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教治 謝冬梅 程志文 (浙江永嘉縣人民醫(yī)院 3500; 永嘉縣中醫(yī)醫(yī)院)
自發(fā)性腹膜炎(SBP)是肝硬化患者的嚴重并發(fā)癥,即使治愈,1年內的復發(fā)率也很高。目前常規(guī)治療效果不能令人滿意,早期診斷和有效抗菌治療是改善預后的關鍵。為了解其特征,為早期診斷提供參考,筆者對我院2006年1月至2009年6月收住的肝硬化腹水并發(fā)SBP患者69例的臨床資料,進行了回顧性分析,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69例中男47例,女22例;年齡41~76歲,平均51.5歲;原發(fā)病為乙肝后肝硬化61例(88.4%),酒精性肝硬化7例(10.1%),藥物性肝硬化1例(1.4%)。
1.2 臨床表現 69例患者中發(fā)熱41例(59.4%),腹脹59例(85.5%),腹痛36例(52.2%),腹部壓痛30例(43.5%),腹部反跳痛23例(33.3%),腹肌緊張37例(53.6%)。大量腹水40例(58.0%),中等量腹水24例(34.8%),少量腹水5例(7.2%)。合并癥:上消化道出血12例(17.4%),肝性腦病11例(15.9%),肝腎綜合征7例(10.1%)。
1.3 實驗室檢查 ①血常規(guī):白細胞升高21例(30.4%),中性粒細胞>0.70有43例(62.3%)。②腹水檢查:外觀渾濁49例(71.0%),李凡他試驗陽性56例(81.2%),WBC>500×106/L有16例(23.2%),中性粒細胞絕對數>250×106/L有20例(29.0%)。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陽性22例(31.9%)。
1.4 治療及轉歸 所有患者在護肝、對癥、支持治療原發(fā)病的基礎上,均給予二聯(lián)或三聯(lián)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療程≥2周。69例患者經過兩周治療以后,顯效36例(52.2%),有效 16例(23.2%),無效 10例(14.5%),死亡 7例(10.1%)。
SBP是由致病菌經腸道、血液或淋巴系統(tǒng)引起的腹腔感染,是在無腹腔內鄰近器官直接感染來源(如腸穿孔、炎癥等)情況下發(fā)生的感染。目前認為SBP的主要發(fā)病機制是:①肝硬化患者常出現“短路循環(huán)”,數目已經減少的庫普弗細胞與肝竇內皮細胞不能發(fā)揮其固有的作用,吞噬和濾菌功能降低,細菌得以從腸道經門靜脈進入體循環(huán),腹水調理活性降低易發(fā)生腹腔感染;②肝硬化患者往往伴有門靜脈高壓致腸壁血流緩慢,腸黏膜缺血缺氧影響腸道屏障功能,腸道微生態(tài)失衡現象經常發(fā)生,需氧革蘭陰性菌增多;③細菌易位,即正常存在于腸道的細菌穿過腸黏膜感染腸系膜淋巴結,繼而通過腸淋巴循環(huán)進入血液;④誘發(fā)因素,低蛋白血癥、腸道及泌尿道感染、上消化道出血、不恰當的應用抗生素造成菌群失調等均可誘發(fā)本病[1]。
本組資料中發(fā)熱占59.4%,腹痛占52.2%,血白細胞升高占30.4%,中性粒細胞>0.70占62.3%,比張步鎖等[2]報道的偏高;筆者分析可能系肝硬化免疫功能低下,常合并多臟器感染所致。腹水白細胞與中性粒細胞絕對數低于張步鎖等[2]報道的32.2%和40.4%,這可能與已使用抗生素有關。腹水細菌培養(yǎng)陽性率不高,原因可能與內毒素血癥或細菌培養(yǎng)技術不佳(未應用血培養(yǎng)瓶在床邊取足量標本)以及血培養(yǎng)前已使用抗生素有關。
因為肝硬化患者全身反應性低下及腹腔積液對炎性遞質的稀釋作用,SBP起病往往比較隱匿,嚴重的全身癥狀和典型的腹部表現不易見到,經常造成誤診、漏診。適當放寬診斷性腹腔穿刺的指征和改善腹水培養(yǎng)方法是早期診斷SBP的有效措施。對于肝硬化腹水患者應積極預防,早做腹水檢查,以便早期診斷,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來提高患者生存率。
[1]王守義.肝硬化腹水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的診斷和治療[J].臨床肝膽病雜志,2006,22(1):19-21.
[2]張步鎖,馮嵐,章以法,等.肝硬化合并自發(fā)性細菌性腹膜炎59例臨床分析[J].河北醫(yī)學,2001,7(9):781-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