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翻開本冊教材,我就被第一單元前兩課所選的文章吸引了。上學期聽課回來的同事津津樂道王崧舟老師和學生們激情演繹的《兩小兒辯日》,那激動人心的場景猶在耳畔;被廣為傳誦的朱自清先生的名篇《匆匆》,讀起來既能享受到詩情畫意的美,又能催人上進。這樣的兩篇文章,被選在新學期的第一、二課,我暗自竊喜,以為有自我的喜歡,加上別人的經(jīng)驗,一定能開個好頭,為孩子們新學期的語文課增添難忘而精彩的一頁。
于是,我非常認真地閱讀教材和教參,努力而艱難地背下課文,仔細斟酌和比較別人的教學設計,最終形成了適合自己教學實際的方案。我以為,有了這樣充分的準備,應該會上出一堂好課的。
上課時,我流暢的朗誦配以恰當?shù)陌鍟?,把孩子們牢牢地吸引住了,并很快了解了原本艱澀的文言文究竟講了什么。接著,孩子們非常順利地讀通了文章,好像了解了文意,理解了文章的內(nèi)涵。課堂的氣氛是嚴肅而不失活潑的。第二課也是這樣,課堂上的孩子們,思維活躍,仿寫成功,能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文章的內(nèi)涵。我以為,我是成功的。
可孩子們的課后作業(yè)卻讓我大失所望。文言文的字詞解釋,在書上的注釋里出現(xiàn)的也會出錯。精心的準備,滿心的歡喜,面對的是這樣的結局,我不知道究竟哪里錯了?應該怎樣做?我有種深深的挫敗感,久久不能釋懷。
今天的課,是《頂碗少年》。那個在舞臺上表演雜技的孩子,一次又一次表演失敗,面對對他失去信任甚至責難的觀眾,他在一位老者的鼓勵、安慰、寬容、信任、關愛(都是孩子們總結的詞匯)下,最終成功地完成了表演。這給了作者也給了我和孩子們深刻的啟示:摔倒留下的傷痕是生命的饋贈;失敗是成功之母;成功的花總開在荊棘后;摔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知道怎樣站起來!
是的,摔倒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知道怎樣站起來!雖然我前面也許是真的失敗了,但僅僅有懊悔遠遠不夠!我現(xiàn)在需要知道的是:究竟問題出在哪里?我應該怎樣去補救?后面的教學工作要怎樣做才能有“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