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邯鄲市博物館;先秦;半兩錢
【摘要】1990年,邯鄲市西南部西小屯磚瓦廠發(fā)現(xiàn)了一批窖藏半兩錢幣,后入藏邯鄲市博物館。經(jīng)整理,這批半兩錢共有284枚,皆為圓形方孔,單面范鑄成。本文按照錢型、字體和鑄造工藝等的不同,將這批半兩錢分成小字型、燈籠形、長字型、方折規(guī)矩字型和私鑄半兩等五大類,認定其使用和窖藏時間為秦統(tǒng)一之前。
1990年10月15日,邯鄲市西南部西小屯磚瓦廠工人在取土坑東南角距地表約4米深的土層中發(fā)現(xiàn)了一批半兩錢幣。這批錢幣總重約1100克,系用繩索穿聯(lián)后呈環(huán)繞狀擺放,上覆繩紋瓦片,出土時繩索已腐朽,但排列仍十分齊整,可能為窖藏錢幣。后入藏邯鄲市博物館。
經(jīng)整理,這批半兩錢幣共有284枚,皆為圓形方孔,單面范鑄成。錢幣上有斑駁綠銹,除個別殘損外,大都保存較好,部分錢幣上仍粘有黃土顆粒。根據(jù)錢型、字體和鑄造工藝等差異基本可分為五大類,現(xiàn)分述如下:
一、小字型半兩
此類錢幣上“半兩”二字皆細小玲瓏,枚枚不同,共有29枚。錢徑在29~33毫米之間,錢重3.5~7.45克。錢周鑄造不甚規(guī)整,個別錢周有錯位(圖一,1),大部分上下留有寬大鑄口(圖一,2),錢面殘存銅渣和泥范。字文凸起,高低不勻,字形嬌小古拙,筆劃纖細柔弱。
二、燈籠形半兩
此類錢幣縱向直徑大于橫向直徑,狀如燈籠,故名燈籠半兩,共有2枚。直徑均為32毫米,錢重一為8.85克(圖一,3),一為8.05克(圖一,4),重如其文。這兩枚燈籠半兩鑄造工藝精湛,錢周規(guī)整,上下均留有寬大鑄口,應為原始的分流直鑄法所鑄[1]。“半兩”二字字文粗平,字體工整清晰,“半”字長身短腳,筆劃方折,“兩”字方正碩大,頭較短。
三、長字型半兩
此類錢幣上“半兩”二字的字形較長,因字體差異,具體又可分為下列不同類型:
1、長字分腳型
共有2枚,錢徑分別為32.2毫米、32毫米,錢重分別為8.55克、5.45克。錢面平整,“半兩”二字字文粗平,“半”字狹長,筆劃方折,“兩”字分腳,為典型的岐山型半兩[2]。其中一枚“兩”字無頭(圖一,5),另一枚“半”字受損較重,“兩”字短頭分腳(圖一,6)。
2、“半”字方折短腳型
共有26枚,錢徑在27~30毫米之間,錢重2.9~6.65克。大部分上下留有寬大鑄口。制作較規(guī)整,錢幣字文凸起,筆劃方折,“兩”字短頭長身,“半”字短腳(圖一,7)。
3、“半”字肩部圓折型
共有19枚,錢徑在28~30.5毫米之間,重2.6~4.5克。部分錢幣上下留有寬大鑄口。“半兩”二字字文清晰,“兩”字狹長、工整,“半”字狹長,肩部筆劃轉(zhuǎn)折處圓潤,頗有篆書氣韻(圖一,8、9)。
4、“半”字長大型
共有18枚,錢徑在28.5~30毫米之間,重2.9~6.45克。除少數(shù)留有較寬鑄口外,大部分錢周規(guī)整,制作較精。錢文淺平清晰,“兩”字短頭長身,“半”字極長大,撐滿半面錢肉,頗有頂天立地之感(圖一,10、11)。
5、“半兩”二字狹長方折型
共有15枚,錢徑27~30毫米,重2.85~4.75克。大部分可見上下寬大的鑄口。錢周規(guī)整,錢文筆劃方折工整,“半兩”二字皆狹長,與上述其它長字型半兩有著明顯不同(圖一,12;圖二,1)。
6、傳形錢
1枚,已殘為三部分,直徑28.5毫米,重3.8克(圖二,2)。鑄造工藝較好,錢周輪廓邊緣無流銅,錢面平整,上下留有寬大鑄口?!鞍雰伞倍址纯?,筆畫方折規(guī)整,字體較長,“半”字長肩短腳。
四、方折規(guī)矩字型半兩
