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光軍
黑龍江省牡丹江神經(jīng)精神病醫(yī)院(157014)
強迫癥(OCD)是以無法控制的強迫思維或強追行為作為特征的神經(jīng)癥,它的癥狀明顯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且病程遷延,常導致嚴重的功能損害一[1]。臨床目前主治藥物品種較多,都有一定的療效,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應。本文通過對比觀察氯米帕明和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強迫癥的臨床療效及不良反應,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牡丹江神經(jīng)精神病醫(yī)院自2008年3月至2009年11月的強迫癥患者84例,皆符合我國精神障礙分類診斷標準(簡稱CCMD-3及ICD-10)有關于強迫癥診斷標準;耶魯布朗強迫量評測表(YBCOS)中總分≥16分患者;符合美國精神學會的DSM-IV分類并符合“強迫”診斷標準[2];年齡在18~60歲;尚未服用過精神藥物,或有用藥史清洗2周以上;無其他器質性病變,無酗酒史;無其他精神障礙患者。采用隨機數(shù)字的表法將84例患者分為氯米帕明治療組(42例) 和艾司西酞普蘭治療組(42例)。氯米帕明組其中男19例,女23例;平均年齡為(37±9)歲;病程2~16年。艾司西酞普蘭組其中男18例,女24例;平均年齡為(38±11)歲,病程1~17年。兩組一般情況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氯米帕明組應用氯米帕明50~200mg/d治療,艾司西酞普蘭組應用10~20mg/d治療,兩組均以8周作為1個療程。
YBOCS(耶魯布朗氏強迫量測定表格);CGI(強迫癥臨床療效測評總表);TESS(不良反應測定表)。
顯效:癥狀基本消失;有效:YBOCS減分>30%;無效:YBOCS減分>30%者及因不良反應脫落者。
卡方檢驗,且P<0.05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8周后,氯米帕明組顯效29例,顯效率69.05%,有效37例,有效率88.1%;艾司西酞普蘭組顯效30例,顯效率71.43%,有效36例,有效率85.71%。兩組在治愈率無統(tǒng)計學差異(P>0.05)。治療期間氯米帕明組有17例(40.48%)患者出現(xiàn)惡心、乏力、嗜睡、頭暈、便秘情況出現(xiàn),其中有3例患者因為嚴重的腸胃功能失常脫落,其他患者經(jīng)對癥治療后皆恢復正常;艾司西酞普蘭組組有6(14.29%)例患者出現(xiàn)惡心、乏力、頭暈、便秘情況出現(xiàn),經(jīng)簡單對癥處理皆恢復正常。兩組在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方面存在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近年來大量研究表明,OCD發(fā)病與腦內的5-羥色胺(即5-FIT)功能的失調以及自身人格方面不完善等因素有關[3],常用于臨床治療的藥物大多為新型類抗抑郁藥物選擇性5-HT(5-羥色胺)再攝取類抑制劑藥物,亦稱為SSRIs。這些藥物中近兩年來技術比較新的產(chǎn)品為氯米帕明和艾司西酞普蘭。其對強迫癥和抑郁癥的治療都能起到較好的效果[4]。
本研究通過對比觀察的方式表明,艾司西酞普蘭組和氯米帕明組在治療強迫癥的顯效率及有效率相比較無較大差異(P>0.05)。這與以上研究結論相符。另外還顯示,艾司西酞普蘭組在不良反應發(fā)生概率要優(yōu)于氯米帕明組,與一些相關研究的文獻報道也是相似的。因此,艾司西酞普蘭治療強迫癥的療效與氯米帕明相近,而不良反應相對較少,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有利于患者長期治療。但本研究存在例數(shù)偏少,觀察期限稍短,缺少長時間隨訪,所得到的結果也有待進一步的驗證。
[1] 李凌江,楊德森,郝偉等.醫(yī)學領域生活質量研究的幾個問題[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6,3(1):59-62.
[2] 孟凡強.耶魯布朗強迫量表(YBOCS)[M].//沈漁邨.精神病學.4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5:203-204.
[3] 王國強,張亞林.強迫癥患者中樞單胺類遞質及神經(jīng)肽探討進展[J].臨床心身疾病雜志,2006,12(2):154.
[4] Chen ZG,Ding WF,Ren FL,et al.Determination of Anionic Surfactants in the Water by Resonance Light Scattering Technology[J].Anal Chin Acta,2005,550(1/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