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川底下村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公布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之一,并被稱為北京地區(qū)的“布這拉宮”。本文談論了川底下村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
關鍵詞:川底下;自然景觀;人文景觀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7740(2010)03--0044---03
川底下村是位于門頭溝區(qū)齋堂鎮(zhèn)西3公里的山坡地段(圖1)。該村原名爨底下村,當?shù)亓鱾髦鴮Α办唷弊诌M行拆解的這樣一句話:“興字頭,林字腰,大字下面架火燒”(圖2)。由于“爨”字書寫繁瑣,且不易辨認,所以簡化為川字。
川底下村四面群山環(huán)抱,山脈起伏蜿蜒,氣勢壯觀,山形奇異優(yōu)美。村內有山泉,有充足的日照,良好的自然植被,環(huán)境幽雅,夏季涼爽,年平均溫度為10℃。是考古、民俗、美術及攝影愛好者的好去處。據(jù)說《俠女十三妹》、《關東大俠》、《三國演義》、《太極宗師》、《慈禧西行》、《無言的愛》等影視劇均在此拍攝內外景戲。村民純樸好客,特色的農家飯、山野菜、貼餅子、自磨豆腐等讓人流連忘返。
川底下村現(xiàn)保存著500間,70余套明清時代的四合院民居(下頁圖3、下頁圖4、下頁圖5、下頁圖6)。整個村莊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古代建筑群,被建設部、國家文物局聯(lián)合公布為中國首批歷史文化名鎮(zhèn)(村)之一,并被稱為北京地區(qū)的“布達拉宮”。全村建筑以清代四合院為主,也有明代風格的,大部分房屋為磚瓦結構,就地取材,門口均在院的東南角,全部建筑集磚雕、石雕、木雕于一體,形態(tài)各異,很少雷同。各家的正房東山墻均有泰山支撐,取東邊長、大之意,大道邊有“板塔門”、騾馬店、建筑新奇,有很強的防護作用。川底下村中央橫隔一條20多米高的石墻,從墻頭俯瞰,全村景色盡收眼中;墻下的青石板小巷(下頁圖7、下頁圖8),幽靜深遠,意蘊延綿。
相傳該村祖先于明朝永樂年間(公元1403--1424)由山西遷移至此,建立了這座韓氏家族聚居之地。該村全都姓韓,據(jù)村里“祖先堂”記載:該村為第一世族韓甫金后裔中的一支,并記有該村韓門二十代輩分。排列輩分為“福、景、自、守、玉、有、明、奉、萬、宏、思、義、巨、曉、懷、孟、永、茂、廣、連、文”二十輩,雍正年間前后為“玉”字輩,現(xiàn)村中70歲左右的老人基本都是“曉”字輩,現(xiàn)已傳到“茂”字輩。如按三十年一代人推算,該村已有近五百年歷史。根據(jù)村內大廟“畫碑”記載,大廟開工及建造完工時間和三十位捐銀的姓名輩份推測,大廟建于“康熙歲次年間已未七月(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15年)”,捐銀人為第七代“奉”(明)字輩。由此可見康熙五十四年此村已具有三十幾戶的規(guī)模,繼續(xù)發(fā)展達到70余套四合院的規(guī)模。
川底下村有著豐富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妙趣橫生,金蟾望月、威虎鎮(zhèn)山、神龜嘯天、蝙蝠獻福,一線天(見118頁圖9)、花仙池、老龍窩、牛頭山、京西古道遺址等,景觀美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