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唐代;曲陽;元云墓志;書法藝術
【摘要】唐代元云墓志發(fā)現(xiàn)于河北曲陽縣,本文在對志文釋讀的基礎上,對元云的家世、北魏政權的南遷以及曲陽縣的歷史沿革做了敘述和考察,特別是對墓志的書法藝術水平給予了充分肯定和很高的評價。
元云墓志,全稱《唐故承務郎試藁城縣丞河南元府君墓志銘并序》,志石為正方形,邊長約69厘米。志文行書,共24行,行約25字不等,共約570余字。志文右下部分雖然泐去一些字,但無傷大雅。志石的四邊裝飾有連續(xù)的回紋,線條細若游絲,翩若蛟龍,刻法精妙(圖一)。因無具體出土情況之記述,這樣便失去了此墓志在考古學研究中的部分價值和意義,所幸出土不久便得到了民間收藏家的保護,沒有毀壞和流失。筆者幸得一紙拓本,得以研究,現(xiàn)作一淺說,并就教于方家。
墓志錄文如下:
唐故承務郎試藁城縣丞河南元府君墓志銘并序」
府君諱云,字云。其先黃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以拓拔為氏。洎」孝文膺歷,龍躍在天,以太和廿年改為元氏。元魏宗屬,隨帝南」遷,詔葬洛陽,不令還北,今為河南府人也。四世祖□,代州都督,以」曲陽山水形勝,原田肥沃,考卜別墅,子孫因居焉。王父□,朝請」大夫,試太常寺奉禮郎??悸N,朝議郎,試恒王府兵曹參軍。」府君襲帝王之余慶,負英偉之奇質(zhì),沉沉雅度,罕□□姿。自」束帶趨公,進退翼如,據(jù)禮釋回,見松柏之有心也。長上□□□□」豪慕交,蘭名日芳,玉價增貴。貞元中授承務郎,試補藁城縣丞?!咕竭h量,屈在下寮;聶友公才,翼逢深識;道不偶物,解□□田?!褂锰熘畷r,理產(chǎn)自給。士人之行有百,君子之道有三,以身修之,」無不備矣。不幸終于元和元年八月十日,享年六十一。宗族失」其儀表,鄉(xiāng)黨愴其仁賢。門庭無雜吊之賓,道路有讖良之嘆?!箚韬簦 醵\不驗,神何昧歟。古來東川,事有必至。夫人太原」王氏,以龍劍幽隔,庭梧半摧,柏舟誓心,晝哭知禮。有子三人:長」曰士政,義武節(jié)度■使官,知定府孔目事,朝請大夫,試同州司馬,」上柱國。次曰士端,承務郎,試右武衛(wèi)兵曹參軍。季曰士干,宣」德郎,試右武衛(wèi)兵曹參軍。曾閔至性,哀以毀聞。有女三人,長」適孫氏,次適張氏,季適張氏。摧慕無時,瘠色疚立。以其元」和二年八月廿九日葬于恒陽縣□山北四里葛□鄉(xiāng)代城村平」原先塋之左,禮也?!跎接戌?,剛而不磷,圖其徽音,以識」陵谷。詞曰:」慶襲元魏,光延德門。一朝謝世,千古英魂。書劍生」塵,幽明隔路??沼斜L,來吹隴樹。」
綜觀南北朝、隋唐墓志,從內(nèi)容安排上有比較固定的格式,一般分為序和銘兩部分。在序中,多記述死者名諱、身世、生平、功業(yè)、品行、故因、妻室、子女情況以及葬時、葬地等,銘則多以詩言韻句概括、歌頌死者生平、品格以及寄托哀思。南北朝駢體文大行其道,所以此時墓志的序文多用駢文,富有文學色彩。古文運動以后,此風猶在,從元云墓志我們也可以看到這一風尚。
北魏王朝是在結束十六國混戰(zhàn)、統(tǒng)一北方之后,逐步建立起來的一個以鮮卑族集團為主、漢族地主階級為輔的聯(lián)合政權。在統(tǒng)一北方后,其政治、軍事和文化中心業(yè)已呈南移之勢,而初期的國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置偏北,不便于控制全局。為適應北魏社會的需要,緩和當時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同時也為了與南朝漢族政權對抗,魏孝文帝以南下滅齊為名,于太和十七年(493年)秋率軍進駐洛陽,翌年正式宣布遷都[1]。志文中“其先黃帝子昌意少子,受封北土,以拓拔為氏。洎孝文膺歷,龍躍在天,以太和廿年改為元氏。元魏宗屬,隨帝南遷,詔葬洛陽,不令還北,今為河南府人也”相合于史。
從“四世祖□,代州都督,以曲陽山水形勝,原田肥沃,考卜別墅,子孫因居焉”,到志主元云死后,“元和二年八月廿九日葬于恒陽縣□山北四里葛□鄉(xiāng)代城村平原先塋之左”,這一時期內(nèi),“曲陽”和“恒陽”之間有著什么樣的關系,又有怎樣的沿革和變化呢?
