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晶晶,金雪濤
(中國傳媒大學媒體管理學院,北京 100024)
隨著體育事業(yè)的發(fā)展、各項體育賽事在競技水平和觀賞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越來越多精彩的體育賽事不僅增加了人們的精神效用也推動了與體育產(chǎn)業(yè)相關產(chǎn)業(yè)的快速發(fā)展,尤其是為體育比賽提供轉播服務的傳媒產(chǎn)業(yè)。作為連接體育和受眾的有效手段——電視轉播,不僅解決了體育和受眾之間地域和時間的限制,更是廣泛的宣傳了體育比賽,使得比賽被更多觀眾接受,增加了熱衷體育比賽的人數(shù)。轉播機構在轉播體育賽事的過程中不僅給自己帶來了良好的口碑,同時也帶來了巨額的廣告收益,和體育比賽組織者在體育賽事轉播中達到了“共贏”。
體育轉播最早出現(xiàn)在1936年的柏林奧運會上,由于當時各個賽事組織并沒有注重體育賽事轉播權,體育賽事被當作一種公共資源,被各個電視臺免費轉播。二戰(zhàn)以后,隨著電視廣告的快速發(fā)展,廣告商開始熱衷于在體育賽事轉播間隙投放廣告,電視臺通過免費轉播體育比賽并且出賣電視廣告時段獲得了豐厚的利潤。但由于體育比賽是有限的稀缺品,具有很強的稀缺性,這樣為了能夠轉播或是報道這些體育比賽,各個轉播機構采取了購買的方式即購買播放比賽的許可,“體育賽事轉播權”隨即產(chǎn)生。新的轉播機構不斷加入體育賽事轉播市場,對稀缺的體育賽事資源展開競爭,這直接導致體育轉播市場賣方主導性進一步增強,價格居高不下。
在體育賽事轉播權作為商品出售之前,體育賽事轉播是免費的。體育比賽主要靠政府的贊助,但是政府的贊助是十分有限的,這導致很多體育比賽組織工作受阻。上世紀50年代,國際奧委會面臨財政危機,國際奧委會想到通過出售奧運會的電視轉播權來彌補運作成本。這種想法最初遭到了各大電視臺的抵制,因為電視臺認為體育賽事應該被當作新聞供所有人了解,而不是一種簡單意義上的“商品”,抵制的結果是澳大利亞墨爾本奧運會轉播權出售的失敗。但是這種聯(lián)合抵制的現(xiàn)象很快被打破,奧組委想出了更有效的方式,他們在《奧林匹克憲法》第49條明確的規(guī)定了電視轉播權的政策:“奧運會現(xiàn)場直播具有娛樂性,作為奧運轉播權的唯一擁有者,國際奧委會可以授權承辦國組委會進行銷售,并與對方分成收入。”49條中還對各個電視臺報道奧運會也有了明確的規(guī)定,使得“奧運會轉播權”正式形成。
奧運轉播權交易成功以后,很多國家的體育聯(lián)賽俱樂部也效仿國際奧委會的做法,將旗下俱樂部的比賽出售給各個轉播機構,“體育賽事轉播權”交易市場正式形成。體育轉播市場形成之后,轉播權價格由于競爭者的增加不斷上升,逐漸成為各個體育參賽組織和俱樂部收入的主要部分,有的甚至超過了90%(見圖1)。圖為AC米蘭2004~2008賽季俱樂部的收入情況,其中50%以上來自于轉播權收入。
圖1 AC米蘭2004~2008賽季收入情況圖
體育轉播權的產(chǎn)生以及體育轉播產(chǎn)品價格的上升,主要由于體育轉播權的商品化以及其作為商品所具有稀缺性的特點,這兩者都源于轉播技術的發(fā)展。電視首次報道體育賽事時,用來工作的只有3臺龐大而笨重的攝像機。當時的轉播也只能制作質量很差的電視圖像,畫面很不清晰。50年代,隨著歐洲黑白電視的產(chǎn)生與普及,有線直播體育比賽得以實現(xiàn),1956年的科爾蒂納丹佩佐冬奧會上比賽被首次現(xiàn)場直播。但是,由于電視轉播還只是停留在有線階段,現(xiàn)場直播只能對本國的觀眾,其他國家的觀眾想要收看體育比賽,只能在比賽結束之后收看比賽中錄制的錄像。隨著第一條從羅馬到巴黎機場永久性電視電纜以及應用于1964年東京奧運會上的電視衛(wèi)星轉播的出現(xiàn)。體育比賽轉播開始跨越國家的界限,轉播技術開始了新的階段。國外轉播商開始加入體育比賽的現(xiàn)場轉播中,增加了電視轉播權的競爭。彩色電視轉播的出現(xiàn)以及后來轉播技術用于運動心理學和慢動作的分析,很大程度的提高了體育轉播的真實性、觀賞性,體育轉播的收視率不斷上升,這些都促使電視轉播機構為了獲得更多的觀眾,開始加入轉播權的競爭。
