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劍鋒,吳海玲
有廣泛的實驗和臨床證據(jù)表明[1,2],在心血管疾病急性發(fā)作,心理情緒應激已被認定是一個“扳機”,成為觸發(fā)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猝死的重要原因。應激易在冠脈已有病變的基礎上誘發(fā),出現(xiàn)各種心律失常。2004年—2009年因情緒應激引起心律失常[3],心電圖檢查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106例住院患者,運用補心丹加減輔助治療,療效較滿意,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2004年—2009年106例患者,年齡15歲~72歲,心電圖檢查為快速型心律失常的住院患者。男37例,女69例;25歲~40歲32例,41歲~55歲67例。頻發(fā)室早39例,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 28例,室速 4例,房早18例,房速或短陣房速8例,竇速9例?;颊呷朐簳r均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氣短、胸悶、乏力、眩暈、肢冷,重者神清但不能言語。有 68.79%的患者血壓低,其中3例發(fā)生過暈厥。首診79例,復診27例。106例患者原有冠脈疾病 18例(包括高心病、風心病、冠心病)。心理應激性因素包括勞累、過度興奮、與人爭吵、大量飲酒等行為[4]。
106 例患者隨機分為兩組。治療組55例,女36例,男19例,年齡15歲~63歲;對照組51例,女30例,男 21例,年齡23歲~72歲。兩組在性別、年齡、病程等資料方面相近(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對照組常規(guī)抗心律失常治療(室早、室速用利多卡因、心律平;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用西地蘭0.4 mg,必要時4 h后重復或改用異搏定;房早、短陣房速或竇速口服胺碘酮或倍他樂克等,2例室速電復律)。治療組在上述常規(guī)治療的同時輔以補心丹加減量給予干預。組方:生地黃15 g~20 g,麥冬、西洋參、當歸、玉竹、茯苓各 8 g~ 15 g,丹參 10 g~ 15 g,五味子5 g~10 g,遠志、酸棗仁、柏子仁各8 g~10 g,磁石10 g~30 g。心火旺盛、心中煩熱、口干苦較甚者加黃連2 g~3 g,胸悶胸痛酌加紅花、桃仁、郁金各10 g,氣滯者加香附10 g。療程40 d。
1.3 療效觀察 按照《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診斷治療學》心律失常療效評定心悸、氣短、胸悶、乏力、眩暈等自覺癥狀。
對照組復發(fā)率為72.17%,需長期服用心律平或索他洛爾或倍他樂克等抗心律失常藥物。治療組復發(fā)率為11.39%。治療過程中兩例猝死,1例陣發(fā)性室上性心動過速于治療后13個月因過度勞累而復發(fā),經(jīng)西地蘭復律后,行射頻消融術治療好轉。
心律失常分為功能性和器質(zhì)性兩大類。本組所選病例大多是由自主神經(jīng)功能失調(diào)引起功能性心律失?;蛟谠泄谛牟〉绕髻|(zhì)性心臟病基礎上由于情緒應激產(chǎn)生的一系列心律失常。
心理應激導致嚴重心律失常的證據(jù)最近美國加州大學心臟病專家報告8例危重心律失?;颊?其中6例未發(fā)現(xiàn)器質(zhì)性心臟病跡象。過去一般認為導致死亡的危重心律失常大多是由急性心肌梗死或心臟器質(zhì)性病變所致。近十年來很多報告證明,尤其有明確心臟病史的患者其心理應激可引起危重的心律失常(室速、室顫),患者可突然暈厥或猝死。在中醫(yī)學理論中,此類心律失常多由陰虧血少,心腎之陰不足所致;心者主火,主者神也,神衰則火為患,故補心者必清其火而神始安也。
補心丹具有滋陰清熱、補心安神之功效。傳統(tǒng)的中醫(yī)學藥劑中,補心丹用于治療心腎不足、陰虧血少所致的虛煩心悸、睡眠不安、夢遺健忘、不耐思慮、口舌生瘡等病癥。近年來,經(jīng)大量研究證實,本方還有許多新用途,尤其在心腦血管疾病的治療中。本方中生地黃為君,與玉竹、麥冬滋腎陰清虛火;丹參、當歸補血、養(yǎng)血,亦有一定降壓效能;西洋參、茯苓益氣寧心;遠志、酸棗仁、五味子、柏子仁、磁石養(yǎng)心安神,諸藥配伍,一補陰血不足之本,一治虛煩少寐之標。
此方適用于心悸不安、時作時止、思慮或受驚時易發(fā)作者,心中煩熱、耳鳴口苦、夜寐多夢或少寐者,尤其對自主神經(jīng)功能紊亂或合并心臟神經(jīng)官能癥等引起的應激性快速心律失常效果較好。
此外,無論患者是否有基礎疾病均應采用非藥物治療手段控制情緒應激,包括社會支持、放松療法、瑜伽、有意識緩慢呼吸等,以盡可能減少應激性心律失常的誘發(fā)。
[1]潘成平,許金珠.天王補心丹臨床應用舉隅[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06,18(1):29-30.
[2]Ziegelstein RC,吳超能.急性情感應激與心律失常[J].世界核心醫(yī)學期刊文摘(心臟病學分冊),2007,(11):7.
[3]Wokhlu A,Monahan K H,Hodge DO,et al.Long-term quality of life after abl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the impact of recurrence,symptom relief,and placebo effect[J].J Am Coll Cardiol,2010,55(21):2308-2016.
[4]Yang JX,Shi CZ.Mechanism of arrhythmias triggered by psychological stress and its intervention[J].Advances Cardiovascular Diseases,2007,28(6):860-8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