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如今考場作文中諸如與文章主旨無關的排比語段,引自文化散文中晦澀難懂的哲理性“雋語”的拼湊、對接等現(xiàn)象屢見不鮮。筆者認為只有回歸生活,回歸真情,回歸自我,才能真正實現(xiàn)“以我手寫我心”的寫作目的。
關鍵詞:高考作文; 回歸; 生活; 真情; 自我
中圖分類號:G623.24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3315(2010)4-064-002
當文學與應試相遇,就如同夢想照進現(xiàn)實,如同戴著鐐銬忍痛跳舞,讓千萬名莘莘學子真實地感受到它帶來的尷尬和無奈;當每年的黑色六月古典名人紛紛“出場”,大顯身手、筋疲力盡之時;當2008年6月7日的《好奇心》讓牛頓被上萬個蘋果砸在頭上之際,我們不禁要拷問:怎樣的文字才能在眾多考卷中脫穎而出?怎樣的文字才能經久不衰、耐得住寂寞?怎樣的文字才能讓學生在這個浮躁而虛妄的時代里不迷失,堅守住自我,并始終保持對真正文學的敬畏?答案就是“回歸生活,回歸真情,回歸自我”。
一、回歸生活,擷取最真切、傳神的片段
生活天宇,廣闊浩淼,人生眾相,光怪陸離,精彩無限??墒敲鎸θ绱私k麗多姿的生活,我們的學生卻總是抱怨作文沒有東西可寫,寫出來的文章不是老俗透頂,就是干巴無味,更勿談靈秀生動、精警深邃了。究其原因,就是他們對生活“熟視無睹”、“見而不思”,很少去真正地品味生活、解讀生活。因此,我們要讓學生在下筆之前敞開心靈,走進生活,只有對自己的耳聞目睹有了更加深刻獨到的感受,立意才能更加高遠,寫出的文章才能清新脫俗,自成一格,讓讀者的心弦與你一起共鳴。
例如寫人敘事,一定要寫出生活氣息,寫出真切傳神的生活場景或片段,越是生活化的東西越有感染力。如何才能寫出真切傳神的生活場景或片段呢?我們可以抓住生活中最常見但最容易被人忽略的鏡頭,在常見鏡頭中傳達出新意。
請看2008年江蘇高考作文《好奇心》的一篇滿分作文片段:“兩個人都長年紀了,相距不過幾米的屋子,有什么必要隔幾分鐘就喊一下?
每次去奶奶家,這件事總是會勾起我的好奇心。
……
喊爺爺做什么呢?還這么不停地喊?我想起奶奶每次看見爺爺好好的,滿意離去的背影。陽光總是以最完美的角度鋪在奶奶身上,每每這樣的畫面閃爍著溫暖的光輝。
……
我慶幸我擁有好奇心,才得以知曉奶奶一輩的關心,溫情與愛。我知道了,那聲聲呼喚是在說,有你在,整個世界,都在?!?/p>
“奶奶沒事就要叫爺爺”這樣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很容易被人忽略,而小作者卻充滿了“好奇心”,并以此為契機,對奶奶進行了一番“偵察”,結果“偵察”到了“人世間最最美麗的風景”——濡濕了人們的心,美得如“花蕊中的一滴露”!此文是敘寫日常生活的規(guī)范的記敘文,能在“尺水”中“興波”,能用鮮活的細節(jié)描寫展示澎湃的內心波瀾,讀來意味無窮。
寫家人之間的親情,我們常常不知從何寫起,其實只要留心觀察生活中常見的場景、鏡頭、畫面,做一個有心人,便會發(fā)現(xiàn)許多特別容易被人忽略卻能表達濃濃親情的樸實素材,把自己生活叢林中根根“綠枝”剪下來用到作文里,就成了最具新意的材料,就有了“虧他想得出來”(何永康先生語)①的效果,必然讓閱卷老師眼前一亮。
由此可見,要寫出生活中最真切、最傳神的片段來,就必須多觀察生活,搜尋能反映人物內心世界的生活細節(jié);就必須多思考生活,培養(yǎng)在平常事中發(fā)現(xiàn)“新意”的能力;就必須多記錄生活,一旦發(fā)現(xiàn)了平常但具有新意的生活鏡頭、片段、畫面,不要讓它輕易滑過。
二、回歸真情,抒發(fā)最樸實、感人的情感
情,乃為藝術之花的血液與漿汁,情之豐富與真摯,文章方有撼人的張力,厚重的質感。虛情假意之作,只是令人見出情感的蒼白與人格的庸俗。
蘇教版必修一第一專題選取了臺灣作家楊子的一篇《十八歲和其他》,文章寫于1966年,時至今日,光陰已經流逝40余年,但當我們學習這篇作品時,仍感到其間彌漫著歲月塵封不了的新鮮氣息,原因就在于那作者用最簡樸的話語詮釋了最真摯最偉大的父愛。文章開頭這樣寫道:
“東東:想到今天是你十八歲的生日,我有一份‘孩子長大了’的欣慰,也有一份似水流年的迷惘。似乎,抱著初生的你到醫(yī)生處診治你的‘脫腸’,半夜吼破喉嚨把醫(yī)生從睡夢中叫起,那種焦急憂慮,還像是昨天的事。似乎,你剛能坐起,我在院子里為你拍照,假日里帶你坐在腳踏車前頭藤椅上到處炫耀,那種激動和喜悅,也還是昨天的事……”