在所有的體育賽事轉播中,奧運會轉播無疑是最受矚目的一個。由于奧運會參賽人數(shù)多、比賽項目廣、時間間隔長、影響范圍大,所以其轉播權一直是各大轉播機構競相爭搶的對象。1972年慕尼黑奧運會,國際奧委明確了電視轉播權的商業(yè)價值,主導了銷售電視轉播權費用的分成,并且收回了轉播權由主辦城市進行銷售的權利,為以后奧運會“競買”銷售奠定了基礎。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為了獲得更多的收益,轉播權第一次被當作拍賣品進行了“集中競拍”。受到美國廣播公司獨家轉播奧運會取得巨大成功的影響,以后幾屆奧運會各個電視臺都積極的參與競爭;同時國際奧委會又對奧運會體育轉播權進行了一系列的市場化改革,其中包括:多屆奧運會“集中競買”、打包銷售以及獨家轉播權等。在國際奧委會對轉播權的市場化改革后,原來奧運會轉播權的公共性質被徹底改變,奧運會轉播權完全市場化運行,促進了奧運會轉播權價格的攀升(見表1)。
表1 歷屆奧運會轉播權收入情況
2004年以來,國際奧委會開辟了網(wǎng)絡轉播奧運會的權利,將奧運轉播權出售給各個網(wǎng)站,這促使奧運轉播權市場進一步擴大,收益進一步增加。但是受到網(wǎng)絡自身缺陷的影響,“奧運會轉播權”版權受到嚴重的侵害,網(wǎng)上沒有經(jīng)過國際奧組委允許任意傳播比賽片段的現(xiàn)象十分嚴重,這不僅損害了網(wǎng)絡轉播機構的利益,也影響了傳統(tǒng)電視轉播機構尤其是付費電視的收視率。
受到奧運會的影響,一些知名體育比賽的賽事組織者也紛紛效仿奧運會的做法,并且同樣取得了豐厚的收入。1990年意大利世界杯轉播權出手了5900萬歐元,而到了2006年已經(jīng)增長到了1.22億歐元,預計到2010年南非世界杯,轉播權收入將達到1.9億歐元,這樣較1990年增長了3倍多(見圖2)。
圖2 世界杯體育賽事轉播權收入圖
體育賽事轉播權是基于體育賽事的組織、舉辦而產(chǎn)生的一種特殊的產(chǎn)權,它包含了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讓渡權等一系列的產(chǎn)權項。正如德國聯(lián)邦最高法院通過判例確立的規(guī)定,“體育賽事組織者是指承擔了賽事組織、財政上的責任與經(jīng)濟上的風險的人或組織,這樣的組織者擁有賽事的轉播權”,這指明了體育賽事轉播權所有權的歸屬問題,嚴格來講,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所有權歸屬于體育賽事組織者(項目協(xié)會及比賽協(xié)辦方)和運動員組織(俱樂部、球隊等),那么基于體育賽事轉播權的使用權轉讓及所獲得的收益、運作及成本均應按照所有權比重進行分配。
產(chǎn)權的一般特征包括:所有權、使用權、收益權和轉讓權。體育賽事轉播權的產(chǎn)權主體通常指的是體育組織者(項目協(xié)會及比賽協(xié)會方)和運動員組織(俱樂部、球隊等),主要以體育組織者為主,其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思路自由出售轉播權。體育賽事轉播權的使用權不僅包括體育產(chǎn)權主體對于轉播權的使用,同樣也包括轉播體育賽事的轉播機構對于體育轉播權的使用。體育賽事轉播權的收益權不僅包括產(chǎn)權主體(體育組織者和運動員組織)對于體育轉播權的收益,同樣包括轉播體育比賽轉播商對于體育比賽的轉播收益。產(chǎn)權的讓渡權是體現(xiàn)產(chǎn)權完整性的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目的是為了獲得利潤。
