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標要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良好的自主學習情境、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鼓勵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那么,如何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呢?我自參加工作以來,一直從事數學教學,也漸漸對這一問題有了自己的想法。
首先要正視學生的個體差異。
每個學生的學習能力都會存在個體差異,但人的被尊重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教師應及時了解并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教學中要尊重學生在解決問題過程中所表現出的不同水平。問題情境的設計,教學過程的導入、展開,練習的設計等要盡可能地讓所有學生都能主動參與,提出各自解決問題的策略,并引導學生在與他人的交流中選擇合適的策略,提高思維水平。特別是在學習過程中,教師要創(chuàng)設條件讓學生全面地表現自己,并及時地肯定他們的點滴進步,不斷激發(fā)學生的上進心,從而增強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如一個學生在板書分數除法時忘記要約成最簡分數,教師一般在糾正時打個“×”就過去了,這實際上是一種全面的否定。教師應在糾正時根據分數除法的計算法則在被除數不變,除號變乘號,除數變倒數,能約分的要先約分等幾方面分別在做對的地方都打“√”,只在尚未約分的地方再畫上一個“=”號。學生一看,4個環(huán)節(jié)我還做對3個,只是忘記約分了,以后應該認真些。這樣做,評價時在不損傷學生自尊心的基礎上,糾正了他知識與技能上的錯誤,同時增強了其學好數學的自信心。
其次要注意在數學課上,學生之間的差異更多地體現為思維方式和思維能力方面的差異。
小學生是未成年人,不僅個性突出、差異明顯,而且他們身上的個體差異變量還處于經常的、持續(xù)的發(fā)展變化之中。面對這種復雜性,要求教師及時地對每個學生身上的差異變量都作出全面細致的分析,顯然是做不到的。課堂也是一個復雜且比較凌亂的地方,教師不太可能對課堂中的所有活動都事先作出預測,有一些教育教學的內容或方法是即時生成的。這些即時生成的東西絕大多數都是基于教師對學生的一種直覺或是基于教師對課堂情境的即時感悟,而不是建立在教師對學生差異的準備性分析之上。當代課堂教學強調要尊重學生的差異、了解學生的差異,但這種尊重和了解絕不是要片面地求全求準,使教師被這種尊重和了解所累,陷入疲憊不堪的狀態(tài)。實際上,教師只要抓住某個學生最突出的獨特性,往往便能獲得很好的效果。在這里,需要強調的不是對學生個體差異狀況了解的全面性與準確性,而是一種對待學生差異的基本態(tài)度:“敞開心扉,更多地去了解學生、認可學生的品質,保持一個教師應有的活力?!崩缃虒W“口算兩位數加法”時,先出示例(1)64+25,例(2)28+37,再引導學生進行討論,各抒己見。學生的思維頓時活躍起來,有的說:“60+20=80,80+9=89。”還有的說:“4+5=9,60+20=80,9+80=89……”學生一下子說出了多種不同的口算方法。教師在一旁對每位學生說的方法都給予肯定和表揚,使每一位學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推動了學生創(chuàng)造性思維的發(fā)展。
最后還要寬容學生出現的錯誤。
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寬容,對于改善人際關系和身心健康都是有益的。在這里我們所說的“寬容”,絕不是指教師對學生放任自流,而是以一種寬容的情感,感化那些有錯誤的學生,讓他們糾正自己的錯誤。其前提是對學生的嚴格要求,對符合要求的給予表揚、肯定,反之給予恰當的批評。在此基礎上,對待學生的優(yōu)點,我們要用“放大鏡”;對待學生的缺點,要用“縮小鏡”,真正以寬容的態(tài)度處理學生的錯誤。有的錯誤,學生是會一犯再犯的,要允許學生的錯誤出現反復,這是正常的。如有的學生偏偏在你強調不可抄錯數后,把365寫成356,在這些問題上我們應該做到:學生反復n次,就做n+1次轉化工作。
總之,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生既是教學活動指向的對象,又是自身發(fā)展的主體。學生的發(fā)展除了受到外在教學活動的制約外,自身主觀能動性的發(fā)揮也是一個重要的決定因素。特別是小學數學教學應注意情商因素的有機參與,做到情理交融,用熱情和誠懇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情,贏得學生的信任和全身心的參與,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滿足和發(fā)展。要引導學生差異發(fā)展,堅持“揚優(yōu)補差”的原則,發(fā)展學生的優(yōu)勢潛能,給每個學生提供處于“最近發(fā)展區(qū)”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內容,引導學生構建優(yōu)勢的知識體系、學習策略,并將其遷移到弱勢的學習中來。
(責 編 再 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