淡淡的欣慰,淡淡的迷惘,展現(xiàn)在我們面前的沒有驚天動地的事跡,也沒有轟轟烈烈的話語,有的僅僅是一位父親對兒子拳拳之心,真純之愛。這樣的文筆,正是為我們一些同學所不齒的寫法,在他們看來,這就是簡陋,就是平淡,就是缺乏個性,但是,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質樸、純真的感情才是文章的靈魂,我們應用心去采擷生活中至真至純的東西,從而以至誠之心寫至情之文。
讓我們再來欣賞2008年上海高考滿分作文《他們》的片段:“他們從小生長在故鄉(xiāng)的青山綠水中,純潔的靈魂在田野里抽穗拔節(jié)。在山野的風中,他們奔跑著,憧憬著。風從田野中吹過,吹進了城市,為了生計,為了未來,他們跟從父母來到了城市,在城市的盡頭扎下了根。于是習慣了青山綠水的雙眸第一次觸碰到了高樓大廈、車水馬龍。他們不知道怎樣穿過六車道的馬路,小小的手指怎么也數(shù)不清寫字樓的層數(shù)。繁華的現(xiàn)代文明不曾給他們帶來任何快樂,這一次,卻在心上烙下了深深的痕跡……”
這篇作文文字樸實,沒有華麗的詞藻和時尚的包裝,但它立意高,角度新,以情動人,字里行間透露出很強的社會責任感,引發(fā)了閱卷者內心的共鳴。
同時這篇滿分作文也提醒我們,一篇好的文章,應該是有感而發(fā),應該是對生活的凈化升華,要能以情動人,以情感人,以愛心溫暖人。只要言為心聲,文為情作,人們就不會吝以掌聲,這樣的文章也一定會摘取桂冠,博得閱卷者的青睞。
三、回歸自我,凸顯最生動、鮮明的個性
生活,向我們展示出它的奇光異彩,正是這些生活的礦藏,為我們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寫作材料。盡管中學生在經歷、思想、學識、愛好、特長等方面大致相近,但絕不可能完全相同,而且每個人都有自己獨有的稟性、氣質、情趣,每個人都應該是獨一無二的一個“自我”。但不知從何時起,在學生的習作中,充斥你眼簾的要么是“三段體”、現(xiàn)代“八股文”,要么就是蘇軾、屈原、陶淵明……這樣的作文看上去“很美”,只是“美”得讓人疲倦、讓人厭倦,我們把這種現(xiàn)象稱之為“集體失語”。
李書磊博士曾講述自己在北大讀書的經歷,“上外語課,外籍教師要求大家用英語寫一篇《我的母親》的作文。然而老師在閱讀了全班的作業(yè)后,臉色很難看地走進教室,用手指點著目瞪口呆的學生:‘你,王!你,李!難道你們大家都長著同一腦袋?難道你們的母親沒有虐待過你們?難道你們的母親沒有好吃懶做嗎?難道你們對母親沒有一點點遺憾嗎?”②原來,全班同學無一例外地寫了自己的母親是多么慈祥、多么勤勞,他們有多愛他們的母親,因為從小學起大家就是這么寫的!
其實問題何止僅出現(xiàn)在這些博士身上,如果我們對照一下我們學生的習作,我們很清楚一點:大家把自己丟了!難道作文里不該寫寫自己嗎?大家是否這樣問過自己:作文中可不可以寫社會中冷漠的人際關系?可不可以不寫落葉容易使人傷感?可不可以把目光分給身邊的人?他們有時甚至比蘇軾還偉大,還值得你用十篇、二十篇、一百篇文章去記錄、去訴說、去感激!
我們應學會在感悟中彰顯個性。朱振國先生在《善感者善文》 一文中指出:人作為高等動物,萬物之靈長,可以驕傲的資本大約在于有“感”——感覺、感悟、感想、感于心而敘于文,有感而發(fā),這就是“為文之道”。③只有用獨特的視角審視生活,思考生活,才能感悟生活的真諦,從而使文章承載深邃的思想,不致于停留在對生活表象的描述,顯得蒼白與膚淺。習作者可以將自我的“人格的動靜描畫在這里面”,將“人格的聲音歌奏在這里面”,將“人格的色彩渲染在這里面”,并且還是“深刻地描畫著,銳利地歌奏著,濃厚地渲染著”,使其文章可以清晰地“洞見作者是怎樣一個人”,這就是所謂“個性化”。同樣是寫《好奇心》,江蘇一考生便采用獨特的視角,讓陶瓷的“淚珠”與孩童的“眼睛”相互映照,烈焰騰騰的“太陽”與冰清玉潔的“月亮”在生命的瞬間,在歷史的時空中實現(xiàn)了靈犀互啟的對話,令人心旌搖曳,欣賞到一幕創(chuàng)造美麗的夢幻般的詩劇。
70多年前,夏丐尊和葉圣陶先生寫了一本叫《文心》的小書,書里寫了這樣一句話:
“作文是生活的全部,而不是點綴?!雹?/p>
現(xiàn)在,我們化用一下這句話:
生活,真情,自我是作文的全部,而不是點綴!
參考文獻:
[1]周來宏.寫出生活中最真切最傳神的片段[J].作文成功之路,2006,(2-3).50
[2]文心.讓個性化寫作成為我們的標志[J].創(chuàng)新作文,2004,(2).1
[3]何效明.發(fā)展等級中“有創(chuàng)意”的險象規(guī)避[J].優(yōu)秀作文選評,2006,(5).46
[4]祝宇.作文是生活的全部[J].作家教你寫作文,200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