除了具有產(chǎn)權的基本特征以外,體育賽事轉播權還具有特殊的產(chǎn)權的特征:分割權和重組權。產(chǎn)權的分割還包括其可以將某一個具體權能項的細分,從而實現(xiàn)更大的收益。體育轉播權出售的過程中,體育轉播權主體將其擁有的體育賽事轉播權的使用權出售給電視等媒介機構,從而獲得收益;電視等媒介機構通過體育賽事轉播權的使用,將體育賽事轉化為傳媒內容產(chǎn)品來吸引廣告商獲益或直接銷售給受眾獲益;為了獲得更大的收益,體育組織還將體育賽事轉播權細分為獨家轉播、直播、錄播、采訪報道、賽事集錦等不同使用權,同時將轉播權的使用權分地區(qū)進行劃分、銷售。產(chǎn)權的可分割性隨著人們的需求、創(chuàng)造性和技術創(chuàng)新的不斷增進并且逐步的細化。這不僅增加了體育賽事轉播權的市場細分,同時也提升了體育轉播權的經(jīng)濟價值。
產(chǎn)權有分割就會有重組,產(chǎn)權重組就是對于拆分后的產(chǎn)權的所有權和使用權進行重新組合,并且形成一個新的產(chǎn)權形式。從技術上看,產(chǎn)權分割使體育賽事轉播資源掌握在不同需求的人手中,盡可能地發(fā)揮出其市場價值。但如果在這種分割情況下,轉播權資源不能充分發(fā)揮作用,或轉播權實施帶來了更大的社會成本時,那么參與轉播權交易的各方主體就會重新把這一資源的權利束進行整合。從本質上講,體育賽事轉播權的產(chǎn)權分割與重組不僅是產(chǎn)權安排的調整和資源的配置過程,也是參與轉播權交易的各個主體博弈的結果。
體育轉播權銷售發(fā)展到今天,在西方國家已經(jīng)形成了完善的營銷模式。不同的體育組織對于營銷模式的運用不同,同時各個組織也采取組合營銷的策略從而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從這些營銷模式的產(chǎn)權特征來看,歸根結底是運用了產(chǎn)權的分割性和產(chǎn)權重組兩方面的特征,以下將對其做詳盡的介紹(見表2)。
表2 體育賽事轉播權營銷模式的產(chǎn)權特征
3.2.1 直接銷售與中介代理因為體育賽事轉播商在體育轉播初期只將轉播權出售給國內的電視轉播機構或是轉播機構比較少,這樣談判起來比較方便。但是隨著體育賽事的不斷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國際轉播機構加入到轉播權的購買中,這使得體育組織與各個轉播機構進行談判的交易成本不斷上升。體育組織沒有精力應對來自各個國家的轉播機構,它們選擇同中介機構合作,將所有的轉播權或者部分轉播權的使用權交給中介結構出售,并從中分成。
3.2.2 集中競買集中競買包括兩種形式:一種是對于單屆各種體育轉播權的集中競買;另一種是對于多屆比賽的集中競買。
單屆體育轉播權集中競買,即體育比賽組織者將當屆的體育賽事集中起來統(tǒng)一銷售,由轉播機構競價購買的營銷模式。組織者通過這種做法將所有體育比賽的使用權集中起來,減少了分別出售的成本,同時也強化了體育產(chǎn)品的稀缺性特征;使轉播機構競價購買的方式又加大了競爭,最終提高了體育產(chǎn)品的價格,獲得了更多的利潤。
