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翠竹
(河南省延建縣人民醫(yī)院 河南延建 453200)
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質量的提高、生活的不規(guī)律等因素,糖尿病的發(fā)病率逐年增高。糖尿病作為臨床上最常見的內分泌代謝疾病,已經得到社會上廣泛的關注。據資料表明,已確診的患者中,有2/3的患者病情控制不良。先將我院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的186例糖尿病患者,通過護理干預對糖尿病患者血糖的控制及并發(fā)癥的預防方面起到的作用總結如下。
186例患者,年齡為17~73歲,平均年齡53歲。其中男性患者87例,女性患者99例。186例患者中,1型糖尿病患者27例,2型糖尿病患者159例。186例患者均給與護理干預。
由于糖尿病目前無法治愈,需患者終身進行治療,所以患者易出現負面心理癥狀,多表現為恐懼、焦慮和悲觀等。往往因為負面心理影響,患者對生活與治療都會失去信心,從而影響治療效果。因此,醫(yī)護人員應積極的與患者家屬進行有效溝通,了解患者心理狀態(tài),努力建立良好醫(yī)患關系,引導患者樂觀、積極的進行治療,穩(wěn)定患者情緒,幫助患者樹立信心,告知患者,糖尿病雖然不能做到徹底根治,但可通過樂觀心理、合理的飲食起居、適當運動及藥物治療進行有效控制,使患者的生活質量大大提高。
糖尿病患者必須進行飲食控制,無論是否注射胰島素或是使用其他將糖藥物,首先必須控制飲食,合理的飲食是治療糖尿病的基礎?;颊呷朐汉?,需根據患者體重、年齡和活動量來制定合理飲食方案。因為糖尿病患者有多飲、多食、多尿的特征,所以制定方案時應遵循少食多餐的方案。制定患者每天能量攝入根據患者空腹血糖量為依據,如患者空腹血糖>11.1mmol/L,則應將患者碳水化合物的攝入比例減少50%,但每日碳水化合物攝入量應補低于130g。食物選擇上應多元化,如谷類、水果類、豆制品、蔬菜、肉蛋類、油脂類等,其中谷類食物應以粗糧為主,油脂類則應以富含半飽和脂肪酸的植物油為主。每日攝入熱量可均分幾套方案,如1/5,2/5,2/5的三餐制,或2/10,3/10,3/10,2/10的四餐制等方案。
對于患者合理用藥進行指導,避免患者應用藥時間、用藥劑量及用藥次數不善所導致的不良反應危險性因素的出現,注意藥物的用法和配伍禁忌,如磺脲類藥物宜在飯前30min服用;雙胍類藥物應于餐前或餐后服用;胰島素置于2~8℃冰箱冷藏,注射前1h從冰箱取出,充分搖勻,復溫后普通胰島素于飯前30min皮下注射,長短效胰島素混合使用時,應先抽吸短效胰島素,再抽吸長效胰島素,混勻后使用。注射胰島素時,應避免多次注射在同一部位,此做法主要防止皮膚對胰島素吸收效果降低。
糖尿病患者每天都應堅持進行合理運動,運動應為選擇為有氧運動,如散步、慢跑、騎車和登山等運動方式,一般運動時間為30~60min,特別需要注意的是患者不能空腹運動,運動前應少量進食,運動期間還應帶好食物和水,如出現低血糖癥狀應立即停止運動,補充能量,防止發(fā)生低血糖暈厥,此外還要隨身攜帶患者基本信息及家人聯(lián)系方式,以防意外出現時能使救護人員及時了解患者情況,避免不能及時有效的聯(lián)系到患者家屬。
糖尿病患者往往會出現并發(fā)癥,一般并發(fā)癥可使腎、神經、眼、血管、心臟等組織,器官慢性病變,最終患者會出現尿毒癥、下肢壞疽、失明、腦中風或心肌梗死,嚴重者會危及生命。所以對糖尿病患者要在做好飲食、藥物、運動護理的同時,更要普及并發(fā)癥的健康教育,使患者對其有明確的認知,讓其能更好的配合治療,積極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
指導患者定期定時的進行血糖監(jiān)測,對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進行記錄。如患者治療效果評定空腹血糖不超過7.2mmol/L,餐后2h血糖不超過11.1mmol/L,癥狀消失為臨床治愈;血糖較前下降,癥狀好轉為有效;血糖、癥狀均無改善為無效[1]。
本組186例患者采取護理干預后,174例癥狀明顯改善,血糖控制良好,無并發(fā)癥出現,有效率達94%。
現在的醫(yī)療技術,尚不能根治糖尿病[2],患者一旦患病則需終身治療,而且糖尿病的并發(fā)癥也無法得到有效控制,所以糖尿病患者一旦患病,從心里到生理均要承受巨大的痛苦,往往會導致患者不能客觀的對疾病有一定的認知,不能積極的配合長期的治療,這兩種原因又直接的造成了預后的效果差。而護理干預的介入,不但能從患者心理上進行疏導,減輕患者心理壓力,祛除恐慌、焦慮、抑郁等負面心理壓力,使患者情緒趨于穩(wěn)定,還能從飲食、運動、藥物治療等方面使患者生理舒適,有效的提高了患者血糖的控制效果,對于降低降低血糖及預防并發(fā)癥方面都有著較好的療效。
[1]蔡紅衛(wèi),萬萍.胰島素泵治療DM的護理體會[J].第三軍醫(yī)大學學報,2001,23(10):1252.
[2]許樟榮.護士在DM教育和管理中承擔著重大責任[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1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