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7日河南省文物局在北京宣布安陽發(fā)現曹操墓,一時間有關曹操的各種傳說被媒體和網絡炒得沸沸揚揚。作為歷史上一位文武雙全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養(yǎng)生觀也同樣讓讀者們倍感興趣。
在中國歷史上,曹操是一位文武雙全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歷史上的帝王們一樣,曹操也迷戀于傳統(tǒng)養(yǎng)生之術,研究練氣養(yǎng)精的延年益壽方法。唐代百歲醫(yī)家孫思邈在《千金方》中記載,曹操曾尋訪民間術士,向百歲老翁皇甫隆求教養(yǎng)生易容、延年益壽的獨家秘術。皇甫隆告訴他自己多年叩齒漱津、滋潤臟腑的導引之術。曹操還喜歡食療粥養(yǎng),常用黃米、牛乳、黑豆熬粥服食。
在中國文學史上,曹操的文學成就也很高。曹操現存的20余首詩歌中,有不少涉及到養(yǎng)生學的醫(yī)理,如《精列》
《陌上?!贰肚锖小返?,這是魏晉時中國養(yǎng)生文化的昌盛在文學作品中的體現,頗值得一讀。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
《步出夏門行·龜雖壽》是曹操養(yǎng)生詩中最精彩的一篇。在這首詩中,曹操以長壽的神龜和騰蛇為喻,說明自然界中生與死是不可抗拒的客觀規(guī)律。然而,“盈縮之期,不盡在天;養(yǎng)怡之福,可得永年”。每個人的壽命的長短,不僅僅受自然法則的支配,只要養(yǎng)生有道,也可以延緩衰老,獲得健康和長壽。在這首詩里,曹操還吟唱出“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的千古名句,體現出曹操有所作為銳意進取的精神。曹操在寫此詩時已經63歲,但他不怕衰老的威脅,認為人到老年,仍應有雄心壯志,絕不能悲觀消沉,而應像老馬一樣馳騁千里,奮發(fā)圖強,有所作為,并抱定決心實現統(tǒng)一中原的雄圖大業(yè)。
曹操是一位古代的唯物主義者,他從不相信長生不老等迷信說法。如曹操在詩的開始就寫道“神龜雖壽,猶有竟時”,認識到神龜雖然長壽,但生命終有結束的一天,而人更是如此。所以,他不像漢武帝那樣到處尋求長生不老的靈丹妙藥,他不相信人的壽命長短由“天命”所決定,完全受自然規(guī)律(天)所支配。他認為,人的壽命與個人的精神情緒密切相關,如果人能保持樂觀豁達的良好精神狀態(tài)和重視養(yǎng)生保健,就可實現健康長壽。
《氣出唱》詩
曹操在《氣出唱》一詩中,將養(yǎng)生導氣的方法概括為:“心恬淡,無所愒。欲閉門坐自守,無與期氣?!币馑际钦f,平心靜氣,恬淡虛無,摒棄雜念,安坐意守,才能達到頤養(yǎng)精氣、調和氣血陰陽歸于平衡的狀態(tài),這實際上是曹操自己氣功實踐的總結。
道家養(yǎng)生術中最重要的是練氣之說,曹操對此十分了解。《氣出唱》云:“開玉心正興,其氣百道至。傳告無窮閉其口,但當愛氣壽萬年?!痹娭兴^心正氣興、閉門坐守、閉口惜氣、靜心養(yǎng)氣等,確是練氣功的訣竅。
《精列》詩
在中國歷史上,帝王們希冀自己的江山永固,企求世間能有不老之術,他們尋仙方,煉丹藥,演出了一幕幕荒唐而悲哀的鬧劇。曹操卻比較明智,他在此詩中說,人生“厥初生,造化之陶物,莫不有終期,圣賢不能免,何為懷此憂?”認為“氣絕曰死,氣閑曰仙”,延年益壽的秘訣,就在于養(yǎng)氣愛神。詩中還說:“陶陶誰能度?君子以弗憂。年之暮。奈何時過時來微。”他深沉地嘆息過去的日子太多,而未來的日子太少。說明了曹操對人生有限的清醒認識。
《陌上桑》詩
曹操在此詩中說:“交赤松,及羨門。受要秘道愛精神。食芝英,飲醴泉,拄杖桂枝佩秋蘭。絕人事,游渾元。”這里所說的“愛精神”(保養(yǎng)精氣)、“食芝英”(服食補藥)、“飲醴泉”(甘于素食,常飲清泉水)、“絕人事”(不涉外務,免觸動心神)等,都是傳統(tǒng)的道家養(yǎng)生術。
《秋胡行》詩
曹操自稱“性不信天命之事”,實際上,他一方面明確認識到人生有限,有生必有死。一方面仍癡迷神仙術,幻想能長生?!肚锖小芳丛?“愿登泰華山。神人共遠游……思得神藥,萬歲為期?!钡凇肚锖小吩娭羞€說自己“不戚年往,憂世不治”,也說明了他不愁老,不怕死,表明了他關注的是世道的治亂,國勢的興衰。
曹操的養(yǎng)生觀是積極的、奮發(fā)向上的,并充滿了朝氣蓬勃的樂觀精神。他沒有悲觀厭世,沒有倚老賣老和恐老畏老,更沒有消沉頹廢的思想。這與曹操同時代的許多文人政客追求名利、縱情聲色,認為“人生非金石,豈能長壽考?奄忽隨物化,榮名以為寶”等消極享樂人生觀相比,不但是獨樹一幟,而且顯然是進步的。也正因為他有“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的雄心壯志和樂觀豁達精神,因而才促進了他的身心健康。曹操戎馬一生,又患有頭疾,時有發(fā)作,而他長期身處戰(zhàn)事之中,缺乏一個適合修身養(yǎng)性的環(huán)境,能壽至66歲已相當不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