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研究人類行為的心理學家和其他研究人員來說,自殺一直是個難解之謎。自我保護是人類最強烈的本能之一,那么,促使人們走上自殺這條不歸路的動機一定更強了。但究竟是什么原因引起自殺呢?
一個世紀前,社會學家埃米爾·迪爾凱姆和心理分析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對自殺這種行為作出一些籠統(tǒng)的解釋。身為社會學家的迪爾凱姆認為,自殺的根源在于社會因素,譬如說個體沒有融入社會等等。弗洛伊德則認為,自殺是受人的本能所驅使,特別是他所說的“死亡本能”。后來的一些解釋趨向于把自殺和精神抑郁、絕望及感情痛苦聯(lián)系在一起。但這些理論都無法成功地解釋一個有關自殺的最基本的問題:為什么在看似相同的環(huán)境中,有些人會自殺,另一些人卻不會自殺?
※ 自殺率逐漸上升
心理學家馬修·諾克通過分析大量有關自殺的資料發(fā)現(xiàn),現(xiàn)在自殺率正在逐漸上升,自殺身亡的人占全球死亡人數(shù)的1.5%。在15~24歲的人中間,自殺是除車禍以外的第二大主要致死原因。女性比男性更容易自殺,但男性自殺成功率高于女性。
大多數(shù)自殺者均有精神障礙——厭食癥、嚴重抑郁癥、雙極性情感疾病、精神分裂癥和邊緣性人格障礙是最常見的,但其他很多人也面臨很大的自殺風險。在自殺的那一刻,自殺者通常會感到無望,精神極度抑郁。
統(tǒng)計數(shù)據(jù)沒有告訴我們的是:究竟哪些人最可能自殺?這也是心理學家最想知道的問題。大多數(shù)精神抑郁、絕望的人都不會自殺,那么為什么有些人會走上自殺的道路?
※ 自殺不是件容易的事
大體上說,喬伊納認為除了精神抑郁和感到絕望外,自殺者必須滿足另外兩個條件:首先,他們必須有死的強烈愿望。當人們覺得自己是其他人無法忍受的負擔,并且感覺被孤立、找不到歸屬感時,通常會產生尋死的念頭。
其次,也是最重要的一點,能成功自殺的人必須有能力做這件事。聽起來這似乎是顯而易見的,但在喬伊納之前,沒有人認真想過為什么有些人能夠把自殺進行到底,而大多數(shù)人卻不能。喬伊納指出,不管你多想死,自殺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因為人的自我保護本能太強烈了。
在一次研究生班的討論會上,當時喬伊納帶的兩名研究生吉爾·霍爾姆和特蕾西·威特正在聽他描述厭食癥患者面臨的自殺風險。威特指出,厭食癥患者的高自殺率有兩個可能的解釋。或許厭食癥患者的自殺愿望并不比其他有精神障礙的人更強烈,但厭食癥令他們的身體如此虛弱,以至于他們的自殺企圖更容易成功。另一種解釋是,厭食癥令他們對痛苦感到麻木,所以厭食癥患者比其他人更“忍心”殺死自己。
據(jù)喬伊納推斷,第二種解釋應該是正確的。于是霍爾姆開始檢驗這種理論。
※ 還需要進一步驗證
霍爾姆表示,厭食癥患者為喬伊納的自殺理論提供了充分例證。自我封閉、與世隔絕可能是一個因素,因為厭食癥患者避免任何有可能涉及食物的互動——那意味著不出去吃飯、不看電影、不與朋友交往。結果是“找不到歸屬感”,這也是喬伊納所說的導致人們自殺的主要因素之一。
另一個因素是:厭食癥患者覺得在家人和朋友眼里,他們已經成為讓人無法忍受的負擔。這樣的例子很多,比如說在治療患有厭食癥兒童的時候,一種常見的做法是讓一名家長專職看管孩子。
但最重要的是,厭食癥意味著患者對痛苦感到麻木。無情挨餓會引起身體的劇痛和頭疼。在厭食癥患者中,骨質疏松癥是一種常見的病,這讓他們更容易骨折,更不用說因為心臟受損而導致的胸痛了。
與此同時,明尼蘇達大學的精神病學家斯科特·克羅對貪食癥患者的自殺率進行研究,他發(fā)現(xiàn)這些人的自殺率也遠遠高于正常人??肆_發(fā)現(xiàn),貪食癥患者的自殺率是普通人群的4~6倍。各種不同的生化指標顯示,貪食癥也會讓身體在一定程度上挨餓,所以,貪食癥患者很可能跟厭食癥患者一樣,對痛苦感到麻木。
雖然所有的證據(jù)都指向同一個方向,但喬伊納說他的想法還需要進一步驗證才能成為解開自殺之謎的利刃。談到迄今為止收集到的證據(jù),他說:“這只是個開始,我們還需要更系統(tǒng)性的資料?!?/p>
喬伊納表示,如果能進一步了解人們?yōu)楹螘詺ⅲ@將幫助臨床醫(yī)師更好地評估哪些人有自殺傾向,并找到新的辦法來阻止人們自殺。比如說,長期精神療法可以幫助病人打消心中的無所畏懼,降低他們自殺的可能性。
(摘自《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