曲陽之地名在戰(zhàn)國時期即已使用,取地處(古)恒山彎曲處之陽面之意。秦置縣時,因治所設在曲陽而稱曲陽縣。西漢時,巨鹿郡亦設曲陽縣,稱下曲陽縣(今晉縣西),故常山郡曲陽縣(今河北曲陽縣)稱上曲陽縣。北齊天保七年(556年),下曲陽縣廢,上曲陽亦去“上”字,復稱曲陽縣。隋開皇六年(586年),因當?shù)厥a(chǎn)石料而改名石邑縣,次年取地處(古)恒山陽面之意,又改恒陽縣。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因避唐穆宗李恒名諱,復稱曲陽縣。此后,沿用曲陽縣至今。元云死于元和元年(806年),葬于元和二年(807年),時尚稱為恒陽縣[2]。
關于唐代的地方行政制度,總的來說,“安史之亂”前是州(府)、縣二級建制,“安史之亂”后是道、州(府)、縣三級建制。縣一級長官為縣令,佐官有縣丞、縣尉、主簿等。丞為縣令之副;尉分判眾務,催征租賦;主簿掌文書簿計[3]。元云“貞元中授承務郎,試補藁城縣丞”,前為從八品,后為正八品。從元云的身世看,其“四世祖□,代州都督,……王父□,朝請大夫,試太常寺奉禮郎;考翹,朝議郎,試恒王府兵曹參軍”;三個兒子分別為“義武節(jié)度■使官,知定府孔目事,朝請大夫,試同州司馬,上柱國”,“承務郎,試右武衛(wèi)兵曹參軍”,“宣德郎,試右武衛(wèi)兵曹參軍”,官位皆不高,均不見于史載。目前所見與元云墓志同一時期的碑或志,官高爵顯者一般都有撰者、書者,甚至還有刻石者的姓名與官爵,而元云墓志在文體上依從了北朝格式,但未顯撰者、書者和刊石者姓名。
元云墓志的書法藝術水平在出土的同時期墓志中屬于佼佼者,其志文書體風格源于《圣教序》,是典型的“二王”書風?!妒ソ绦颉窞橹袊鴷ㄊ飞现茏?,是高僧懷仁集內(nèi)府所藏王羲之真跡摹勒上石而成,參與該項工作的人甚至刻工都為當時高手,所以刻成以后即為士林所重,成為此后歷代學習行書書法的典范。王世貞有言:“圣教書法,為歷代楷模。備極八法之妙,真墨池之龍象,《蘭亭》之羽翼也。”[4]該志書法之精,水平之高,筆者翻閱《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北卷》[5]、《保定出土墓志選注》[6]和《洛陽所獲墓志》[7]、《邙洛碑志300種》[8]等書所刊載的唐墓志,未見比肩者。尤其是最后的兩行銘文,爛漫至極,渾然天成。志文中許多字的書寫和《圣教序》相比較,真可謂形肖神似,可稱為忠實于《圣教序》的典范之作,即便和見于著錄、被譽為得圣教筆法之妙的唐《大遍覺法師玄奘塔銘》(劉軻撰,建初書)相比較,后者猶覺或失于巧促,或流于疏漫,到底難免晚唐之時風[9]。志主元云雖身份、地位平常,但從其祖上和其三個兒子的職務,尤其是其四世祖為代州都督,或世誼,或僚友,應該能接觸到當時的善書之士。這位沒有留下姓名的書家,卻為我們留下了研究《圣教序》且又廣惠書林的珍貴的書法資料。自“安史之亂”直至五代,由于藩鎮(zhèn)割據(jù)對文化的摧殘與制約,河北北部出土的行書墓志的書法水平大多差強人意,罕有精品,元云墓志的出土,可算是河北書法史上唐墓志的杰作。
—————————
[1]周一良:《魏晉南北朝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7年。
[2]韓愛營主編:《曲陽縣志》,新華出版社,1998年。
[3]張國剛:《唐代宮制》,三秦出版社,1987年。
[4]馬宗霍輯:《書林藻鑒·書林記事》,文物出版社,1984年。
[5]中國文物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編:《新中國出土墓志·河北卷》,文物出版社,2004年。
[6]侯璐主編:《保定出土墓志選注》,河北美術出版社,2003年。
[7]李獻奇、郭引強編著:《洛陽新獲墓志》,文物出版社,1996年。
[8]趙君平編:《邙洛碑志300種》,中華書局,2004年。
[9]楊震方:《碑帖敘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責任編輯:許潞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