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獨生子女的任性行為在生活中學習中隨處可見,令家長和老師感到大傷腦筋。怎么來認識幼兒任性行為的形成,以及針對這種現(xiàn)象因材施教地幫助孩子糾正呢?本文用曉知以理,動之以情的感染,借助榜樣的力量為實例,了解幼兒,因人而異的措施,家園合作的方法,對糾正幼兒任性行為提出了一些建議。
關(guān)鍵詞:任性; 幼兒;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0)4-115-002
任性,是獨生子女幼兒中較普遍存在的突出缺點,主要表現(xiàn)為固執(zhí)、抗拒、霸道、亂發(fā)脾氣、不聽別人勸說等。面對幼兒的任性,許多家長往往不知所措,有的一味地遷就孩子求太平,有的則大發(fā)雷霆痛打一頓孩子,還有的卻束手無策,只能袖手旁觀,任其發(fā)泄。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如果任性行為不加引導和矯治,孩子往往會在交往中處于獨斷專行又缺少伙伴的境地,甚至變得孤獨偏執(zhí),導致嚴重影響其身心和諧發(fā)展的后果。要讓孩子從任性的怪圈中擺脫出來,就必須認識孩子產(chǎn)生任性行為的原因,并加以有效地防止和糾正。
一、幼兒任性行為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
幼兒的任性行為是在一定的外因作用下才會發(fā)生和逐步形成的,這些外因絕大部分來自成人不當?shù)慕甜B(yǎng)方式。我們常見的幼兒任性行為中主要有這樣兩類:一類是孩子以自我中心性的任性行為,主要是成人對孩子過分溺愛、過分嬌縱造成的結(jié)果,使孩子養(yǎng)成了“我想要什么、做什么,你們就要答應我什么”的意識定勢與不良的行為習慣,一旦稍有不符合某種心理愿望、行動達不到目的時,就會發(fā)脾氣、哭鬧,父母心一軟就去滿足孩子的要求,這樣一而再再而三、無節(jié)制地滿足孩子吃、穿、玩的要求,就造成了孩子無一定的生活常規(guī)和行為準則,這就成了產(chǎn)生孩子任性行為的溫床。另一類任性行為是由于成人不理解孩子的心理特點和正當需要,任何事情都只能成人說了算,一次次引起了孩子對立情緒的爆發(fā)。其實,自控能力差,遇到事情容易情緒化,經(jīng)常會受外界因素的影響是幼兒期孩子的共同特點,有的父母自己不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tài),卻以粗暴的手段來對待孩子的合理需要,甚至用高壓的態(tài)勢去剝奪孩子解釋的機會,往往會使孩子產(chǎn)生強烈的逆反心理,并以強拗相抗爭;還有些家長喜歡先向孩子許下諾言,如答應帶他到某地方玩,買某某東西等等。但是,有時候由于種種意想不到的原因而失言,孩子鬧起了情緒,家長又不會應變或轉(zhuǎn)移孩子的注意力,反而一味責怪孩子不懂事,去激化長幼之間的情緒沖突,促使孩子產(chǎn)生各種不良的行為。
事實告訴我們,孩子的任性絕對不是天生的。教育家多蘿茜·諾爾德曾經(jīng)指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批評之中,他就學會了譴責;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鼓勵之中,他就學會了自信;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承認之中,他就學會了要有一個目標;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安全之中,他就學會了相信自己和周圍的人;如果一個孩子生活在友愛之中,他就學會了這個世界是生活的好地方;……”可見,環(huán)境能影響孩子的個性發(fā)展,家庭教育的環(huán)境直接影響著孩子情緒行為的發(fā)展。如果家長不能正確認識造成孩子任性行為的根源就在自己身上,那么要切實轉(zhuǎn)變孩子任性就是一種奢望。常言道“只有不成功的教育,沒有不好教的孩子”,只有調(diào)整自己的心態(tài),從轉(zhuǎn)變自己做起,才能有效糾正孩子的任性行為。
二、糾正幼兒任性行為的策略
基于對幼兒任性行為產(chǎn)生原因的分析,筆者認為,在幫助家長認識問題產(chǎn)生根源所在的同時,家長、教師都應充分認識幼兒思維發(fā)展尚不成熟,看待事物比較直觀,個性差異明顯等心理特征,針對性地尋求糾正幼兒任性行為的有效應策。
1.曉知以理,動之以情
