建立起來了,同構才不是作為可逆關系起作用。這種單向性體現為圖像作為圖像這一點,也就是說,作為圖像的必定是其所描述的東西的圖像,它是圖像,依賴于存在著它所描述的東西。

        奧格萊迪(O'Grady)立即否定了這種本體論上的依賴關系是解決同構性問題的正確答案③Paul O'Grady,Anscombe on the Tractatus,Philosophy,Vol.71,No.276,(Apr.,1996),pp.297—303,p.299.,并援引2.021和 2.0211說:“使涵義得以確定的是名稱固定于實在中,而不是名稱之間具有這樣那樣的聯系。因此使名稱成其為名稱的是其功能,它們代表別的東西?!雹躊aul O'Grady,Anscombe on the Tractatus,Philosophy,Vol.71,No.276,(Apr.,1996),pp.297—303,p.299.也就是說,名稱的功能是與其他隨便是什么的某物聯系在一起,這一點并不與與之聯系的是什么有關系,因此這種聯系不是本體論上的,而是功能上的。這種功能在于使用,它決定了命題與實在的表征關系是單向的。

        這個意見訴諸于使用,是使用決定了什么是命題或圖像,因而看起來與筆者的解讀一致。但是,對于命題的使用者來說,關于同構關系的功能解釋是一個不能訴諸的解釋,相反,安斯康的解釋經過適當限定是可以接受的。事實上,維特根斯坦在4.04節(jié)以下的說明支持這種本體論優(yōu)先性的解釋。這一段處理的是命題的邏輯多樣性,實際上也就是在處理同構關系,它否定了這樣一種可能性:我們可以用任意的記號法來表現邏輯多樣性。4.0412這樣說:“由于同樣的理由,對于通過‘空間的眼鏡’來看空間關系的唯心主義解釋是不令人滿意的,因為它不能解釋這些關系的多樣性?!币簿褪钦f,關于邏輯多樣性的限制,是一種客觀的限制。要描述的事態(tài)的邏輯多樣性決定了命題記號的邏輯多樣性,而這正是同構關系的本體論次序。

        安斯康的解釋需要這樣的限定:正是由于命題具有這樣的功能,實在才在本體論上優(yōu)先于命題,同構關系才是單向的。也就是說,本體論上的次序表明了一種功能性的要求。這個限定有助于說明筆者的解讀。命題內在于使用,這并不是說擺弄語詞的行為奇跡般地產生了命題,而是說,只有當我在使用命題時,命題才對我有所說,我才會有命題。我們需要關于使用的第三人稱理解和第一人稱理解間的區(qū)別,安斯康的解釋對于第一人稱理解的使用才有效。如果我就是使用命題的人,那么這種使用所要求的就是,依據我要描述的東西來安排我的命題,也就是說,使我的命題與要描述的實在同構。這樣一來,整個對稱性問題在一開始就不會提出來。

        第一人稱使用使得顯示的東西只能顯示而不能言說。描述(言說)一個命題,就是用另一個命題來描述它,而這就要求來到這個命題之外,或者說要來到使用這個命題的活動之外,而這就意味著這個命題不復存在了。因此,命題內在于第一人稱使用,就體現為使顯示的顯示出來。

        但是,要揭示命題的本質,就必須描述命題。關于命題的描述就是對于命題記號的描述,但體現命題本質的卻是符號,因此邏輯句法分析就必須在記號與符號間建立一一對應關系。在此基礎上,邏輯句法分析強調兩點:其一,這是對符號而不是對記號的分析,因而是從使用者角度進行的分析;其二,這是一種描述而不是解釋。通過說明記號的意義來解釋記號的使用,這必定是不充分的。正如某物與圖像的識別特征相加得不到某物是圖像這一事實,記號和它的意義相加,也不能得到有意義的記號。借助意義來解釋命題是不可能的。對邏輯句法進行描述,就是在承認意義及其理解的基礎上顯示這種意義和理解是怎樣的。邏輯句法分析就是從使用命題的活動內部,對這種活動受到的限制進行的描述。這里的要點是,命題內在于使用,就體現為對命題的邏輯句法分析只能在描述表達式的層次上進行,也就是說,把顯示的顯示出來。因此,邏輯句法分析是一種必須如此的分析。

