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武周時期;石塔門;銘文
【摘要】2006年,河北省博物館入藏了一件武周時期的石塔門,其出土于河北平鄉(xiāng)縣大理村,原為佛塔的一部分,系由一塊完整的石灰?guī)r鑿刻而成,塔門右壁面有銘文218字,文辭華美,字體清秀。此石塔門及其刻銘不僅具有宗教和歷史研究價值,在書法藝術上也值得重視和研究。
2006年,河北省博物館入藏了一件武周時期的石塔門。該塔門出土于平鄉(xiāng)縣大理村,高86.5厘米,寬61厘米,厚36厘米,系由一塊完整的石灰?guī)r鑿刻而成,原為佛塔之一部分,門后石室及佛像今已無存(圖一)。
塔門正面上部中間浮雕一只獸頭,口銜回首相向的雙龍。龍僅見前半身,二前足為三趾,外側足上舉,內側足下?lián)?。門兩側分別浮雕金剛力士。二力士相向而立,門右側金剛頭部已毀壞;均頭戴冠,頸佩項圈,肩披帛帶,下著裙,身體側屈,強健有力(圖二)。力士上方的門楣處有刻銘,左側豎刻“天皇供養(yǎng)”,右側刻“天后供養(yǎng)” (圖三)。門柱處各刻石獅一尊。石塔門左壁面打磨平滑,右壁面刻有9行共218字的銘文(圖四)。為便于研究,現(xiàn)將銘文移錄如下:
維大周延載元年七月一日,宋■隆兄弟等奉為爺娘,景在縣離,光陰」馳暮,四蛇競螫,二鼠交侵,衰疾兩兼,懼將大漸,心驚風樹,目亂匪」□,心徒實于湯火,行無感于天地。傍聞至教,佛有深慈,必罄殷誠,」莫不影響。是以■王二逆,暫謁款而殃銷;帝釋五衰,一投誠而禍」息。竊承斯義,輒罄歸依,愿得二親體安,敬造石浮圖一所。然則葵藿雖」微,仰回太陽之耀;方■淺陋,上流仙景之滋。感應才通,爺娘并蒙康」振。于是西山訪石,致使南郢求工,磨之、琢之,已成就矣。卜茲勝壤,樹此」支提。贊敘因心,乃作頌曰:」
無名之理,因名以通真境;無相由相,會空假名假相。津濟樊□紛之萬?!?/p>
通讀此銘,大意為:造塔主宋■隆兄弟因父母年老體衰,罹患病疾,心中憂急,故仿效阿■世王、帝釋天故事,皈依佛門,為父母祈福,嗣后父母身體“并蒙康振”,即赴西山訪購美石,又派人至南郢請來良工巧匠,造塔還愿,并擇吉地立此浮圖,撰文為銘。此塔刻銘雖短,但讀來拳拳赤子之心溢于言表,而其所蘊含的內容非常豐富,有幾個地方值得注意:
此銘刻于“大周延載元年”,即694年,為武則天稱帝后所立大周的年號。武則天于684年臨朝稱制,689年以大唐皇太后身份頒布改字詔令,自造新字12字,本銘中“■”、“■”、“■”、“■”、“■”、“■”即為新字。
史載,唐咸亨五年(674年),唐高宗李治追尊高祖李淵為神堯皇帝,太宗李世民為文武圣皇帝,自稱“天皇”, 皇后武則天稱“天后”,從而出現(xiàn)了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二圣并尊”局面。之后中宗李顯、睿宗李旦時期,武則天臨朝稱制,自稱“天皇太后”,至天授元年(690年)稱帝,改國號為“大周”,由此來看,二圣并尊應該只存在于唐咸亨五年(674年)至弘道元年(683年)的10年間。從此銘文來看,此塔鑿刻于大周延載元年(694年),此時距唐高宗李治駕崩已有11年之久,而武則天稱大周皇帝也已4年,此銘繼續(xù)沿用“天皇”、“天后”的稱謂,顯然是不合適的。
唐朝是一個非常講究出身門第的時代,人們在立碑、造像或撰寫墓志銘時必提及世系或職官,此銘文未談及家族譜系及職官的內容,故推斷此塔主宋■隆可能只是一名普通的地方鄉(xiāng)紳。從刻銘中“是以■王二逆,暫謁款而殃銷;帝釋五衰,一投誠而禍息。竊承斯義,輒罄歸依”句來看,宋■隆顯然不是一名虔誠的佛教徒,他是為父母祈福才發(fā)愿皈依的。
銘文最后一句“津濟樊□紛之萬”殊為難解。“津濟”既有救助、接濟之意,又有渡口、渡河之意;“樊” 既可釋為籬笆,也有紛雜之意,還可能是姓;而“之萬”既有多的意思,也可能是人名。更兼中間因石面殘損缺失一字,故本句更為難解。又因石塔門僅為原佛塔的一部分,銘文是否還有下文也未可知。通讀全文,本人傾向于此句為文末頌的結尾,按一般佛像銘文規(guī)律來看,此句似可解釋為“救助多苦多難之萬千眾生”之意。
此篇銘文繼承了六朝以來的駢文風格,用詞華美,對仗工整,用典貼切,敘事簡煉而真情涌動。據(jù)文中“贊敘因心,乃作頌曰”推斷,此銘或出自宋■隆本人手筆。
本銘字體為楷書,方正挺拔,既有清秀雋永之姿,又有剛健遒勁之勢,字行寬勻,布白疏朗,更兼刀法細膩,刻工精準,極為難得,可算是武周時期書法藝術上的精品。而反映“天皇”、“天后”二圣并尊這一歷史的文物十分少見,從目前公布的資料來看,只有河北深縣文化館藏唐儀鳳四年(679年)馬君起造石浮圖,而宋■隆兄弟所造的這件石塔門于武則天稱帝后仍稱“二圣”,彌足珍貴。石塔門的發(fā)現(xiàn)不僅具有重要的宗教和歷史價值,其于文字、書法方面的價值也很值得重視與研究。
〔責任編輯:成彩虹〕