幼兒的思維以直觀形象為主要特征,他們?nèi)菀资芨泄俅碳さ挠绊?。為了讓幼兒懂得什么是任性行為,我們可以設計一些形象的活動,引導幼兒去識別、理解和感受。根據(jù)幼兒的任性行為,我們可以有意識、有目的地選擇一些比較簡單孩子容易聽懂的故事講給他們聽,由于故事中的角色與現(xiàn)實中的幼兒比較接近,他們很容易在自己身上找到共同之處,透過故事他們就像看到了自己。比如故事《驕氣的小狐貍》,將幼兒在現(xiàn)實生活中吃飯?zhí)羰?、不肯專注等任性行為如實地搬到了孩子們的面前,教師可以讓他們來評一評,講一講小狐貍的樣子好不好,找找什么樣子不好,從而使他們知道這種不聽話、不講道理的行為就是任性行為,然后進行其他的情境活動“小狐貍變了”,使他們逐漸懂得不能隨便發(fā)脾氣,要講道理。由于故事展現(xiàn)的情境比較直觀、形象具體,所以幼兒容易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道理。又如《地毯上的泥印》活動中,故事里優(yōu)美的意境,動人的音樂,深深地感染了幼兒,通過討論“地毯上的泥印”是怎么來的?小朋友深深地感受到要聽從大人合理的意見,知道了不能自己想怎樣就怎樣。事實證明,用發(fā)生在幼兒身邊的事例和情境誘導孩子認識、遠離任性,不失為是一種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2.借助榜樣的力量,以鼓勵為主
教育寓于日常生活中,時時處處存在于每一瞬間。由于孩子年齡小、好模仿,教師、家長毫無掩飾的言談舉止時時刻刻會被孩子模仿著。我們就應利用這一特點,為幼兒樹立正面的、積極向上的榜樣,幫助其確立正確的模仿對象,使他們在無意識的模仿中潛移默化地改變自己的任性行為。
正如我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先生所說:“兒童教兒童,要比成人教兒童效果更大,更能教學相長,為兒童獲得發(fā)展才能的機會?!憋@然,最好的仿效對象就應該來自于幼兒自身的伙伴之中。如在“我是好寶寶”的主題活動中,師幼先共同評選出班級里的好寶寶,給他們額上貼上紅五星以作鼓勵。在此基礎(chǔ)上,教師注意悉心觀察他們的良好行為,并將他們的事例編成故事向幼兒宣傳,同時還可將故事創(chuàng)編成現(xiàn)實場境,讓孩子們也來學一學、做一做,使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在模仿中逐步得到了固化,以后他們遇到類似情況時,就知道應該怎么去做了。
我們班有個小朋友,由于家長一向?qū)λ僖腊夙?,任性行為比較嚴重,在參加了班級的這一系列活動之后,她的任性行為有了比較明顯的改善。我就在班集體面前對她的進步進行了表揚,并把她的照片布置在專欄里,使她成為別的孩子模仿的對象。這樣的鼓勵不僅強化了她的認知,使她逐步改變了任性的習性,而且讓其余孩子又有了一個好的學習榜樣,產(chǎn)生了較好的教育效果。
3.了解幼兒,因人而異
年齡、家庭環(huán)境的影響等諸多因素導致幼兒發(fā)展水平的不同,因而任性的表現(xiàn)也是形態(tài)各異的。這就需要教師認真地去觀察這些孩子,并根據(jù)實際情況采取相應的教育方法。
有些孩子年齡小,對于故事中的情節(jié)還不能很好理解,教師一味采用正面的說理等方法顯然達不到預期的效果。例如,對托班的孩子成人說這件事是對的,那件事是不對的,顯然他們還搞不清原委,如果成人一味采用這樣的方法只會讓孩子十分茫然,還是用誘導的辦法比較有效。例如,我園有個孩子每天上幼兒園總是和父母談條件,路上一定要買什么東西才肯走,今天酸奶明天貼紙的,可謂不甚其煩,教師也做了很多的說服工作但收效甚微。在一次談話活動中,教師當眾鄭重其事地表揚了當天沒提出不合理要求的孩子后,情況大大地改變了。這次對其他孩子的表揚使他產(chǎn)生了表揚期待,開始懂得應辨別是非,教師就及時給予鼓勵,他的任性行為得到了明顯的轉(zhuǎn)變。還有的孩子一遇到不順心的事就會大發(fā)脾氣,甚至不聽任何規(guī)勸、大叫大嚷耍無賴,非達到目的不可。由于當時的他滿腦子都只有他想要的東西,對待這樣的孩子,你無需去說理,也沒必要去表揚。這時家長或教師可以適當?shù)夭扇∮幸饣乇艿膽B(tài)度或有意識地轉(zhuǎn)移話題,讓他轉(zhuǎn)移注意力,到他心情得以平復下來后再和他說,也許他就會比較容易接受了。
4.家園合作,形成合力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的“組織與實施”部分指出:“家庭是幼兒園重要的合作伙伴。應本著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則,爭取家長的理解、支持和主動參與,并積極支持、幫助家長提高教育能力。”父母是孩子的啟蒙者,家庭是孩子溫暖的港灣;教師是孩子的引領(lǐng)者,幼兒園是孩子獲取知識、享受歡樂的花園,家庭和幼兒園是孩子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任性孩子的教育及糾正,不能僅停留在幼兒園的幾個小時和教師的說教中,能形成家庭教育和幼兒園教育的合力尤為重要。在幼兒園孩子由于受到種種原因的制約,往往把最好的一面表現(xiàn)出來,而到了家里又往往會發(fā)脾氣、耍小性子,相對于在幼兒園里任性行為會多得多。教師要充分認識幼兒可能存在的兩面性,平時和家長多溝通交流,共同采取科學合理的方法,協(xié)調(diào)一致找到適合不同孩子的教育手段,才能切實有效地解決孩子的任性行為問題,從而讓孩子身心快樂、健康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