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馮潔
吉利收購沃爾沃,已無太多懸念。先是FPT菲亞特動力科技中國區(qū)總裁沈暉加盟吉利,接著又傳出華泰汽車總裁童志遠轉投吉利。據稱,這兩名高管主要負責吉利收購和運營沃爾沃的工作。連招兩名高管,足見吉利收購沃爾沃之決心。
已有82年歷史的沃爾沃,是歐洲著名的豪華汽車品牌,被譽為“世界上最安全的汽車”。在汽車安全和節(jié)能環(huán)保方面,有許多獨家研發(fā)的先進技術和專利。根據分析師的觀點,沃爾沃出售價格在20億至23億美元之間,而這一價格比10年前福特收購沃爾沃時64億美元的價格低了很多。
早在2009年4月,福特就完成了對沃爾沃的評估,并通過投行對中國企業(yè)發(fā)出了出售沃爾沃的情況說明,先后已有吉利、長安、奇瑞、廣汽和東風等幾家國內汽車企業(yè)參與競購。直到最近才傳出,吉利將于2010年第一季度與福特簽署股權收購協(xié)議;在獲得相關監(jiān)管機構批準后,預計于第二季度完成交易。如果不出意外,吉利收購沃爾沃將會獲得成功,成為中國汽車企業(yè)收購國外豪華汽車品牌第一宗。
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大背景下,許多外國企業(yè)的資產價值被嚴重低估,成為中國企業(yè)出手的好時候。官方認為,此番吉利收購沃爾沃,買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和制造設施,還獲得了沃爾沃在全球的經銷渠道。通過海外并購,可以用較低的成本,獲取到夢寐以求的汽車國際品牌、核心技術和國際營銷渠道。
然而,也有不少觀察家指出,吉利收購沃爾沃猶如“蛇吞象”,風險不可小覷。一則,由于品牌之間的巨大差異性,吉利和沃爾沃之間的技術、品牌以及管理經驗相容度極低,即使是龐大的福特汽車在10年之內耗盡近100億美元都未能實現(xiàn)重生沃爾沃的宏偉藍圖,新東家吉利能否有所突破,還很難說。二則,從近年行業(yè)內諸多的收購案例來看,目前仍然沒有出現(xiàn)一起收購雙方皆大歡喜的成功案例。無論是印度TATA收購捷豹和路虎以及更久遠之前的寶馬汽車收購羅孚汽車,這些收購大多難稱成功。三則,即使收購成功,也只是走出了第一步。吉利汽車雖然在國際化經營方面有過一些成功嘗試,但畢竟沒有運營一家跨國汽車企業(yè)的經驗,當中的風險仍是未知之數。
于1997年進入轎車行業(yè)的吉利汽車,被譽為中國汽車界的一匹黑馬。作為民族自主品牌為數不多的汽車企業(yè)之一,吉利迅速起步,靠的是傾力攻克中國低端市場。吉利汽車的客戶多為首次購買私家車的消費者,平均年齡在35歲以下,年均收入約為9.64萬人民幣,對他們而言,價格因素至關重要。然而,低端化的運作,并不足以構筑吉利的品牌形象。于是,無論是李書福本人還是吉利汽車管理層,近幾年都逐漸將重心轉移至品牌研發(fā)及引進,合資、并購等手段也在吉利國際化戰(zhàn)略中頻頻運用。
吉利近幾年在“走出去”戰(zhàn)略上已取得階段性進展。就出口策略而言,吉利有其清晰的“三步走”戰(zhàn)略:第一階段主要是出口非洲、中東、拉美等汽車技術相對落后的市場;第二階段則是挖掘相對發(fā)達的東南亞和俄羅斯等市場——在馬來西亞設CKD工廠正是該戰(zhàn)略的一個體現(xiàn);第三階段則是最終能打入發(fā)達的歐洲和北美市場——吉利在國際頂級車展中選擇了法蘭克福車展和底特律車展。
從合資、并購等國際化模式入手,吉利亦有過一些成功嘗試。2006年,吉利與英國本通公司合資,生產英國經典出租車。金融危機時,吉利并購了澳大利亞DSI公司。吉利花了兩個月的時間并購了該公司,解決了困擾吉利汽車的重大技術問題,即自動變速箱的研發(fā)和制造。如今收購沃爾沃,或可以稱作其合資并購的第三次出擊。
“草根”出生的吉利,在國際化的道路上,已經鏗鏘起步。
吉利收購沃爾沃,買到的不僅僅是技術、專利等知識產權和制造設施,還獲得了沃爾沃在全球的經銷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