此類錢幣“半兩”二字的字體規(guī)范,呈矩形,因錢型、字體和鑄口等差異又可分為下列不同類型:
1、字體碩大型
15枚,錢徑28~31毫米,重2.9~5.5克。大部分上下留有寬大的鑄口。錢周規(guī)整,錢文清晰,“半兩”二字方折規(guī)矩,字體碩大,“半”字頭大腳短,撐滿肉部(圖二,3、4)。
2、橫向鑄口型
35枚,錢徑為29~32.5毫米,重2.65~7.15克。大都帶有橫向鑄口,鑄口分上左右、上左、上右、左右等類型。錢幣的橫向直徑大于縱向直徑,錢型較為特殊?!鞍雰伞倍譃榉秸垡?guī)矩字形。鑄造工藝不統(tǒng)一,有的鑄工粗糙,錢周錯位,錢面凸凹不平(圖二,5),有的則鑄工精良,錢文清晰(圖二,6)。
3、斜向鑄口型
7枚,錢徑27~30毫米,重約3.2~4.4克。大部分在左上角有一斜向鑄口,和左、右等橫鑄口共存。這批錢幣鑄造工藝一般,錢周不甚規(guī)整,但字文清晰,字體方折規(guī)矩(圖二,7)。
4、無鑄口規(guī)范型
此類錢幣共有69枚,錢徑為27~30.2毫米,重約2.25~5.85克。鑄造工藝精湛,錢幣周廓齊整,少見流銅、殘渣等現(xiàn)象(圖二,8)。個別邊緣有明顯磨痕(圖二,9),但錢幣整體保存較好,不像是日常使用形成的磨損,很可能為修整鑄口或邊廓時留下的痕跡。其文字方折規(guī)矩,錢文凸起清晰,應為官鑄的優(yōu)質(zhì)半兩。
五、私鑄半兩
28枚,錢徑為27.5~29毫米,重2.2~4.4克。錢文淺平,錢周不規(guī)整,鑄造工藝不高,質(zhì)量較差,錢體輕薄,概屬私鑄半兩,但“半兩”二字較清晰,因此總歸為一類(圖二,10、11)。
六、字跡不清
除上述幾類外,還有18枚半兩由于磨損和銹蝕較為嚴重,錢文模糊,難以確切分類,錢徑27~31.5毫米,重2.2~5.2克,從錢幣的外形來看應分屬不同類型。
此批錢幣出土的地點位于趙王城遺址西北約1.5公里處,距戰(zhàn)國大北城西墻遺址約3公里。一同出土的有一枚銅鏃,同一地層中還出土有大量陶片,其中有繩紋板瓦、繩紋筒瓦以及帶蓋豆、細柄豆等陶器。在邯鄲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中,陶豆在秦漢地層中已基本不見[3],因此這批錢幣的使用和窖藏年代的下限應在秦統(tǒng)一之前,為先秦半兩。
此批錢幣中的小字型半兩,為早期城邑鑄半兩錢中較有特色的一種,而無鑄口規(guī)范型、方折規(guī)矩字型的半兩鑄造工藝精湛,應為戰(zhàn)國后期的官鑄減重半兩[4],其包含種類之多、時間跨度之長,在邯鄲地區(qū)的考古發(fā)掘中較為少見,這也從一個側(cè)面證實早期鑄造的半兩錢幣直至戰(zhàn)國后期仍在市場上流通。邯鄲為戰(zhàn)國后期趙國都城所在地,目前已探明的大北城遺址即為戰(zhàn)國至漢代邯鄲城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當時主要的商業(yè)活動區(qū)域,經(jīng)濟十分發(fā)達,這批半兩錢幣的出土正是戰(zhàn)國后期邯鄲城商業(yè)繁榮的實物反映。
————————
[1]蔣若是:《秦漢半兩錢范斷代研究》,《中國錢幣》1989年4期。
[2]關(guān)漢亨:《半兩貨幣圖說》,上海書店,1995年,第31頁。
[3]a.邯鄲市文物保管所:《河北邯鄲市區(qū)古遺址調(diào)查簡報》,《考古》1980年2期; b.邯鄲市文物管理處:《邯鄲市賓館地下古遺址的調(diào)查》,《文物春秋》1990年4期。
[4]同[2],第11頁。
〔責任編輯:成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