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死刑復核程序價值定位問題,是死刑核準權收歸后死刑適用程序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死刑復核程序的價值主要包括確保死刑正確適用、實現人權保障、促進公正與效率的平衡、制約刑罰權力和保護主體法益等方面。
關鍵詞:價值;死刑;復核程序
中圖分類號:D9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131-02
死刑復核程序價值定位問題,是死刑核準權收歸后死刑適用程序所面臨的一個基本問題。首先,我們必須結合中國的現實環(huán)境定位死刑復核制度的價值,不能從脫離中國現實環(huán)境的一些抽象理念出發(fā)去進行死刑復核制度的價值定位。對于外來理念的引入,也必須考慮中國現實的國情民情。其次,死刑復核制度在中國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可以說死刑復核制度作為中國一項獨有的慎刑制度,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有著歷史經驗的合理性。第三,死刑復核制度是一項特殊的訴訟程序制度,它相對于實體法的實現具有一定的工具性。探討死刑復核程序的價值不能脫離實體法的規(guī)定。死刑復核程序的價值主要包含以下方面:
一、確保死刑正確適用
在中國古代法學思想和倫理觀念中,并不認為依法殺人是一種罪惡,相反依法殺人是一種正義的實現,依法當殺者不殺,才是違背正義的。中國古代的死刑復核制度貫徹的是慎刑的價值理念,反對濫殺和錯殺。這與中國古代占主導地位的儒家思想有著重要的關系,或者可以說,儒家思想是中國古代慎刑的理論基礎。儒家的創(chuàng)始人孔子政治倫理的核心是“仁”,主張仁者愛人。繼其之后的儒家“亞圣”孟子更是主張“民貴君輕”的民本思想。這種民本思想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對于生命的尊重,對于錯殺、濫殺的審慎和惕休。當代死刑復核制度作為一種司法程序,我們認為,其同樣具有確保死刑正確適用,防止錯殺和濫殺的價值。由于我國短期內還不可能徹底廢除死刑,從刑事訴訟程序的設置上控制死刑的實際適用、減少死刑立即執(zhí)行數量,無疑是一種切實可行的做法。死刑復核程序的存在使得死刑案件能夠比普通刑事案件多一道審理程序,從發(fā)現錯判、誤判的可能性來講,能夠進一步確保正確適用死刑。所謂是否正確適用死刑,判斷的標準是實體法的具體規(guī)定。
二、實現人權保障
死刑之所以成其為最嚴厲的刑罰,是因為它剝奪的是人的生命權。然而,這里的“人”應當具有特定性,其一,他應當是指經過完整的司法程序被確認為犯有死罪的人;其二,他應當是指符合刑事實體法的規(guī)定能夠被適用死刑的人;這兩個方面的要求對于死刑的適用缺一不可。因此,死刑復核程序的首要目標是保障適用死刑的人是實施了應當判處死刑的犯罪的被告人,顯然,死刑復核程序應當起到屏蔽作用,以嚴防無辜的人被錯殺,嚴防不應適用死刑的被告被適用死刑。這是死刑復核程序首先而且是必須要具有的價值。死刑復核程序作為對死刑案件把關的最后一道審判程序,應當被自覺而又嚴格地遵守。自覺嚴格地遵守死刑復核程序并使該程序盡其可能地正當化,是對生命權的尊重,也符合人道主義要求。所謂人道主義是指一切以人、人的價值、人的尊嚴、人的利益或幸福、人的發(fā)展或自由為主旨的觀念或哲學思想。人道主義信奉這樣一種道德觀或倫理觀,即把人的全部人類(不分民族、種族或宗教)在現世的幸福和自由、以及經濟、文化、道德等方面的進步作為自己的最高目標。
人權保障價值是刑罰正當性實現的必然要求。刑法只是規(guī)定了刑罰的一般性規(guī)范命題,而刑事訴訟要解決的中心問題是被告人的刑事責任問題,即被告人的行為是否構成犯罪,應否處以刑罰以及處以何種刑罰的問題。因此,刑罰的實現只有通過特定的法律程序,對特定的適用對象才能適用。具體而言,刑罰只能由審判機關依照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對觸犯刑事法律構成犯罪的人適用。這是刑罰正當性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報應刑罰的質的要求。其次,報應刑罰還要求將刑罰懲罰的程度與犯罪人所犯罪行的輕重相均衡,這是報應刑的量的要求,也是刑罰正當性的應有之義。就死刑的適用而言,我國刑法明確規(guī)定死刑只適用于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分子,并創(chuàng)制了死緩制度,以限制死刑適用。為保障死刑適用的正當性,我國刑法同時還規(guī)定了死刑除依法由最高人民法院判決的以外,都應當報請最高人民法院核準。為此,我國刑事訴訟法中專門設置了死刑復核程序,用以保障死刑適用的正當性。在此意義上,我們認為刑法是通過限制死刑的適用來保障公民權利,而刑事訴訟則是通過嚴格遵循法定正當程序來保障死刑適用的正當性。這二者對于人權保障價值的實現起著相輔相成的作用。
三、促進公正與效率的平衡
