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波
(蛟河市第二人民醫(yī)院 吉林蛟河 132507)
筆者所在醫(yī)院為煤礦醫(yī)院,傷員多由于井下外傷導致肢體骨折十分常見。鎖骨位置十分的表淺,間接暴力極易造成鎖骨骨折。治療上整復雖容易,方法也很多,但單一外固定均存在著穩(wěn)定性差,易造成局部損傷等不良后果。我院在2007年至2009年的36例鎖骨骨折給予采用聯(lián)合外固定的方法治療,療效滿意,下面我就鎖骨骨折聯(lián)合固定治療淺談一下自己的體會,希望與同行們共勉。
本組36例全部為鎖骨的錯位行骨折,其中男性28例,女性8例,年齡22~58歲。受傷部位右側24例,左側12例。鎖骨中外1/3交界處骨折20例,中1/3段10例,外1/3段6例。
1.2.1 手法復位 根據(jù)《外科學》(第7版)鎖骨骨折復位方法[1]:囑患者騎在凳子上,雙手叉腰,助手用膝部頂住患者胸背部,雙手抓住患者的兩側肩部,向背后緩緩用力牽引,待重疊移位的鎖骨復位后,患者前面的術者開始用兩手的拇、食、中指分別捏住兩骨折端,將近端向前下推按,遠端向后上端提,使骨折部位平整,達到鎖骨解剖復位。
1.2.2 聯(lián)合外固定 首先給予傳統(tǒng)“8”字繃帶(簡稱“∞字繃帶”)外固定,即在鎖骨骨折端處放一面棉墊,在雙側腋下放置厚棉墊,然后從患側骨折處開始,繃帶先繞過患肩前腋下到背部,橫過背部到健側的肩上方,再由健側的腋下向后,橫過背部至患側肩上方完成傳統(tǒng)“8”字繃帶外固定。為了對抗患側胸鎖乳突肌的牽拉使解剖復位的鎖骨更加牢固,我院加用了斜“8”字繃帶外固定的方法,即繃帶自患側的肩前腋下向后,經(jīng)患側肩上方骨折近端處向前,橫過前胸,再經(jīng)健側腋下向后,橫過背部至患側肩上方骨折近端處向前繞回患側肩前腋下完成斜“8”字繃帶外固定。
外固定前5d因骨折處的腫脹要隨時觀察繃帶固定的松緊程度,過緊將壓迫腋動脈及腋神經(jīng),出現(xiàn)上肢麻木、肢端痛、末梢循環(huán)差等上肢的血循環(huán)障礙癥狀,應立即調整腋下棉墊及繃帶松緊度糾正。5d后腫脹開始逐漸消退,為了促進骨折處的愈合,復位固定后第2天行手指、腕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2周后行肘關節(jié)屈伸功能鍛煉。隨著腫脹的完全消退及功能練習的影響,外固定繃帶開始較前開始松動,勢必會影響骨折復位的固定,為避免骨折出現(xiàn)錯位后的畸形愈合,此期要經(jīng)常收緊固定繃帶,從而達到解剖愈合。3周后開始肩關節(jié)小幅度功能鍛煉,外固定4~6周后即可拆除,繼續(xù)加強功能練習,逐漸加大肩關節(jié)活動幅度及范圍。
36例鎖骨骨折全部達到臨床愈合標準,其中達到解剖復位愈合的28例,上下方向錯位在0.3cm以下接近解剖對位愈合6例。功能對位愈合2例。最短愈合時間為21d,最長愈合時間為42d,平均臨床愈合時間25.5d。
鎖骨位于胸廓的頂部前方,全長位于皮下,呈“s”形管狀骨,在肩胛骨和軀干之間起骨性連接支撐作用,并有穩(wěn)定肩關節(jié),參與上肢活動,保護臂叢神經(jīng)和鎖骨下血管的作用。鎖骨骨折是臨床常見骨折之一,占全身骨折的6%[2]左右。鎖骨骨折時,內側斷端因受胸鎖乳突肌作用向后上方移位,外側斷端則因本身的重力影響而向下移位。由于胸大肌的收縮,斷端可出現(xiàn)短縮重疊移位。根據(jù)鎖骨比較表淺,為膜化骨,骨膜堅硬,血運豐富,愈合修復能力強的特點,鎖骨骨折不應首選手術治療方法。保守治療法手法復位雖比較容易,但外固定上卻有一定困難,因保守治療的關鍵,是使患者恢復鎖骨長度和力線,傳統(tǒng)的“8”字繃帶外固定,能夠糾正復位后的骨折再次發(fā)生移位,但是外固定方法對抗患側胸鎖乳突肌向后上方牽拉骨折端這一特點卻比較弱,因此在治療過程中可常常發(fā)生程度輕重不等的錯位畸形愈合。為了避免胸鎖乳突肌的牽拉力量,就需一個反對抗力量,斜“8”字外固定的繃帶的環(huán)繞方向是從患側肩上方骨折處開始,向前繞過患側肩前腋下,這樣由后上方向前下方的繃帶壓力,可有效地對抗胸鎖乳突肌向后上方牽拉骨折近端的力量從而彌補了傳統(tǒng)外固定的缺點。減少了畸形愈合導致兩肩高低不平,影響其美觀程度對患者的心理影響。故我院對36例鎖骨骨折均要求達到解剖復位愈合的追求,采用傳統(tǒng)“8”字和斜“8”字繃帶聯(lián)合外固定方法來取長補短,使解剖復位后的鎖骨骨折骨折斷端更加穩(wěn)定,更加牢固,從而達到了解剖復位愈合的滿意效果。
[1]吳在得,吳肇漢.外科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8.
[2]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實用骨科學[M].第2版.北京:人民軍醫(yī)出版社,2002: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