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景云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檢驗科(157000)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體所致的慢性性傳播疾病,是性傳播疾病中危害最嚴重的一種,其主要通過性交、接吻、哺乳等方式進行傳播。臨床上對于梅毒螺旋體的確診主要通過實驗室檢測,目前實驗室常用的檢測方法為不加熱血清反應素實驗(USR)、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實驗(RPR)、梅毒螺旋體抗體被動顆粒凝集實驗(TPPA)3種,本文選取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09年收集的126份梅毒血清標本進行實驗對比,現(xiàn)報道如下。
對牡丹江市第二人民醫(yī)院2009年1月至12月間收治的126例梅毒患者的血清標本分別進行不加熱血清反應素實驗(USR)、快速血漿反應素環(huán)狀卡片實驗(RPR)、梅毒螺旋體抗體被動顆粒凝集實驗(TPPA)平行檢測。
USR試劑由廈門新創(chuàng)提供,PRP試劑由上海榮盛提供,TPPA試劑由日本富士瑞比歐株式會社提供。
1.3.1 USR法
取待檢血清0.05mL,加于玻片上的圓圈中,并分散到整個圓圈。用1mL注射器上專用針頭吸取抗原,每份待檢標本上滴加1滴,搖動玻片,4min后觀察結果。
結果判定:陽性(4+~3+):肉眼可看到大的或較大的塊狀物;陽性(2+):肉眼可見小塊狀物,在顯微鏡下可見較大的塊狀物,懸液清亮;陽性(1+);在顯微鏡下可見小塊狀物,均勻分布,為弱陽性;可疑(±):顆粒分布不規(guī)則,或為細小的粗糙物;陰性(-):顆粒細小,分布均勻。
1.3.2 RPR法
取待檢血清0.05mL,加入卡片上圓圈內(nèi),并分散到整個圓圈。在每份血清上滴加一滴RPR抗原。旋轉搖動器皿8min,立即用肉眼觀察結果。
結果判定:陽性:可見明顯黑色凝集顆?;蛐跗?。
1.3.3 TPPA法
①在微量反應板的第1孔加入標本稀釋液100μL,從第2~4孔每孔加25μL。②用微量加樣器取標本25μL至第1孔中,然后以2n的方式從第1孔稀釋至第4孔。③用滴管在第3孔中滴入1滴(25μL)未致敏粒子,在第4孔中滴入1滴(25μL)致敏粒子。④用微量振蕩器混合30s,加蓋后于室溫(15~30℃)下水平靜置。2h后觀察結果。
結果判定:陰性:粒子成紐扣狀聚集,呈現(xiàn)出外周邊緣均勻且平滑的圓形;弱陽性:粒子形成小環(huán)狀,呈現(xiàn)出外周邊緣均勻且平滑的圓形;陽性:粒子環(huán)明顯變大,其外周邊緣不均勻且雜亂地凝集在周圍。
經(jīng)3種不同檢測方法平行檢測126份梅毒血清,檢測陽性率分別為:USR法73.8%(93/126),RPR法76.2%(96/126),TPPA法100%(126/126)。前二者之間比較差異不大(P>0.05),前二者與后者比較差異均顯著(P<0.05),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故近年來推出換代產(chǎn)品TPPA試驗。TPPA以純化的梅毒螺旋體抗原致敏惰性的人工明膠顆粒替代TPHA試驗中的致敏紅細胞,使結果更為穩(wěn)定,敏感性和特異性也得到進一步提高[1]。TPPA檢測的是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包括IgM型和IgG型,可作為梅毒的確證試驗,但不適合用作治療效果的監(jiān)測。RPR其反應效價與病變活動有關,據(jù)有關文獻報道[2]。RPR抗原是吸附于活性炭的類脂質抗原。試驗在特制的白色紙卡上進行。陽性反應時,在白色底板上出現(xiàn)黑色的凝集顆粒或絮片,結果容易判斷。肉眼觀察,不需用顯微鏡,更易掌握和推廣。USR法采用的是改良的VDRL抗原。將該抗原用稀釋液稀釋后離心沉淀,于沉淀中加入EDTA、氯化膽堿和防腐劑。EDTA可使抗原在半年內(nèi)不變性,氯化膽堿可起化學“滅活”作用(滅活補體)。后兩者實驗方法簡單、方便、經(jīng)濟,對于梅毒的普查十分適合,但遇可疑病例仍須經(jīng)TPPA檢測確定。
[1] 王育瑛,趙文波.TPPA和RPR聯(lián)合檢測梅毒抗體的實驗研究[J].浙江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09,33(4):488-489.
[2] 楊建蘭,郎亦波.不同血清學診斷方法檢測梅毒螺旋體的結果分析[J].臨床和實驗醫(yī)學雜志,2009,8(5):9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