多屆體育轉播權的集中競買,即體育比賽組織者將多屆的體育比賽集中起來統(tǒng)一銷售,由轉播機構競價購買的營銷模式。與單屆集中競買相同,體育轉播機構將多屆體育比賽的轉播權的使用權重新組合,集中成為統(tǒng)一的單一產(chǎn)權產(chǎn)品進行銷售。其目的主要是為了減少分屆出售的談判成本以及價格降低的風險。轉播機構由于不想錯過連續(xù)幾屆的體育比賽轉播,所以不得不接受購買多屆的交易。將多屆體育轉播權集中出售的行為,降低了體育組織者的出售風險,提高了他們的利潤收入。在1988年的漢城奧運會上,由于時差的問題,美國各個電視臺降低了競拍價格,導致單屆的奧運會轉播權收入增幅降低。奧組委意識到按“單屆”出售奧運會轉播權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于是將原有的“單屆出售”改變?yōu)椤凹谐鍪邸钡姆绞?,即把幾屆的奧運會捆綁在一起出售給轉播機構。這樣在沒有確定下舉辦奧運會的國家之前奧運會轉播權已經(jīng)出售了。國際奧委會的這一舉措極大的減少了其在“奧運會轉播權”拍賣中所承擔的風險,最大化了轉播權的收益。歐洲和美國知名的體育聯(lián)賽也都是采取將幾個賽季的體育轉播權集中在一起進行銷售的,比如英超聯(lián)賽就是采用統(tǒng)一銷售3個賽季的轉播權。
3.2.3 打包銷售體育組織將體育賽事分為直播權、錄播權以及體育報道和賽場花絮,并同時將幾個賽季的聯(lián)賽“集中出售”。這種行為解決了轉播機構對于有限體育賽事的需求,同時也提高了體育轉播權的利用率,使體育組織的收益達到最大化。
在體育轉播權出售過程中,一些賽事組織者為了解決各個電視臺需求有限以及自己旗下小俱樂部比賽轉播權無人問津的現(xiàn)象,將自己聯(lián)賽賽季的比賽分為幾個部分,轉播機構可以任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部分進行購買。這樣的出售有效的緩解各個轉播機構購買所有比賽帶來的經(jīng)濟壓力,同時也將那些轉播機構或是觀眾并不感興趣的比賽打包銷售出去,而對于大家都感興趣的比賽轉播權則以較高的價格競拍,大大增加了聯(lián)賽各組織自身的轉播權收益。例如,英足總就將英超聯(lián)賽轉播權“打包出售”,即將聯(lián)賽的轉播權分成了三個部分(打成A、B、C包),每個部分包含不同的比賽,其中A部分包括曼聯(lián)、切爾西等強隊的比賽,競拍價格十分昂貴。而B部分則包括其余球隊的比賽,價格相對平穩(wěn),C部分的比賽精彩度更低一些,但價格也是最低的。通過打包出售的方式,促使英超聯(lián)賽轉播權價格不斷上升,英足總出售2007~2010年轉播權,收入共計2.473億英鎊,較2004~2007賽季的1.486億英鎊增長了64%,這有部分原因得益于“打包出售”(見圖3)。
圖3 英超聯(lián)賽轉播權收入圖
3.2.5 獨家協(xié)議由轉播商將體育比賽轉播包裝成自己的商品,并對其進行分配。對于這個擁有獨家轉播權的轉播商,不僅扮演著轉播者的角色,同時還扮演著中間商的角色,其可以將所擁有的獨家轉播權繼續(xù)出售,從而獲得利潤。
英超轉播權出售的成功,不僅源于其成功的“打包出售”,也包括其將轉播權獨家出售給英國付費頻道。1992年,英國新聞集團天空電視臺(BskyB)與英足總達成轉播權轉讓協(xié)議,以1.91億英鎊的價格購買了英超聯(lián)賽5個賽季的轉播權,放在旗下的付費電視頻道供觀眾觀看。其后雙方又簽署了第二份合同,天空電視臺為接下來的4個賽季共付出了6.17億英鎊。到2001年8月,英超聯(lián)賽又與天空電視臺簽訂了第三份電視轉播合同,這份為期三個賽季的轉播合同的金額,已經(jīng)暴漲到了11億英鎊。
3.2.6 共同開發(fā)體育賽事組織者為了減少轉播權出售的不確定性,往往選擇與轉播機構合作,共同開發(fā)體育轉播權,即將自己的所有權同樣授予轉播機構,自己從中分成。這樣不僅減少了自己出售轉播權的收益風險,同樣也節(jié)約了自己出售轉播權的成本。而對于轉播機構來說,選擇同體育組織共同開發(fā)體育比賽轉播權,不僅可以優(yōu)先獲得體育轉播權的使用權,同時也可以通過共同開發(fā),來降低自己與體育組織之間的談判成本,提高了自身的收益。
