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春蘭
大同市三醫(yī)院(037008)
經(jīng)外周靜脈置入中心靜脈導管(PICC)是從周圍靜脈(貴要V、肘正中V、頭V)導入末端位于中心靜脈的置管技術,適用于長期靜脈輸液、腫瘤化療、腸外營養(yǎng)、老年患者輸液、需輸注高滲性或粘稠性液體者,尤其腫瘤患者,化學療法是臨床治療的重要手段,但長期的化療易致靜脈損傷及藥物外滲引起的局部皮膚損傷,給患者造成機體和經(jīng)濟上的損害。大同市三醫(yī)院2006年4月至2010年1月對各療程、大劑量化療患者實行PICC后,減輕了患者反復穿刺的痛苦,杜絕了化療藥物外滲的發(fā)生,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本組患者210例,男76例,女134例,年齡20~78歲,平均58歲,肺癌50例,胃癌70例,乳腺癌75例,肝癌6例,骨腫瘤3例,腸癌6例,所用的藥物為諾維苯、紫杉醇、長春瑞賓、氟尿密啶、阿霉素等,PICC導管留置時間40~310d,盡管PICC有許多優(yōu)點,但仍存在一些并發(fā)癥,經(jīng)及時處理后均順利完成化療周期。
采用BD公司4~5F導管,置管前向患者及家屬說明置管的優(yōu)點,解除患者的思想顧慮,簽署知情同意書.置管中嚴格按照BD公司提供的安全型PICC操作程序進行操作。置管過程特別注意:①安全型穿刺鞘在開啟包裝時,切勿觸碰白色按鈕,以免穿刺針彈回影響使用。②回抽導絲較測量刻度少于1cm以免損壞導管。置管成功后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穿刺日期、時間、部位、導管置入長度、臂圍,患者主訴及用藥情況等。
詳細向患者說明置管的目的、注意事項、穿刺方法、經(jīng)濟費用,獲得患者及家屬的同意并在知情同意書上簽字,做好健康宣教工作,消除患者的心理壓力,使患者認識到置PICC管不影響日常生活,而且避免了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損害,使患者在置管時真正做到身心放松狀態(tài)。
2.2.1 置管過程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原則,動作輕柔、穿刺部位24h更換無菌敷貼一次,以后每周更換1~2次,如有滲血及時更換,并按壓數(shù)分鐘,每次輸液前先注入20mL生理鹽水確認導管通暢,輸液后用20mL濃度為100U/mL的肝素鹽水脈沖方式正壓封管。換藥時觀察并記錄導管刻度,自下向上撕去無菌貼膜,注意觀察插管處有無紅、腫、熱、痛、液體滲漏等,及時詢問患者自覺癥狀,給予心理護理。
本組26例出現(xiàn)靜脈炎,穿刺上方發(fā)紅、腫脹,患者自覺疼痛,處理方法:首先抬高患肢,行50%硫酸鎂濕敷4~6次/d,每次10~30min與海普林交替外用,可同時給予口服阿司匹林、雙嘧達莫等藥物,必要時可給予激素治療,也可局部理療,更有效的是金黃散加黃酒外敷,3d左右癥狀消失,有文獻報道靜脈炎的發(fā)生率為2.6%~9.7%[1],通常與穿刺插管時的機械性損傷有關,后期出現(xiàn)的靜脈炎與化學刺激及患者的特殊體質(zhì)有關。靜脈炎的預防:①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消毒后待干再行穿刺,否則消毒劑可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學性刺激,引起靜脈炎。②減少機械性刺激,盡可能選擇貴要靜脈,同時,送管時動作要輕柔,以減輕對血管內(nèi)皮的機械損傷,避免在同一血管反復穿刺,防止引起血管損傷導致血栓性靜脈炎。③加強置管后的護理,更換敷料時,導管脫出部分切勿再送入血管內(nèi),以防止局部皮膚表面細菌通過,皮膚與血管之間的開放竇道逆行侵入,造成細菌性靜脈炎。
本組12例導管堵塞,據(jù)統(tǒng)計,導管在使用過程中導管堵塞占拔管的21%[2],其原因大致分兩大類: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是由于血液返流,在管腔內(nèi)形成凝血塊或血栓所致;后者原因較多,如導管扭曲、打折、藥物結晶沉積等。處理方法:血栓形成堵塞導管,通常先抽吸,將抽出凝血塊棄掉,尿激酶溶栓反復進行,直到回血良好,導管通暢。導管堵塞的預防:①使用可來福末端連接,此接頭有正壓封管的作用,防止回血。②正確沖管封管,采用20mL生理鹽水脈沖式動作,使沖洗液在管腔內(nèi)產(chǎn)生湍流,清潔和漂凈管壁,文獻報道[3],生理鹽水能維持細胞外液容量和滲透壓,與體內(nèi)水鈉平衡及血循環(huán)密切相關,充于血管內(nèi)可防止血栓形成,有效防止堵管。
為了減少導管異位的發(fā)生,插管至20cm左右時,囑患者頭轉向穿刺側手臂,下頜靠近肩部,以便導管順利進入上腔靜脈。特別消瘦的患者由助手按壓頸部血管,防止進入頸靜脈。做X線檢查,以確認導管尖端位置[4]。
PICC導管相關的感染主要有3種: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導管相關的血流感染。引起導管相關感染的微生物最常見是表皮葡萄球菌,約占的CR-BSI 30%,其次是金黃色葡萄球菌,約占13.3%,再者是腸球菌,約占12.8%,另外約有5.8%CR-BSI的是由念珠菌引起的[5]。本組1例患者發(fā)生導管感染,體溫在38~38.5℃,遵醫(yī)囑應用抗生素,局部給予熱敷、理療、換藥,經(jīng)處理后癥狀消失,繼續(xù)使用至療程結束,一般無需拔除導管。
導管相關感染的預防非常重要,應采取綜合措施:①嚴格執(zhí)行無菌操作,選擇合適的消毒劑及皮膚消毒方法,采用合適的敷料覆蓋導管部位,可選用火棉膠敷料,其可釋放銀離子,抑制細菌生長,常用的普通透明敷料有增加導管感染的風險。②每周一次低劑量抗凝劑和溶栓劑,預防管內(nèi)血栓形成,應用含抗生素的導管,可使管腔內(nèi)保持較高的抗生素濃度,以減少導管內(nèi)的菌落數(shù)。③制定嚴密的護理流程及護理措施,培養(yǎng)護理人員的技術,加強責任心,認真實施。
PICC是在直視下穿刺外周血管中心靜脈置管,操作簡便、安全,在導絲引導下置管成功率在96%以上,置管后避免了化療藥物對血管的損傷,而且可自由活動,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但該方法易引起相關的并發(fā)癥,所以要求護理人員必須做好置管操作、置管后護理、以及對并發(fā)癥的正確預防、處理,才能提高PICC置管的安全使用率,使患者真正體會到“一針治療”的優(yōu)越性。
[1] 譚海梅.腫瘤病人行PICC置管的臨床觀察與護理研究[J].實用護理雜志,1999,15(11):37-38.
[2] 賴麗芳.外周靜脈穿刺中心靜脈置管在老年病人中的應用及護理[J].現(xiàn)代護理,2001,7(8):73-74.
[3] 鄭春輝.PICC的并發(fā)癥及防治[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9):700-702.
[4] 郭秀茹.PICC置管116例體會[J].河南外科學雜志,2005,11(5):5.
[5] 杜麗萍.兩種不同途徑中心靜脈置管的效果比較[J]腸外與腸內(nèi)營養(yǎng),2003,10(3):163-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