1.死刑復核程序追求公正的實現。公正是程序價值目標之一,死刑復核程序的存在更大意義上體現了對實體公正的重視。盡管程序公正和實體公正是整個司法活動追求的目標,但在特殊情況下,在二者之間的選擇還是會有所側重。就死刑案件而言,實體公正意味著凡是實施了應該處以死刑的犯罪的人都實際被判處死刑,而罪不至死的犯罪人則受到非死刑刑罰。死刑是對人生命的剝奪,其刑罰后果的不可回復性,使得實體公正更容易為社會公眾所關注。之所以每有錯判、誤判死刑案件的報道,社會輿論即會出現各種激烈討論,死刑錯誤適用更會導致公眾對司法公正的懷疑,即在于公眾對生命的高度珍視。在這種情況下,即使程序是公正的,公眾仍然無法接受罪不當死而判處死刑的判決,其司法過程在公眾看來仍然是不公正的司法。科學合理的死刑復核程序的存在,不僅能夠進一步通過嚴格程序防止司法誤判,同時也能夠體現程序公正。正是從這個意義上說,筆者認為,死刑復核程序的存在是對實現公正的追求,不僅追求程序公正,更追求實體公正。
2.死刑復核程序促進刑事司法整體訴訟效率提高。司法公正與效率的關系歷來為立法和司法所關注。死刑復核程序的存在,盡管需要在案件經歷一審、二審之后進行新的程序,必定引起司法成本的增加。但在司法的公正與效率關系上,公正是始終不可拋棄的基本準則,效率只能是位于公正下一位階的目標。為保證死刑的正確適用,一定程度上犧牲效率更是符合司法公正需求的做法。
四、制約刑罰權力
刑法是公民自由的大憲章,這是現代法治的精神。這一命題是從刑法限制刑罰權的角度出發(fā),賦予刑法具有人權保障功能。我國刑法對于死刑的適用對象和適用范圍以及適用程序均做出了嚴格規(guī)定,也就是說通過死刑的立法來限制死刑的適用。而死刑這種刑罰權最終要靠刑事訴訟的進行來實現。因此,要實現立法限制死刑的目的,就必須提高死刑司法的運作水準。為此,我國刑事訴訟法不僅規(guī)定了可能判處死刑的案件由中級以上人民法院審理,而且還把死刑案件的審判權同核準權分離開來,并且根據刑法、刑事訴訟法的規(guī)定只有最高人民法院才享有死刑的核準權。立法做出的這種以權力制約權力的規(guī)定,符合權力的分工與制衡原理,它對于限制死刑的濫用,對于實現
死刑復核程序的制約價值主要體現為兩個方面:一是對適用死刑的限制;二是對死刑裁判的審查。首先,對適用死刑的限制。我國刑法保留了死刑并限制死刑的適用,而刑法的這種規(guī)定僅是靜態(tài)的規(guī)定,其本身并不能限制死刑的適用。作為實現國家刑罰權的刑事訴訟法通過一個個具體案例,使得刑罰權的實現得以具體化。死刑復核程序作為刑事訴訟法的構成要素,與刑事訴訟的其他程序一道共同擔負著刑罰權的實現功能。然而,死刑復核程序又有特殊性,其特殊性在于死刑復核程序的審理對象是死刑案件,并且死刑復核程序一般是在二審程序審理完畢后進行,因此,死刑復核程序便成為限制死刑適用的特殊程序、把關程序。換句話說,刑事訴訟法賦予了死刑復核程序具有限制死刑適用的功能,這也是死刑復核程序的特殊性所在。其次,死刑復核程序的制約功能通過法定機關對死刑裁判行使審查權表現出來。死刑復核程序作為特殊的審判程序,其特殊性還在于它對死刑案件的裁判只是進行事實或法律方面的審查,而不是再次對其進行審判,簡言之,死刑復核程序不是更高審級的審判,而是由享有核準權的法院再次對由普通程序所做出的死刑裁判進行審查,以保障在認定事實和適用死刑方面符合證明要求。因此。在刑事訴訟法這個系統內,在對死刑案件的審判上,死刑復核程序對第一審程序、第二審程序起制約作用,這種制約作用對于限制死刑的適用是必要的;對于人權保障是必要的。五、保護主體法益
死刑復核程序的法益保護是指死刑復核程序對法律保護的利益進行保護的效用,具體而言是指死刑復核程序對國家、社會、被害人利益保護的效用。死刑復核程序的保護是通過死刑的正當適用實現的。死刑復核程序的法益保護通過對不同利益的平衡和整合來實現,從這個角度而言死刑復核程序是對不同利益進行平衡和整合的機制。從死刑的適用范圍看,死刑適用于最嚴重的罪行;從死刑適用的對象看,死刑適用于罪大惡極的犯罪人;從死刑罪犯所侵犯的利益來看,它會侵犯個人、集體、社會乃至國家的重大利益。因此。從報應的角度出發(fā),被侵犯的不同利益主體會有不同的要求。從國家利益出發(fā),國家要通過刑罰權的實現來維護法律所確立的政治秩序和社會秩序;從社會利益出發(fā),社會要求通過刑罰權的實現來恢復被破壞了的社會秩序,從而維護社會秩序的安定;從被害人的利益出發(fā),他要求嚴懲犯罪人藉以恢復被傷害的感情。因此,刑事司法首先要平衡不同利益主體的需要,即在國家利益、社會利益和被害人利益、被告人利益之間進行平衡;然后盡其可能地滿足各種利益的需求。
參考文獻:
[1]肖勝喜,死刑復核程序論[M]北京:中國政法大學版社,1989.
[2]周天瑋,法制理想國[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
[3][美]利科斯‘拉蒙特,人道主義哲學[M],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4][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M]琊正來,譯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