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靜 王 濤
謝晶日教授治療兒童全結腸重癥潰瘍性結腸炎經(jīng)驗
林 靜 王 濤△
潰瘍性結腸炎 中醫(yī)論治 謝晶日 經(jīng)驗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哈爾濱150040)
△通信作者
謝晶日教授業(yè)醫(yī)30余載,擅長消化系統(tǒng)疾病的診治,對潰瘍性結腸炎的診治見解獨到和經(jīng)驗豐富?,F(xiàn)以謝教授治療兒童全結腸重癥潰瘍性結腸炎驗案一則為例,舉一反三,剖析謝教授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辨證的臨床思路及遣方用藥特點,以饗同道。
患兒,男性,11歲。于2008年6月無明顯誘因出現(xiàn)大便帶血,伴臍周疼痛,大便每日3~4次,黏液糊狀,經(jīng)當?shù)蒯t(yī)院腸鏡檢查,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住院治療15d,期間不規(guī)則應用美沙拉嗪、激素等治療(具體用藥及用量不詳),患兒病情無好轉。進而出現(xiàn)尿急、尿痛、肉眼血尿,腹痛、鮮血便加重,大便每日10~20次,于2008年7月2日在北京大學第三醫(yī)院就診,診斷為初發(fā)型全結腸重度潰瘍性結腸炎活動期并腎臟受累、重度失血性貧血、低鈉血癥、低鉀血癥、低鈣血癥,應用柳氮磺吡啶、美沙拉嗪等治療,效果不明顯,患兒1個月體質量下降14kg,遂求診于我院門診。癥見:腹痛,臍周痛甚,大便日3~5次,為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面色無華,滿月臉,無發(fā)熱及關節(jié)痛,精神尚可,舌質淡胖,苔薄黃膩,脈弦滑。結腸鏡檢查提示潰瘍性結腸炎,全結腸炎型,活動期,活動Ⅲ級,末段回腸炎性改變。病理報告示潰瘍性結腸炎。中醫(yī)辨證屬于素體脾胃虛弱,運化失職,濕熱蘊結大腸,久蘊化為瘀毒,損傷脈絡。治宜健脾燥濕導滯,清熱解毒止血。藥予柴胡15g,黃芩15g,黃連10g,黃柏15g,白頭翁15g,馬齒莧 25g,白及 10g,三七 10g,血竭 10g,薏苡仁 20g,蒼術15g,砂仁 15g,藿香 10g,佩蘭 10g,魚腥草 25g,赤石脂 15g。每日1劑,水煎,分2次溫服。經(jīng)上方口服10劑后,大便日1~2次,便中帶血減少,仍伴有腹痛,面色轉潤,時短氣。舌質淡嫩,苔薄膩,脈弦滑。在原方基礎上加煅龍骨、煅牡蠣各35g,靈磁石35g,繼續(xù)治療7d,每日排便次數(shù)1~2次,大便黃褐色無血,飲食尚可,疼痛減輕,癥狀比較穩(wěn)定,在上方的基礎上改三七為20g,薏苡仁30g,白頭翁30g,馬齒莧25g,白及15g,魚腥草30g。繼服15劑以鞏固療效。30d大便日1~2次,無膿血,腹痛消失,病變處于恢復期,復查便常規(guī)示便潛血(±)。
2.1 謝師對潰瘍性結腸炎病因的認識 謝師認為外感六淫、飲食不節(jié)、情志失調、稟賦不足等因素均可損傷脾胃功能而引發(fā)本病。首先,寒邪或暑熱等外邪,往往與濕邪相兼,直接影響于脾胃,使脾胃功能障礙,大腸傳導功能紊亂,清濁混雜而下,見腹瀉、腹痛、黏液膿血便、里急后重等。其次,飲食不節(jié),宿食內(nèi)停;過食肥甘厚味,嗜酒傷中,釀生濕熱;過食生冷,損傷脾陽。皆可使脾胃傳導失職,以致水濕內(nèi)停,氣血凝滯,與腸中穢濁之氣相搏結,發(fā)為腹痛、腹瀉。再次,平時脾胃素虛,復因情志影響,憂思惱怒,可導致肝氣郁結,橫逆犯脾,導致脾失健運,濕滯腸胃,日久氣血壅滯,損傷脈絡而化為膿血則便下赤白黏液。再者,勞倦內(nèi)傷,久病不愈,均可導致脾胃虛弱,升降功能失調,水谷停滯,清濁不分,混雜而下。腎陽與脾陽密切相關,命門之火能幫助脾胃腐熟水谷,助腸胃消化吸收。如久病損傷腎陽,或年老體衰,陽氣不足,脾失溫煦,運化失常而成本病。最后,久病入絡,濕熱、寒凝等邪壅塞腸絡,氣血與之相互搏結,腸道傳導失司,損傷腸絡,氣滯血瘀而發(fā)病。謝師認為本例患兒素體脾胃虛弱,加之飲食不節(jié),濕熱內(nèi)蘊,郁而蘊毒,損傷脈絡,發(fā)而為病。