        四、真與涵義

        命題與實在間的關系通過真表現出來。維特根斯坦似乎持一種關于真的符合論,例如 2.222就說:“圖像的真或假在于它的涵義與實在是否一致。”這種符合論觀點與意義概念聯系在一起,4.024說:“要理解一個命題,就是要知道如果它是真的話,情況是怎樣的?!比绻辉谑褂玫谋尘跋吕斫膺壿嫿庾x,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即使給定命題與實在共有邏輯形式,以及命題中名稱與實在的客體間的對應關系,也不足以確定命題的涵義。例如“伊阿果忌妒奧德賽”這個命題,即使確定了“伊阿果”和“奧德賽”的指稱,并且確定了這是個關于忌妒這種關系的命題,我們仍然不能確定這個命題說的是伊阿果忌妒奧德賽還是奧德賽忌妒伊阿果。李凱茲(Ricketts)推薦了一個辦法:在命題與實在的對應關系中加入一種對應規(guī)則①T.Ricketts,Pictures,Logic,and the Limits of Sense in the Tractatus,in H.Sluga and D.Stern(ed.),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ittgenstein,Cambridge,1996,pp.74—75.。例如“……忌妒……”說的是,左邊填入的名稱所指的客體忌妒右邊填入的名稱所指的客體。這個辦法的實質在于利用滿足,進而利用真,來確定命題的涵義。但是,它并不如表面上看起來那么奏效,因為“……忌妒……”說左邊填入的名稱所指的客體忌妒右邊填入的名稱所指的客體,與說右邊填入的名稱所指的客體忌妒左邊填入的名稱所指的客體,這是共有邏輯形式的兩個不同的對應規(guī)則,而表達式并沒有告訴我們選擇哪個。

        這實際上是關于真的符合論與真值條件語義學②筆者并不認為維特根斯坦把真值條件語義學作為建立命題語義的理論,他應當是把真值條件語義學所包含的直覺作為闡明命題語義的方法。相結合導致的問題。如果按照 4.024的提示,通過真值條件來確定命題的涵義,我們就面臨著在命題涵義沒有確定的情況下與事實建立對應關系的任務,但此時我們根本不知道與事實符合的東西是什么,而這相當于說我們不知道什么是符合。因此,除非這種符合是怎樣的關系,已經被命題的概念規(guī)定好了,否則不可能同時堅持符合論和真值條件語義學。這意味著命題的概念必須獨立于事實給出。

        正是在這種意義上,4.061說,命題具有一種獨立于事實的涵義。如果命題的涵義依賴于它所說的事實,那么只要允許按相反的方式理解符合,就會無法區(qū)分一個命題與它的否定,因為“‘p’以真的方式標記的恰好就是‘ p’以假的方式所標記的東西”(4.061)。因此,記號“p”與“ p”在涵義上的區(qū)別,或者說真與假之間的區(qū)別,并不受制于它們所說的事實。這個區(qū)別也不是記號層次上是否有否定號的區(qū)別,記號僅僅表明有這樣的區(qū)別,而不表明這種區(qū)別是什么,正是因此,“p”與“p”對于涵義來說是對等的。就此而論,真假之別必定包含在命題概念中。

        4.062 這樣表述這一點:“如果我們借一個命題所說的情況確實如此,那么命題就是真的。如果我們用‘p’來說 p,而我們所說的情況確實如此,那么‘p’在這種新概念中就是真的而不是假的?!蔽覀円苍S會說,真就是命題涵義所規(guī)定的。但接下來的 4.0621立即否定了這種說法——“在命題中出現否定,不是命題涵義的特征”,因為如果這樣,“p”就與“ p”具有不同涵義了。事實上,真能夠用來確定命題的涵義,這本身就已經表明涵義中不包括真。

