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源春,袁瑞奇,孔維麗,祝秀花,韓玉娥,王志軍
(1.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開發(fā)中心,河南 鄭州 450002;2.湯陰縣食用菌研究所,河南 湯陰 456150)
河南省近幾年已經成為重要的白靈菇生產基地,白靈菇的生產規(guī)模不斷擴大,栽培技術水平不斷提高。河南省農科院食用菌研究開發(fā)中心在生產實踐中,探索總結出14種白靈菇栽培出菇方式,每種出菇方式都有其獨特的技術特點與應用價值,現簡要介紹這14種出菇方式的操作方法及優(yōu)缺點,供廣大食用菌生產者參考。
菌絲發(fā)育成熟的菌袋兩端,用小刀將袋口多余的塑料膜割除,露出培養(yǎng)料2 cm2~3 cm2,單排菌袋自然堆疊,在出菇場內順勢擺放成多排,排與排之間留寬50 cm~60 cm的過道,菌袋擺放高度5層~7層,排與排之間的走向以通風容易、行走方便為宜。
1.2.1 優(yōu)點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擺放數量多,空間利用率高,出菇整齊,菇形好,優(yōu)質菇產率高。
1.2.2 不足之處
菌袋易失水,菇體難以長大,菇體含水量偏低,產量難以提高,第2茬菇基本不出。
這種方式是在兩端出菇方式的基礎上改進的出菇方式。操作時將菌袋的一端用小刀割去多余的塑料膜,露出培養(yǎng)料2 cm2~4 cm2,菌袋不解口的一端相挨擺放,兩排菌袋擺在一起。兩端劃口部分分別朝外,排與排之間留出50 cm~60 cm的操作通道,擺放高度5層~10層。菌袋的一端出菇結束后,再將另一端口劃開,顛倒菌袋,沒出菇的一端劃口后朝外擺放,再出第2批菇。
2.2.1 主要優(yōu)點
提高空間利用率,操作方便省工,出菇質量好。
2.2.2 不足之處
后期出菇困難,一端出菇后,需要補水才能保證另一端出菇,總產量難以提高。
這種出菇方式在制作菌袋時,將接種口的兩端各套上專用套環(huán),發(fā)滿菌絲后將封閉套環(huán)的密封物去掉,用接種工具進行搔菌,在出菇場內順勢擺放成多排,排與排之間留寬50 cm~60 cm的過道,擺放高度5層~7層,排與排之間的走向以通風容易,行走方便為宜。有條件時可采用層架式立體擺放。
3.2.1 主要優(yōu)點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空間利用率高,出菇整齊,單菇率高,菇形好,優(yōu)質菇產率高。
3.2.2 不足之處
菌袋生產時費工,增加套環(huán)成本,出菇時容易形成長柄菇。
這種出菇方式在制作菌袋時,將接種口的兩端各套上專用套環(huán),發(fā)滿菌絲后將封閉套環(huán)的密封物去掉,用接種工具進行搔菌,在出菇場內順勢擺放成多排,兩排菌袋擺在一起,兩端套環(huán)部分分別朝外,排與排之間留寬50 cm~60 cm的過道,擺放高度5層~7層。
4.2.1 優(yōu)點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空間利用率高,出菇整齊,單菇率高,菇形好,優(yōu)質菇產率高。
4.2.2 不足之處
菌袋生產時費工,增加套環(huán)成本,菌柄易較長。
滿袋后的菌袋,在出菇場內平擺,放成兩排,兩排之間留寬50 cm~60 cm的過道,在菌袋壁上中間部位打1個直徑為1 cm的圓口,開口向上。
5.2.1 優(yōu)點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出菇數量易于控制,出菇整齊,菇形好,優(yōu)質菇產率高。
5.2.2 不足之處
只能擺放1層,場地利用率低。
這種方式是在單排菌袋自然堆疊兩端出菇方法的基礎上改進而形成的,菌絲滿袋并生理成熟后,在兩端袋口部位,對稱扎2個深2 cm、直徑0.5 cm~1 cm的小洞,在小洞口形成子實體。
6.2.1 優(yōu)點
排放省工、省力,提早出菇,管理方便,擺放數量多,空間利用率高,菇蕾在開口處形成,出菇數量可以人為控制,出菇整齊,菇形好,優(yōu)質菇產率高,菌袋水分散失慢,減少出菇后疏蕾勞動量。
6.2.2 不足之處
有時單菇重量較輕。
