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教學指令語,是指授課老師在課堂上發(fā)出的,包括語言文字、肢體動作等在內(nèi)的各種指令。學生接受這些指令后作出適當?shù)姆磻?,從而實現(xiàn)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
教學指令語的分類
在課堂上,由教師發(fā)出的、學生接收后作出適當反應的各種信息都屬于教學指令語的范疇,可以分為語言文字類和非語言文字類。
語言文字類的指令語,又可以細分為語言類和文字類。語言類的教學指令語主要指教師在課堂上口頭表達各種指令;文字類的教學指令語,包括板書的指令語和PPT上的以文字為表現(xiàn)形式的指令語。
非語言文字類的指令語,主要分為肢體動作和面部表情傳達的指令性表示。
使用教學指令語不明確易出現(xiàn)的問題
在“落實課程標準,培養(yǎng)學生自主學習能力”——2009年石景山區(qū)第七屆中小學教育教學設計與實踐競賽中,我講的是第一模塊第三單元第四課Christmas,設計的是讀說課的形式?;仡欉@次課堂教學,總的來說,課堂的推進和學生的配合還是比較令人滿意的。但是,在教學的最后一個環(huán)節(jié)——讀后活動中,有個別學生的表現(xiàn)和我自己的教學設計意圖出現(xiàn)了偏差,這不由地讓我深刻反思自身教學指令語的問題。
當時我的指令語是:請兩人一組互相討論圣誕節(jié)和中國春節(jié)之間的異同點。
在學生討論完之后,我請兩組同學說他們的觀點。第一組的同學互相以問答的形式說了圣誕節(jié)和中國春節(jié)之間的異同點,語言輸出的結果令人滿意。但是,讓我意外的是,第二組的同學站起來之后,他們并沒有以對話的形式,而是其中的一位同學滔滔不絕地說,另一個同學只是站著,什么也沒說,顯得有點尷尬。我打斷了他的話,說:“Why don’t you have a dialogue with your partner?(你為什么不和你的同伴對話呢?)他當時說:“She’ll say something after my talking.”(我說完之后,她再接著說。)我當時感到有點生氣,覺得這個孩子沒有合作意識,就讓他說了幾句后坐下來。
下課后,我們組的一位老教師對我說:“你怎么不讓那個學生接著說呢?你并沒有說一定要讓學生編對話啊!”這位老教師的話可謂是“一語驚醒夢中人”。我恍然悟出那個學生并沒有錯,因為我當時的課堂指令語并不嚴密。我讓學生們兩人一組討論,但討論之后語言輸出的形式,我并沒有進行明確的規(guī)定,所以難怪學生“誤讀”我的意圖了。
我不由地想,平時還有多少情況是因自己的教學指令語不夠明確而引起了偏差?仔細一思考,在平時的教學中,好像類似的例子還不少,而我卻基本上會誤解為學生聽不明白,不理解我的課堂指令語。
使教學指令語明確有效的方法
那么,如何讓教學指令語明確有效呢?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摸索與實踐,我覺得,教師至少應該從以下三個方面入手。
一是注意形成教學指令語適應系統(tǒng)。換句話說,在自己所任教的固定班級,應該與學生形成一定的默契,一個特定的指令語發(fā)出后,學生應該采取哪種學習形式,應該相對固定。這樣可以減少教學指令語占據(jù)過多的課堂時間,把課堂時間盡可能地還給學生。
我歸納了一些基本的教學指令語,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不斷地重復這些基本的教學指令語,并配以一定的肢體語言,強化學生對這些教學指令語的印象。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訓練,現(xiàn)在學生已能比較迅速地對我的教學指令習慣用語作出恰當?shù)幕貞n堂效率也因此大大提高。
二是教學指令語的形式應該多樣化。語言文字形式、肢體動作、面部表情都可以充分利用,避免教學過程枯燥,有效減少學生的適應性疲勞。
我校曾開過一段時間的選修課,講課的是幾個外籍教師。我留心觀察了一下,雖然有時她們說的話學生聽不懂,但是學生們卻能夠理解她們的話,并且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其原因就在于外籍教師表情豐富,肢體語言夸張有趣,非常善于將語言和非語言教學指令語結合起來。我們英語教師平時在課堂教學中也不妨借鑒外籍教師的方法,讓教學指令語多樣化,從而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三是教學指令語的“重復”。讓學生明白教學指令語發(fā)出后,自己應該做什么,對指令語進行適當?shù)闹貜?,無疑是需要的。但是,簡單的重復,會造成教學過程的單調(diào),甚至是學生的厭煩。因此,對教學指令語的“重復”,應該是另外一種意義。
北京立新學校的一位老師在這個問題上提出了她的一些比較獨到的見解。她說,在教師發(fā)出指令之后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環(huán)節(jié),那就是教師指令語之后的CCQs(Concept Checking Questions)。所謂CCQs,就是在指令語之后,教師緊跟著就剛才的指令語問幾個比較容易回答的問題,以檢查學生是否明白教師的指令語。CCQs不是教師指令語的簡單重復,而是根據(jù)學生的英語水平設置的恰當?shù)膯栴}。
我心想,若是當時在設置讀后討論活動之后問這么幾個問題:“What are we going to do?”“What do we do next?”(我們接下來要做什么?)那么,學生很可能就會回答:“To have a dialogue.”(編對話。)在這里,我若再對語言輸出的形式做一下說明和強調(diào),那就可以避免學生“誤讀”我的教學指令語了。這樣,就架起了連接教師指令語和學生活動的橋梁,有利于學生與教師的配合,并大大提高了課堂時效性。
課堂指令語雖說只是課堂教學中一個較小的部分,但是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好的教學指令語好比是機器的潤滑油,讓課堂開展得順利而流暢。而若教學指令語不準確、不明確,就會導致學生“誤讀”老師的意圖,給課堂的推進造成一定的阻礙。因此,改進課堂指令語,使之明確有效,是非常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