2.2 強調辨證過程中應明辨寒濕與濕熱 謝師強調在辨證的過程中要明辨寒濕與濕熱,潰瘍性結腸炎患者體質素體胃陽盛者以濕熱證多見,脾陽虛者以寒濕證為主。濕熱證可見腹痛,腹瀉,黏液膿血便,大便澀滯不爽或里急后重,身熱,下腹墜脹疼痛,口苦,小便短赤,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治宜清化濕熱,理氣導滯。寒濕證見下腹冷痛,赤白黏凍便,白多赤少,或純?yōu)榘變?,大便滯澀或腹瀉,口淡乏味,胃脘痞悶,不渴,小便清長,舌質淡苔白膩,脈濡緩。治宜溫運中陽,化濕行氣。
2.3 治療此例患兒的用藥規(guī)律 治療以益氣健脾、清熱化濕、解毒止血為原則。方中黃芩、黃連、黃柏清熱燥濕兼以解毒;白頭翁、馬齒莧、魚腥草清熱燥濕解毒,消癰涼血止痢,熱毒去則血痢止;三七、血竭、白及、赤石脂能消腫生肌,澀腸止瀉,收斂止血,以促進潰瘍面愈合;薏苡仁、蒼術健脾燥濕化濕,濕邪祛則脾氣健運;砂仁理氣和中,則使肝脾功能正常,清升濁降,腹瀉自停;藿香、佩蘭芳香醒脾以化濕濁。諸藥合用則中州安,氣血運行通暢,濕邪祛,瘀血化,潰瘍愈,諸癥自消。通過臨床觀察,對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的患者,可調節(jié)機體的陰陽平衡,標本兼治,相得益彰,治療效果良好。
2.4 強調輔助治療的重要性 謝師強調,在疾病的治療過程中,還要重視輔助治療。中藥保留灌腸能避免口服寒涼太過傷脾胃,且能使藥物直達病所,有研究已證實50%~70%的藥物可以從直腸中靜脈繞過肝臟而進入大循環(huán),避免消化液中酸堿和酶的影響與破壞作用,同時,局部黏膜吸收血藥濃度遠高于口服吸收濃度,可達到靜脈注射速度,而且起效快,作用時間長,吸收有規(guī)律。故療效好。針灸取穴治療,如針刺胃經(jīng)、任脈、督脈、背俞穴、足三陰經(jīng)等,均對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起良好的輔助作用,其他如熱熨法,對邪毒入血者可酌情采用放血療法。日常生活中要多食用高蛋白,高熱量,維生素豐富及少渣、少刺激性的飲食,并且調暢情志,適寒溫,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fā)。
2.5 結合結腸鏡的表現(xiàn)用藥 謝師認為,若黏膜充血糜爛者可加用三七、血竭、白及等;若黏膜充血色紅者為濕熱所致,加用黃連、黃芩、黃柏;若黏膜水腫色白者,乃脾虛寒濕甚,加用砂仁、蒼術等;黏膜附著較多黏液者加用薏苡仁、藿香等;黏膜松弛者乃脾氣不足,加用黃芪、黨參等。
2.6 重視單味藥的現(xiàn)代藥理作用 黃連的藥理作用中有具有抗炎和抗?jié)冏饔?,用于潰瘍性結腸炎行噴粉法或灌腸法,同時給予一般常規(guī)護理及治療;血竭在現(xiàn)代藥理中能活血化瘀、止血、鎮(zhèn)痛、解痙、抗炎、降糖,可用于消化性潰瘍及潰瘍性結腸炎的治療;三七散瘀止血、消腫定痛功效相關的藥理作用十分廣泛,包括止血、抗血栓、促進造血、抗炎等;白及能止血、抑菌及對胃、十二指腸穿孔有較好的治療作用。謝師在治療疾病的過程中,不僅根據(jù)患者的病情進行辨證施治,同時強調傳統(tǒng)醫(yī)學應與現(xiàn)代醫(yī)學相結合,將藥理作用較明確的中藥應用于臨證方劑中,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療效。
R249.8
A
1004-745X(2010)10-1714-02
2010-0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