菌墻覆土出菇方式是在雙排菌袋出菇方式的基礎上加以改進而形成的。菌絲長滿袋后,用小刀劃開將塑料膜全部去掉,但袋身的塑料膜不動,兩排菌袋之間留寬10 cm~20 cm的空隙用來填土,兩排菌袋擺放7層~10層,中間填土略高于菌袋。填土后在土層中灌水,以后保持土壤潮濕。在菌袋兩端解口處出菇。
7.2.1 優(yōu)點
解決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出菇多,產量高,菇形好。
7.2.2 缺點
覆土時勞動強度增加,需要疏菇蕾,大菇、馬蹄形菇、等外菇較多,雙排菌墻穩(wěn)定性較差,有時會倒塌。
雙排梯形覆土出菇方式是在雙排菌墻覆土出菇的基礎上演變出來的,最下1層寬度增加,最上1層寬度較窄,高度可增加至1.5 m~1.8 m,菌袋可擺放近20層。
8.2.1 優(yōu)點
解決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有效地提高了空間的利用率,出菇多,產量高,場地利用率高。
8.2.2 缺點
大菇、馬蹄形菇、等外菇較多,覆土層內土層厚,菌袋數量多,菌墻內溫度易上升。
菌絲滿袋后將外表塑料膜全部去掉,在大棚內挖畦床將菌袋埋入土中,菌袋上方覆土厚2 cm~3 cm。
9.2.1 優(yōu)點
菌袋不失水,菌絲可從土中吸取水分和養(yǎng)料,出菇多,菇體大,產量高。
9.2.2 缺點
菇棚利用率較低,菇形不易控制,菇形不好。
菌絲長滿袋后,將兩端多余的塑料膜割除,留住袋身塑料膜,在大棚內挖寬約1 m左右、長度不限的畦床,將菌袋在畦床內直立相挨排放,袋與袋空隙內填入碎土,菌袋上端不覆土。
10.2.1 優(yōu)點
菌袋失水慢,出菇較多,出菇期較長。
10.2.2 缺點
菌袋直立,菇形不易平展,菇柄易增長,優(yōu)質菇產率低,場地利用率不高。
這種出菇方式是雙排菌袋墻式覆土出菇方式的改進方式。菌絲長滿袋后,先將兩端用小刀劃開口或將袋口解開,去掉多余的塑料膜;再將菌袋中間的塑料膜用小刀環(huán)割切除寬度為3 cm~5 cm。在出菇場內順勢擺放成多排,排與排之間留寬50 cm~60 cm的過道,每擺放一排后在菌袋的空隙處填入潮濕的泥土,擺放高度5層~7層,排與排之間的走向以通風容易,行走方便為宜。最上1層的菌袋上方將泥土整理成溝槽狀,在溝槽內注入清水保濕。
11.2.1 優(yōu)點
每個菌袋都能夠兩端出菇,每個菌袋都能夠從土壤中吸收水分,出菇多,產量高,菇形好,場地利用率高。
11.2.2 缺點
費工,操作難度較大。
這種出菇方式是在單排菌袋中間環(huán)切出菇方式的基礎上改進的。菌絲長滿袋后,去掉塑料膜,在出菇場內順勢擺放成多排,排與排之間留寬50 cm~60 cm的過道,每擺放一排后在菌袋的空隙處填入潮濕的泥土,擺放高度5層~7層,排與排之間的走向以通風容易,行走方便為宜。最上1層的菌袋上將泥土整理成溝槽狀,在溝槽內注入清水。
12.2.1 優(yōu)點
場地利用率高,菌袋不失水,出菇多,產量高,菇形好。
12.2.2 缺點
費工,操作難度較大。
生產菌袋時采用17 cm或15 cm的折角袋,每袋裝干料0.25 kg~0.3 kg,一端接種。菌絲長滿袋熟化后,在菌袋的上部填入經過消毒處理的土壤,厚度2 cm~3 cm,土層注入消毒營養(yǎng)水溶液并保持土層濕潤,封閉袋口。
菌袋擺放方式有2種:直立平擺1層,2個菌袋擺在一起成排擺放,排與排之間留走道寬50 cm,每一菌袋的外側用小刀劃一圓形小口;2個菌袋擺在一起成排擺放,向上堆疊4層~6層,排與排之間留走道寬50 cm,每一菌袋的外側用小刀劃一圓形小口。
13.2.1 優(yōu)點
解決了菌袋后期易失水的矛盾,定向定量出菇,菇形好,優(yōu)質菇產率高。
13.2.2 缺點
場地利用率不高,操作難度大,費工。
準備大小適中的花盆,一般用直徑30 cm左右塑料花盆,將花盆用水清洗干凈。菌絲長滿袋后全部去掉塑料膜,將菌袋用刀從中間一分為二,接種端朝上直立擺放在花盆內,菌袋上方覆土3 cm后,灌水使土層潮濕。將覆土好的花盆置于出菇棚內進行出菇管理。
14.2.1 優(yōu)點
出菇多,產量高,便于移動,適合展示用。
14.2.1 缺點
費工,成本增加,操作難度較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