        戴爾蒙德正確地指出,真假之別取決于使用①Cora Diamond,Truth before Tarski:After Sluga,after Ricketts,after Geach,after Goldfarb,Hylton,Floyd,and Van Heijenoort,pp.268—269.。她的理解與筆者不同。她依據李凱茲這樣說:“……命題的表達能力本質上涉及方向性,通過某種使用,某種按規(guī)則的約束與實在相對照的方式,這種方向性本身屬于命題,并且是可以顛倒的?!雹贑ora Diamond,Truth before Tarski:After Sluga,after Ricketts,after Geach,after Goldfarb,Hylton,Floyd,and Van Heijenoort,pp.268—269.在她看來,使用不過是在命題涵義可以顛倒的情況下插進來,在兩個相反的方向中按某個規(guī)則選擇一個方向而已。即使撇開李凱茲解讀的困難,戴爾蒙德的理解也與文本不符。在4.061中,命題的真假的可顛倒性是表明命題涵義在某種意義上獨立于事實的反面證據,也就是說,僅當涵義已經以獨立于事實的方式建立起來,這種可顛倒性才不會對確定命題涵義造成困難。因為此時這種顛倒是對已經確定的命題涵義進行顛倒。

        筆者的理解是,什么是真的,這一點必須與命題涵義一同確定。李凱茲和戴爾蒙德的困難表明,除非命題與其真值條件間的對應關系已經建立起來,否則我們不可能先給出這兩者,然后著手建立這種對應。這就意味著這種對應關系所包含的要素,即命題涵義與真的概念(它決定了什么是符合),是一同給出的。前面已經看到命題涵義不依賴于事實,因此什么是真,這一點也不依賴于事實。此外,真包含于命題概念中,但不屬于命題涵義,因此自然的解釋就是,既然命題內在于使用,真就屬于使用本身。

        關于真這個概念,筆者認為維特根斯坦的理解應當是,使用命題記號的事實已經決定了什么是真。這樣一來,2.222所表述的符合論就不是關于真的定義,而是關于真與符合如何聯系在一起的說明。使用命題記號的目的同時規(guī)定了什么是真以及什么是符合,這兩者與命題就是圖像、因而顯示其所說的是什么這一點結合在一起。命題并不斷定自己是真的,而是顯示如果自己是真的,情況會如何。這一點就使用目的來講就是要求命題與實在相比較,而符合的概念就由這種比較確定了。這種比較之所以可能,是由于使用決定了實在與之比較的就是內在于使用的東西,即命題,或者命題記號的涵義。

        猜你喜歡
        涵義記號同構
        巧用同構法解決壓軸題
        我的仙人掌
        指對同構法巧妙處理導數題
        同構式——解決ex、ln x混合型試題最高效的工具
        記號
        高等代數教學中關于同構的注記
        臟記號
        探究《說文》省形的真實涵義
        墻上的記號
        學生天地(2017年15期)2017-06-21 09:25:23
        塔克拉瑪干的記號
        小說月刊(2015年4期)2015-04-18 13:55:21
        中文字幕人妻精品一区| 国产91中文| 国产精品麻豆A啊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在线中文字幕| 男人的天堂av高清在线| 小宝极品内射国产在线| 乱伦一区二| 青青草视全福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专区| 日本高清视频www| 欧美在线不卡视频| 亚洲av日韩一区二三四五六七| 国产自拍成人免费视频|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蜜臀| 黄色资源在线观看| 毛片av在线尤物一区二区| 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脱狱者| 久久久久亚洲av成人无码| 欧美日韩在线免费看| 蜜臀av人妻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婷婷综合缴情亚洲狠狠| 日夜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性啪啪无码AV天堂| 精品奇米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大屁股喷水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 www.久久av.com| av在线播放中文专区| 天天摸夜夜摸夜夜狠狠摸| 中文字幕福利视频| 自拍视频在线观看成人| 精品人妻av一区二区三区| 一本色道久久综合亚洲精品不卡| 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视频播放| 视频区一区二在线观看|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色婷婷七月| 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亚洲av综合色区无码专区桃色|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sm| 国产高清一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