[1]杜夢溪.奧運會電視轉播回顧[R].IT時代周刊,2008,(6):5.
[2]黃勇.產(chǎn)權新解:法學與經(jīng)濟學的比較[J].求索,2008(7).
[3]倪燕.體育節(jié)目轉播權的博弈分析[J].傳媒觀察,2003(6).
[4]張立,石磊,黃文卉.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的研究[J].體育科學,1999(6).
[5]邱大衛(wèi).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及其市場開發(fā)[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3,29(1):36-38.
[6]韓振勇.我國體育賽事無形資產(chǎn)開發(fā)現(xiàn)狀研究[J].山西師大體育學院學報,2008(3).
[7]徐啟剛,汪瑋琳.中美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營銷現(xiàn)狀比較研究[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5,21(4).
[8]靳振洋.2008年奧運會電視轉播權的營銷策略[J].經(jīng)濟師,2007,(6):58-60.
[9]駱正林.西方媒體角逐大賽轉播權[J].新聞界,2002,(1):17.
[10]劉紅兵.論英超聯(lián)賽的經(jīng)營現(xiàn)狀及其特點研究 [J].南京體育學院學報,2005,(6):35-37.
[11]裴洋.歐洲足球比賽電視轉播權轉讓中的競爭法問題研究[EB/OL].http://www.fsou.com.
[12]Roger G.Noll Stanford University[J].BROADCASTING AND TEAM SPORTS,2007(2).
[13]盛洪.現(xiàn)代制度經(jīng)濟學上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14]盛洪.現(xiàn)代制度經(jīng)濟學下卷[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3).
[15]馬法超,郭銳.我國體育賽事轉播權有關問題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8,22(4).
[16]張亞輝.我國體育賽事電視轉播權的市場開發(fā)[J].武 漢 體 育 學 院 學 報,2008,42(8):49-55.
[17]蔣新苗,熊任翔.體育競賽電視轉播權跨國轉讓糾紛的救濟途經(jīng)[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
[18]鄧星華.論我國體育電視的產(chǎn)業(yè)化發(fā)展[J].西安體育學院學報,2005,22(1).
[19]Ronald 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J],Law and Economics,1960(3).
[20]Harold Demsetz.The Exchange and Enforcement of Property Rights[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1964: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